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学文体”为起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015-06-11杨仕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斑纹说明文意图

杨仕威

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别,这一点已达成共识。中学语文教材中,某些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的文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却不是十分明朗。比如,周晓枫的《斑纹》自选入到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五)以来,人们对其是散文还是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之争一直没有停止。在教学处理上也因文体认识的模糊不清出现很大不同。有的当成散文来教,有的当成科学小品文来教。其实,大家都明白,任何一篇文章被选编到教材中来,其性质与功能都会围绕教学这个轴心发生转移。包括文体性质在内的转移也都是以服务于教学为最终目的,更多表现出作品的教学价值。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有些作品常常被改动。一旦这些文章以教学文本而存在,就具有教学文体的特征。通常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都是作为一种教学文体而存在。这种三分文体也是便于教学所做的文体切分。特别是对于像《斑纹》这类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文章更要考虑它作为教学文体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学文体之辨

辨明教学文体,是备课的逻辑起点。只有从服务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辨明文体,才能找准“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以及教学落点。

《斑纹》原文发表在《花城》2001年第6期上,有7000多字33个自然段。孙绍振先生在《审智散文和线性的开放结构》(《语文建设》2013年第2期)一文中曾指出:“《斑纹》是一篇散文,但没有抒情叙事,如果以抒情叙事的眼光来看,就看不懂了。文章似乎是说理的,但更像是在说明,有点像说明文,可是以说明文的眼光来看也不恰当。因为这篇文章的说明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相当主观的;其主观又并非情感性的,因而它不属于审美的。但是,它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感到它有些地方很深刻,为什么呢?是文章中的特殊的因果逻辑。”孙绍振先生是着眼于原文,从整体出发,周严地分析出《斑纹》行文过程中成套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样成套的因果关系,就因为与科学错位,才构成了智趣,因为带着鲜明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审美同类,只是不重情感(重情感的叫做‘审美)而重智慧,无以名之,名之曰‘审智。”孙绍振先生界定《斑纹》为“审智散文”。孙先生还进一步强调,只是在周晓枫这里,审智散文具有“线性的开放结构”。《斑纹》这篇文章正是打破了常规的文体结构范型,兼具散文和科学小品的特点,所以单纯按散文或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来界定都有其合理性但又有其不确定性。这也是许多教师难以准确定位这篇文章文体类型的关键所在。

《斑纹》选编到高中语文教材后编者做了较大删改。删改后的《斑纹》只有3000多字,14个自然段。课文较多地删除了原文中记叙、描写和议论的段落以及一些抒情性语句,集中保留原文中说明性内容。比如,删除原文第2、3自然段记叙去动物园爬行馆观看蛇的经历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删除原文第8—11自然段由蛇联想到的罪恶蛇蝎美女的内容,删除原文第14、15自然段有关猫授艺老虎的内容;删除原文第18—29自然段记叙在地下室看蝴蝶拓片的经历等等。删改文本,使文体朝着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改编后的《斑纹》以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文体类型被编在必修五“科学之光”这个专题里。在专题“写作指导”中编者特别强调:“‘科学之光专题所收入的全部是说明文。这些文章,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阐述性说明文……一类是程序性说明文……一类是文艺性说明文。”另外还指出:“(文艺性说明文)是用文艺笔调或形式写成的说明文。它的写法颇多,可以调动各种写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让读者觉得活泼有趣,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把《斑纹》说成是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也是基于教学文体而定的。

删改后的《斑纹》,虽然主观抒情和曲折叙事在文中的分量减轻,但仍然保留了一些文学审美性和哲理思辨性的内容。比如,课文第3自然段:“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灾难不止于此,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从此,这终日与尘土为伍、因残疾而匍匐的先知,累积了对天堂的仇恨。蛇最感兴趣的食物是鸟,哪些惟一能够来往天堂的飞翔使者。它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明亮的歌喉和绚美的羽毛,将消失于蛇像地狱那样狭长而腥臭的肠胃。”这段开头通过与蛇有关的神话故事来介绍蛇的生活习性,虽科学性不强,但饶有趣味。从删改文章来看,《斑纹》不同于一般性说明文,它兼有知识科学性、文学审美性、哲理思辨性,是科学理性与审美感性融为一体的文艺性说明文。这样的文章能增进学生对科学小品文的认识。

判断文章属于何类教学文体一般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文章原有的文体特征是否明确。依照并尊重原文的文体类型而教学始终是阅读教学保持正确阅读姿态的前提。二是文章的文体特征不明确时,要看该文在单元教学中充当的“角色”。用“教材”教,文章只满足单元教学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只满足学生语文发展需要。三是编者对文章进行了多大程度的修改,是朝哪类文体修改。一般来说,这种修改在文体特征上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

