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食蚁兽潜蚤病的诊疗与预防

2015-06-12朱向博卫泽珍王建明杨引亮

饲料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病灶

朱向博,张 丽,卫泽珍,王建明,杨引亮

(太原动物园,太原 030009)

1 潜蚤病

潜蚤病由穿皮潜蚤寄生引起,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性人畜共患病。随着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国际动植物贸易的进行,这种地方病也被带出了热带地区。由于该病是亚马逊河流域等热带地区熟知的一种地方病,我国鲜见该病的研究报道,本文就该疾病病原的生物学背景资料以及该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1.1 潜蚤病的病原学

1.1.1 穿皮潜蚤

穿皮潜蚤(T.penetrans)是潜蚤病的病原,又名砂蚤,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蚤目。全世界已发现的9种潜蚤,其中2种(caecigena、callid)分布在东方地区,7种(caecata、travassosi、bondari、ter⁃asma、penetrans、libis、monositus)分布在新热带区和埃塞俄比亚区。而穿皮潜蚤就位列于后者,其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砂地中,南、北纬30°的美洲大陆,亚马逊河流域、西印度群岛是其原本栖息地,19世纪末扩展到非洲,进而又扩展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地[1]。

穿皮潜蚤是已知最小的蚤,呈红褐色,长度仅有1 mm。由雌性穿皮潜蚤掘穴潜入皮下特别是足趾甲旁的皮下组织吸血、产卵,引起局部皮肤隆起、痒痛,造成潜蚤病(tungiasis)或砂蚤病,该病在国外又名sand flea disease、jigger、chigoe、nigua等[2]。

1.1.2 穿皮潜蚤的生活史

穿皮潜蚤是唯一能寄生于人体并产卵的蚤类,其发育需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常温下卵孵化成幼虫约需1~6 d,幼虫再经5~11 d发育成蛹,蛹再经9~15 d孵化为成虫,虫体长1 mm[3]。雌蚤遇到宿主,利用其发达的口器插入宿主皮下营永久性寄生生活,头体部埋入皮肤内呈倒立状态,皮上仅留一外孔借以呼吸、排便和产卵。潜蚤含有致角质层分离的酶,因此其钻入皮肤的过程是无痛性的,使人畜不易察觉。待雌蚤完全钻入宿主皮肤后,雄蚤与之交配,交配时雄蚤呈直立状态将尾部伸入雌蚤尾部,两性的头远远背离,交配后雄蚤死亡。雌蚤在宿主皮下继续吸血获得丰富的营养,6 d后雌蚤体长可达5~6 mm,体内有成百个卵。雌蚤产卵时虫体末节的阴道伸出表皮产卵,产卵后即死亡。雌蚤从寄生于皮肤到在皮肤内死亡约为2~4周,卵掉到砂地上并在那里发育、生长,穿皮潜蚤的生活史见图1[4-6]。

图1 穿皮潜蚤的生活史

1.2 潜蚤病的病理诊断

潜蚤病根据病灶的典型性临床症状基本就可确诊。典型性临床症状为:病灶中央有呈黑褐色点的、有透明感的、圆屋顶状血豆样丘疹(穿皮潜蚤雌虫侵入皮肤,皮肤开始出现小丘疹,随着虫体的生长,不久便形成有特征的血豆样丘疹),若有继发感染,则有虫刺样瘙痒症状。

该病流行的诊断方法有:皮肤表面呈现特征性丘疹;寄生部位多在足趾、足趾甲下、足趾间、甲沟处及足底的皱纹间;偶尔可见从丘疹处排泄出丝状物——蚤卵;常伴有寄生部位的继发感染;有去过热带地区[4]。同时也可辅以显微镜检查进行确诊。王君平等用显微镜检查病人患处,发现剥出完整的白色包囊,肉眼可见内里有微小红色虫体活动,包囊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虫卵[2]。穿皮潜蚤卵组织印片见图2。

图2 穿皮潜蚤卵组织印片(300×)

1.3 潜蚤病人畜共患概况

Feldmeier等2003年报道了几例巴西偏远农村地区人感染穿皮潜蚤的病例[7]。Feldmeier等指出,随着病情的发展常引发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造成患者指甲脱落以及行走困难等,感染潜蚤的手指、脚趾见图3。

