优化初中科学实验复习课的有效方法
2015-06-12叶巧翠周毅
叶巧翠++++++周毅
摘 要:如何提高九年级中考复习课的效率,是中考复习时要做解决的首要问题。全面提高初中科学实验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以解决问题为原则,优化教法学法;以动手实验为原则,优化能力训练;以简洁明了为原则,优化知识结构。
关键词:实验复习课 有效教学 优化策略
我曾观摩一节复习课,课题是《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和净化》。这节课的教学顺序是从回忆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入手,要求学生搭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说明设计原理;复习制取气体反应原理和条件,思考制取氨气的装置;比较两种气体收集装置,复习气体性质及尾气处理方法,复习气体干燥和除杂的方法。教学方法采用先动手实验,后讨论汇报,最后教师评价总结。
课后选取两道相关的试题,对上公开课的九年10班和未上过复习课的8班同时进行测试。结果如下:10班平均得分10.7分,15分以上8人,5分以下6人;8班平均得分10.1分,15分以上8人,5分以下8人。对比测试结果,个人认为,如果老师在学生实验之后,能够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等方面给予归纳,或许能够得到实验复习课更优化的效果。这节课给予正在进行复习的老师们更多思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复习效率,本文就提高初中科学实验复习课的教学有效性提几点优化策略。
一、以解决问题为原则,优化教法学法
1.关注教法的选用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中考前对实验的复习显得特别重要,而生物实验往往需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不能都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来再现。复习时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展示实验过程是比较有效的。如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上新课时只让学生知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袋内气体中CO2含量较高,蜡烛熄灭说明瓶中O2较少,得出结论是呼吸作用吸收了O2,产生了CO2,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会产生CO2。试题:小明疑惑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打开C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解答:A装置的作用;如果观察到什么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请指出C装置的一个优点。
A B C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也进一步说明空气中的CO2实际会有干扰作用。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新课实验进行改进,如果要证明CO2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还要用空气做对比实验,加深控制变量法的设计理念。实验复习课教学可以结合问题情境,侧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中图表等情境,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进行分析,对同一类型的实验进行归纳复习。
2.注重学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可以应用以下的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1)使用口诀,帮助记忆。如取用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应用镊子,操作口诀为“一横二送三慢竖。”即将试管(或容器) 横放,将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部,再把试管(或容器) 慢慢竖立起来。气体的收集方法,选择依据为“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所得气体较干燥;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高。”
(2)归纳实验,得出结论。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思考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为什么实验完毕后不能马上停止通入氢气。再如浓硫酸的稀释为什么一定要浓硫酸加入水中。经过正反的对比归纳,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牢牢记住操作的方法。
二、以动手实验为原则,优化能力训练
1.重现演示实验,夯实基础知识
在复习课中依然要重视创设新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一味地用习题或“黑板实验”来讲解。课堂上通过重现演示实验来复习,优点是能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如临时装片的制作是七年级的实验,重新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再现了五个步骤,分析为什么分别用清水和0.9%的生理盐水。复习课的演示实验过程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兴趣层面上,还要引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基础知识升华, 更深入认识事物。
2.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技能复习
实验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复习课中不可能让学生都重新动手进行探究实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矛盾。如让学生复习温度计的结构、使用方法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节省了时间。类似的有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等测量工具等,这样的方式可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可视性较差的实验,可适当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利用显微镜和摄像头的组合,选用刚制作的临时装片,请学生在台上听指令操作,我和其他学生一起按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和高倍镜的使用步骤的指令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分别解决的问题有①对光用什么镜?②调焦时镜筒下降眼睛看哪里?③换用高倍镜时,要移动物象时,装片如何移动?④换用高倍镜后用哪个螺旋调焦?⑤换用高倍镜后视野怎么变化?
三、以简洁明了为原则,优化知识结构
1.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而夯实基础离不开课本。中考复习时,让学生坐下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本,最重要的是理解,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近年中考试卷的一大亮点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体现“学与不学不一样,做与不做不一样”的教学理念。试卷中多处引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讨论、活动、实验和探究等内容。如2011年中考试卷第30题的装置图及其立意,就是将九年级课本“青霉素作用实验”和“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并加以适度挖掘。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纲,多开展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立足课本,落实基础。
2.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回顾。我们要把相关的实验通过一定的情境串联在一起,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精炼、扩展和补充,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形成后,学生就会感到所学知识既不零碎也不复杂,而是一个彼此联系、条理分明、纲目清晰的知识整体。
如电学实验复习,利用一幅电路图进行演变,从最简单的基本电路通过增加元件的方法,分别复习归纳了电学最重要的电路和实验。从学生实物连接电路开始,到用多媒体模拟实物连接电路的两种方式,归纳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利用可调亮度的台灯为情境重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同时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应用,引出电流的大小与电压和电阻有关,回忆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欧姆定律实验;重点讲解实验时的变量控制和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持被测电阻的电压不变;之后复习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最后归纳出调节滑动变阻器在这三个实验的各自作用。这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地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汤淮军.提高初中物理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J].学生之友,2011(10).
[4]倪建宏.九年级科学总复习整体优化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1(4).
[5]温州中考科学试卷评析[N].温州日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