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模型思想 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2015-06-12陈爱平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建构建模

陈爱平

【关键词】模型思想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35-02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对复杂的数学情境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简约的数学模型,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思想,发展数学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约束,教师的数学模型建构能力不足,课堂教学缺乏建模思想的渗透,导致数学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抱怨:为什么学生当堂反馈出来的正确率很高,但一到了测评就频频出错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表象这个层面,对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模型建构缺乏深刻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一教学困境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模型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系统知识,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感性渗透,培育数学模型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容易受到含混模糊的信息干扰。因而,在新知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加强感性渗透,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从纷繁的信息加工中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从而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培育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时,笔者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学校运动会,有男女生分组进行跳绳比赛,怎样才能判断哪一组的水平高?你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比较?由此引发思考探究。有学生提出,可以根据男女生跳绳总数的多少进行比较;也有学生认为,可以根据男女生跳绳次数最高的人数多少来比较。根据这些想法,学生进行统计计算,但问题很快就出来了:男女生两组总成绩一样。那么如何才能判断男女两组水平的高低呢?经过讨论后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并不能代表男女生每组成员的平均水平。要知道男女生每一组的平均水平,就要求出每组队员的平均数。由此学生提出了计算男女两组成绩的平均数。学生有了建构平均数的认知需求,对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的条件也有了充分感知,为下一步建构平均数的建模思维做好了铺垫。

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本身就是对生活情境的一种抽象,而数学模型则是对生活情境进行多次抽象之后形成的一种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过于感性,因而和这种抽象模型存在一段较远的距离。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逐步缩短了形象思维和模型思想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含糊的信息资源中,提取有用的数学资料进行加工,从中抽象出数学规律,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模型,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自主探究,实现系统建构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搭建数学模型思想的桥梁,将课堂还给学生,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计算》时,根据学情调查,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公式,也积累了猜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此时笔者让学生反思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并设置问题:想一想,圆的面积计算可能会和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平面图形有关?学生立刻进行了猜想,有的认为会与长方形的面积有关,也有的认为会与三角形的面积有关,还有的认为会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根据猜想,学生展开探究,通过折、剪、拼等操作,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份,就能够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长×宽=πr2。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化圆为方,既能够巩固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又能够运用转化、猜想的数学思想展开探究,系统地建构面积推导的数学模型,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思维拓展,促进模型生成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化,从而构建思维模式,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思维拓展,最终揭示抽象的数学本质,让学生从表象的积累跃进到抽象模型的生成,完成模型思维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相交》时,笔者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思维拓展,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的模型思想。层次一,出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火车铁轨、窗户、柜子、门等,这些例子可以让学生形象感知平行,积累丰富的表象,但仅仅是表象而已,并不能让学生建构平行线的数学模型,因而也就没有建模思想的渗透。层次二,让学生思考:如何使两条铁轨保持平行?怎样使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学生经过探究,认为可以在两条平行线间做垂线段。经过测量,学生发现垂线段的长度相等,由此得到结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在这一数学本质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一是平行,二是相交。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平行的理解经历了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在丰富的表象积累中初步建构起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归纳、操作等思维拓展活动,完成了平行线这一数学模型的抽象建构。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体积》时,为了让学生建构体积公式的模型,笔者注重了两个层次的思维拓展:一是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将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二是渗透极限思想。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思想拓展,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维,体会数学模型的根本价值所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不但能够丰富数学模型,而且能够运用建模思维分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数学能力,这是教师应尝试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实践,提升建模思维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实现教学效果。数学模型的建构,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强化,才能内化提升。因而,教师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建模活动,运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建模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面积模型解决实际问题:(1)小明家买了一套商品房,请你帮助小明一起计算这套房子各部分的面积。(2)如果要在客厅内铺一块正方形地板,最大能铺多少面积?(3)要在餐厅内刷漆,最多能刷多少平方米?(4)如果要在餐厅四周墙壁上贴装饰条,需要多少米?

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模型,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第(1)题只需要根据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公式,即可算出结果;第(2)题则难度加大了,要让学生在原有面积模型的基础上,建构新的面积模型——在长方形中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第(3)题要让学生建构新的实用型面积模型,因为在刷漆的时候,必须要去掉地板的面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面积模型的能力。

以上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熟练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现实问题,让数学建模思维内化为数学技能,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思维含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培育建模思维。另外还要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展开自主实践,建构系统思维,将数学思想抽象出来。最后要帮助学生建构数模思想,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将有助于发展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而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建构建模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建构游戏玩不够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