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课本资源 训练写作思维

2015-06-11梁世全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侧重于项羽

梁世全

平时,我们为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常常对学生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怎么让学生会“想”?学生不是不会“想”,而是“想” 得太简单、太表面。学生写作中思维的表面化、简单化,已成为提高作文水平的瓶颈。叶圣陶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那么,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呢?毫无疑问,课本就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之一,并且是极为重要的载体。下面,我就结合高二语文课本(人教版选修教材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些篇目,谈谈如何挖掘课本资源,在阅读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一问题。

一、删改大家经典,规范议论结构

如果用于议论文的教学,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显然不具备典型性——标题不规范,叙述偏详尽,观点太枝蔓。虽然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阐明盛衰由人,但在结尾处既谈到了得与失的问题,又谈到了成与败的问题;既谈到了自满与谦逊的后果,又谈到了忧劳与逸豫的后果;既谈到了祸患积于忽微,又谈到了智勇困于所溺,同时还隐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规律。这种观点展现的纷乱感、多层次感,也就自然违背了我们平时写作议论文时所强调的观点要集中这一要求。我们要做的,是将其内容和形式(标题和结构)进行一些删改、调整,使之成为更加规范且易于学生掌握的议论文格式,以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

原文(略)

第一种删改法——删掉叙事部分和最后一段(并删除文章开头的“呜呼”)

谈得失之理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这种删改,标题突出了主旨,开头删除“呜呼”强化了议论文体,中间删除叙事部分突出了议论,全文既有正反对比,又有首尾呼应(第一段谈到了得与失,第二段也谈到了得与失,第三段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总结得失之理),因此观点集中,对比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第二种删改法——删除叙事部分和第三段末尾(并删除文章开头的“呜呼”)

论盛衰由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故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和第一种删改的作用一样,这种删改同样是标题突出了主旨,开头删除“呜呼”强化了议论文体,中间删除叙事部分突出了议论,全文既有正反对比,又有首尾呼应(第一段谈到了盛衰由人,第二段谈到了成败由人,第三段分析到盛时如何,衰时如何),因此观点集中,对比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只是改法不同,主旨自然也就不同。

我认为,如果单从引导学生学写典范的议论文这个角度来说,上述两种删改法显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删改大家经典,无意于修正经典。大家依然是大家,经典依然是经典。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除了思想上受到启迪,知识上有所积累,还能在方法上有所增多,思维上有所锻炼,能力上有所提高。倘能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是高效的。

二、训练多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式

我们知道,人会有惰性,对事物的认识难免存在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固然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绝不会解决我们遇到和没有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事实是有些学生既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不会思考的原因其实是不懂得多向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多向思维”也叫多路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的闭塞、单一和枯竭。

(一)从反思项羽之死看多向思维(名家诗文举隅)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句话说得好: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而对于项羽,即使盖棺也难以定论。因为他的生死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该文段侧重于批评项羽有勇无谋,不知反省。

2.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侧重于劝诫项羽不要灰心丧气,当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宣扬的是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

3.胡曾《乌江》:

争地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诗侧重于赞扬项羽知耻近乎勇的精神。

4.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诗侧重于批评项羽不能团结部下,因而失去人心,已成为孤家寡人,无人跟随。

5.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诗侧重于褒扬项羽宁可战死也不苟且的英雄行为,以借古讽今。

6.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侧重于批评项羽的沽名钓誉,优柔寡断,以致失去良机,造成千古遗恨。

上述古今人物论项羽之说之所以各不相同,一是因为这些大家有独特的思维,有独到的见解,二是因为项羽此人的故事本身含有众多因素可供挖掘,项羽也在无意中为后人的多向思维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后人也因此在他身上吸取了更多的经验教训。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通过这些材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我相信,积累多了,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二)解析《庖丁解牛》,训练多向思维

原文(略)

通过仔细分析,我认为本材料的多维角度有:

1.通过庖丁解牛不砍不割且动作熟练、优美说明:①做事不可偏执;②熟能生巧;③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2.通过解牛时从空隙处下刀以保护刀刃说明:①做人做事要寻找空隙、留有余地;②就平地坐,向宽处行,以保护自身。

3.通过遇到难解之处怵然为戒说明:①遇事要审慎、专注;②不急躁,不冒进。

4.通过解牛后善刀而藏之说明:做人要善于藏敛、藏锋,要内敛、低调。

5.通过解牛十九年而得“道”说明:①实践出真知。②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养护生命。

6.通过庖丁因解牛而闻名说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7.以庖丁通过解牛为文惠君论道说明:小事情可以悟出大道理。

8.通过庖丁解牛一事可以悟出学问之道说明:学无止境。

9.通过庖丁解牛的胸有成竹说明:做事时自信不可缺少。当然,自信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切不可盲目自信。

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把《庖丁解牛》当作一则材料作文来进行多维分析,那么对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的锻炼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因为这种做法以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读书本来就少,积累更少,写作时往往不知所措,作文空洞无物。上述两方面的做法——删改经典,明晰思路;多向思维,拓宽思路——既教给了学生规范写作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作为教师,挖掘课本资源,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本指导学生作文,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基本功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带着学生以课本为例,揣摩、钻研、挖掘课本,且拓宽思路,举一反三,联系生活,我想,一般的学生还是能够写出有独到见解、思路比较明晰的作文来的。对此,我们应该抱有信心。

[作者通联:河北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侧重于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几对常被用错的词语
文学的两股劲儿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空巢青年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
梦遇项羽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