图3 感染潜蚤的手指、脚趾

王君平等2009年报道了我国派驻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工作人员在驻地买尼塔村诊治的12例潜蚤病患者,报道显示,病变位于足趾、指甲旁、足跟部、足底、手指及手指甲旁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水肿,疱状突起,红斑,鳞屑,化脓,溃疡,足趾、手指变形,指甲畸形、毁坏等[2]。王君平等还报道了潜蚤病区人群感染率>50%,病变也可发生于手、肘、颈、臀及外生殖器等身体任何部位;一些动物也罹患此病,如大象、猴类、长鼻浣熊、牛、羊、犰狳、狗、猫、猪、鼠等;一些高发病区,狗感染率高达67%,猫感染达50%[2]。栗绍刚等2011年报道,成年穿皮潜蚤在未寻到宿主前十分活跃,善于跳跃,对宿主无明显选择性,所有恒温动物皆可感染[4]。

1.4 人医临床潜蚤病的治疗

王君平等诊治12例潜蚤病患者的结果令人满意,康复治疗后同一患者再未发现新的感染灶[2]。王君平等指出,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是先对病灶部位消毒,并外科取出完整的虫体(若有虫体残留于皮下易造成严重的感染),然后手术部位局部涂以抗菌药膏或根据周围组织感染炎症情况全身应用抗生素,同时建议给予破伤风抗毒素预防可能的并发症[2]。据报道一些抗寄生虫药物对潜蚤病也有一定疗效,如一次性口服伊维菌素、塞苯达唑、丙硫达唑等[8]。

2 大食蚁兽潜蚤病

2.1 外国大食蚁兽潜蚤病报道

Frank等对巴西中东部一马路上撞死的3只大食蚁兽进行了足部检查,做了病灶的病理性分析,诊断为穿皮潜蚤感染图4,并伴有其他寄生虫的继发感染[9]。Frank等还用PCR方法对大食蚁兽脚部感染灶进行了检测,显示穿皮潜蚤DNA为阳性,首次证实了穿皮潜蚤能寄生于大食蚁兽[9]。

图4 大食蚁兽的潜蚤病

2.2 我国对大食蚁兽潜蚤病的研究

我国尚未见到大食蚁兽潜蚤病的研究报道,所以在发病初,就会出现误诊,误诊为是破皮性损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引发严重的继发感染,导致病灶处发炎、溃疡、凹陷,动物跛行,行动迟缓,典型的潜蚤病灶及继发感染灶见图5。

图5 典型的潜蚤病灶及继发感染灶

研究中的大食蚁兽引进于南美洲圭亚那,该国位于亚马逊河流域潜蚤病病发区,排除饲养人员传染的可能,且根据该病特征性病例诊断依据——血豆样丘疹以及结合潜蚤病流行的诊断方法,最终确诊为穿皮潜蚤引起的潜蚤病[10]。

2.3 大食蚁兽潜蚤病的治疗

由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鲜见动物感染穿皮潜蚤的诊疗报告,在病例治疗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参考人感染穿皮潜蚤的治疗,但难点在于对动物实施外科手术摘除病灶的困难性以及这些药物(伊维菌素、塞苯达唑、丙硫达唑等)对大食蚁兽的毒性尚不清楚(是否存在过敏反应、药物的中毒剂量等),所以对该病例进行了探索性体外给药治疗。

根据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专家栗绍刚等2011年在1例人感染穿皮潜蚤的研究中提出的“对较多潜蚤寄生而又不能切除者可在寄生部涂抹凡士林或矿物油使其窒息死亡”的说法,试探性的将凡士林涂抹封闭在虫体寄生感染的典型性病灶部位,以期使病灶中的成虫窒息,从而打断该寄生虫的繁殖链条,治疗中还对继发感染创口施以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克霉唑乳膏、九华膏等抗菌乳剂,1∶1∶1混匀后外用涂抹[4]。大食蚁兽潜蚤病常继发螨、虱的寄生,所以治疗中还使用886癣螨净对病灶部位进行了局部喷淋,对可能存在的螨、虱等进行预防性驱杀[11]。大食蚁兽潜蚤病的这种外用给药疗法,效果甚好。治疗前,典型性症状明显,有严重的继发感染灶见图5;治疗后,症状消退,继发感染灶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愈合过程中,也再未出现新的病灶,潜蚤病灶及继发感染灶的治愈效果见图6。