二、教学内容定位

从散文到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教学文体发生转移的同时,教学内容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斑纹》到底应该教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说明文应该教什么,其次需要明确文艺性说明文该教什么,最后才能厘清《斑纹》应该教什么。

一般情况下,提到说明文教学内容,人们很快想到的就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问题。教学内容的接受主体是学生。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当然是为了更好地阅读与写作说明文。实际上,学了以上这些内容,学生还是不会阅读和写作说明文。为什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这里有两个根本的问题常常被忽略甚至被遗忘:第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说明文,即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第二,这篇说明文是写给谁看的,即读者对象是谁?为什么要明白作者的说明意图和读者对象。因为任何言语活动都以对话场而存在。任何对话都是有意图的。为什么要说明某事物,说明给哪些人看,这将决定着说什么和怎样说。王尚文教授说:“在语言活动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说话者表达了什么意思,任何人的任何话语都是表达某种意图的事件,说话的本质就是表达意图和实现意图,话语之所以能够从事交流,并非在于它有意思,而是有意图。”(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188页。)也只有在阅读中明白了这一点也才能算作读懂了作品,也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学生才能明白写作说明文从何处入手。

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读者对象是说明文教学内容构成中的前提要素,这两个前提要素深刻地制约着一系列其他要素:1.选择哪些说明内容,而这些说明内容又需要把握怎样的深度与广度;2.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才能使“我的读者“最容易接受我的意图;3.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意图,为读者理解和接受;4.话语怎样表达对所选意图才是最恰切的。由此看来,说明文教学内容一般定位在以下几点:一是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二是这篇说明文是写给谁看的;三是作者选择的言语内容是否能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四是作者选择的言语形式(包括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是否有助于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艺性说明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地方在于写法上自由灵活,往往用文艺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科学理性之美,既有科学之真又有文学之美。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需要探讨选择的言语形式(包括引用诗词,神话故事,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如何更好地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这个角度再来探讨《斑纹》的教学内容,一是作者周晓枫写《斑纹》要给谁看;二是她想让人们明白什么;三是作者选择的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言语形式如何更好地实现她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作者在向人们阐释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斑纹”。“斑纹”的含义是多样的,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从而增进我们对奇异自然的认识与了解。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突出之处在于描述自然现象的同时又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情调,她“动用内心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世界,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都以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不明显,说明方法不明确,就像斑纹一样无处不在又不知身在何处。

从教学文体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要突出文体的最显著特征,突出表现“这一篇”的教学。任何文章都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心理状态、特定文化背景以及特定表现形式等的产物。教学内容要从“这一类”到“这一篇”,抓住该篇文章的核心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选择

选择教法也就是选择读法,也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课文。一般来说,不同文体的文章读法也略有不同。散文有散文的读法,说明文有说明文的读法。同理,散文有散文的教法,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教法。说到底,就是教读法。

从文艺性说明文的角度来讲,教学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明确“作者选择的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言语形式如何更好地实现她的写作意图”。要明白意图,就要有对比。对比阅读非常利于把握作者意图。言语意图不同,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就不一样。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文章第四段改成这样:“蛇身体柔软而且富有弹性,它的嘴几乎可以触到自己体表的任意部分,它可以枕着自己的躯体睡觉。蛇类终生生长,响尾蛇每次蜕皮时因最后一个鳞片都不能脱落而加在末端,鳞环叠合在一起,常常在发出攻击的时候,振动起来,发出响声,有经验的野外旅行者对他高度警觉。蛇的毒牙是空心的,毒液传送到齿尖,可以让一个大动物几分钟之内昏迷。如果有人不小心打扰了它,就要付出余生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然后与原文对比阅读。改动之后,虽然比较客观地介绍蛇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性。但是这少了许多作者的情绪情调。读到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看不到作者的内心,更难以把握作者言语意图。

编者为什么不把文章改得更彻底些,好让读者一读便知这就是“地地道道”的说明文。比如,改成“蛇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终日与尘土为伍,匍匐而行。蛇最感兴趣的食物是鸟。它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明亮的歌喉和绚美的羽毛,将消失于蛇像地狱那样狭长而腥臭的肠胃。”修改之后,明显少了趣味性、生动性,显得刻板,没有吸引力。为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改文还是保留了原文许多带有主观色彩和因果逻辑关系的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探究这样的问题:说明文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会给我们一种温存感?先引导学生以探究语言表象为起点,然后步步深入文本内核。周晓枫的语言是带有个人情感和态度倾向的,这种语言本身是有温度的。语言只是手段,语言的背后站立的是一个有温度而又有着独特人格的人。

面对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我们都要站在教学文体的高度审视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并不断增强学生的文体感和语体感。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

猜你喜欢

斑纹说明文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说明文阅读专练
老守卫斑纹蜂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斑纹游戏的最优解
绕远的斑纹鹿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家蚕斑纹茧色特色育种素材创制及应用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