图6 潜蚤病灶及继发感染灶的治愈

3 预防与治疗

3.1 预防为主

控制潜蚤病应以预防为主,有效的预防措施比潜蚤寄生感染后施行手术或者药物治疗更重要、有效[12]。特别是刚从国外引进的大食蚁兽,隔离检疫期务必做好兽舍的消毒、动物的驱虫工作,在疾病的发生源头消灭掉病原[13]。

3.2 动物兽舍福利

大食蚁兽喜欢在水池中洗澡,在水中能清除掉身上的寄生生物,所以兽舍里务必有一个2 m2大小的水池。

3.3 提高饲养质量

研究发现,膘情好、体格健壮的雄性大食蚁兽即使感染了潜蚤病,经过简单的紫药水处理(曾误诊为皮肤损伤),很容易自愈。所以提高大食蚁兽的饲料营养,保证动物一定的膘情,对抵抗潜蚤病有积极的作用。

3.4 控制兽舍湿度

该病在干旱季发病率最高,在热带雨季时发病率下降[2]。根据饲养实践总结,防治潜蚤病需要使兽舍湿度保持>30%RH,保持一定的湿度对防止该病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14]。

3.5 严格饲养管理

潜蚤病虽然可致使人畜共感染,但饲养员和兽医要认识到用科学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对于发病的动物要及时用药治疗。该病病程多为自限性,但可并发蜂窝织炎、坏疽、指趾自断症和破伤风等。早期宜用无菌针和镊子剜去蚤,要防止继发感染和破伤风的发生,全身或多发性感染者可用硝咪唑治疗。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勤于冲洗兽舍,将掉落在兽舍地板上的动物毛发以及潜蚤卵统统冲洗处理掉,切断疾病的传染源头和传播途径,形成疾病解决的良性循环,在局部范围内彻底终结该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1]李振海,李玉贵,白万翔.河北蚤类研究回顾[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2):21-23.

[2]王君平,李东,孙殿兴.潜蚤病12例报告[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9,7(1):37,42.

[3]石杲.鼠疫媒介蚤的防治研究概述[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3):12-14.

[4]栗绍刚,王非.一例输入性潜蚤病感染及病例分析[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1,18(4):259-260.

[5]Collins G,McLeod T,Konfor N I,et al.Tungiasis:A Neglected Health Problem in Rural Camero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Intern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2009,1(1):2-10.

[6]Nagy N,Abari E,D’Haese J,et al.Investigations on the life cycle and morphology of Tunga penetrans in Brazil[J].Parasitology Re⁃search,2007,101(2):233-242.

[7]Feldmeier H,Eisele M,Sabóia-Moura R C,et al.Severe tungiasis in underprivileged communities:case series from Brazil[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3,9(8):949-955.

[8]Hermann F,Anne K.Tungiasis-A Janus-faced parasitic skin dis⁃ease[J]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13,11(6):68-70.

[9]Frank R,Melaun C,Martins M M,et al.Tunga penetrans and fur⁃ther parasites in the giant anteater(Myrmecophaga tridactyla)from Minas Gerais,Brazil[J].Parasitology Research,2012,111(5):1907-1912.

[10]宫玉香,纪祥瑞,张敏,等.人体潜蚤皮肤病1例[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6(3):2-4.

[11]Chadee D D.Tungiasis among five communities in southwestern Trinidad,West Indies[J].Annals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1998,92:107-113.

[12]Feldmeier H,Kehr J D,Poggensee G,et al.High exposure to Tun⁃ga penetrans(Linnaeus,1758)correlates with intensity of infesta⁃tion[J].Memórias do Instituto Oswaldo Cruz,2006,101(1):65-69.

[13]孟凤霞,刘起勇.杀蚤剂的使用历史及蚤的综合防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5):45-46.

[14]Chadee D D.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unga penetrans within a community in Trinidad,West Indies[J].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1994,97:167-170.

猜你喜欢

病灶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CEUS与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
手术治疗单一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灶乳腺癌的临床效果
18F- FDG DET/CT、CT评价肝细胞肝癌TACE 治疗后密实碘油病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