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形 太极有象
2015-06-11周雷
周雷
水墨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形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语:“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画通过水和墨的调和来表现五色,运五色表现万千之象,水墨画的“五色六彩”指的是浓、淡、干、湿、黑、白,浓淡、干湿、黑白是事物一阴一阳的两个方面。而《周易》揭示了太极、阴阳变化之道,遵照阴阳之道,成就了以柔克刚、避实击虚的太极拳法;黑白方圆、进退维谷的围棋之术;知白守黑、刚柔并济的书法艺术,还有就是虚实相生、有无相间的中国水墨画表现。太极文化包含了道、太极、阴阳三个要素,是以道为核心,以太极、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太极文化体系影响着社会众多领域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思维方法影响深远。范瑞华深得其真谛,并依据太极文化体系创立中国三象水墨艺术理论,对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范瑞华指出:“绘画艺术的根本目的是艺术创新,学习掌握绘画技法不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今天的艺术家们要把艺术创新发展的核心放到“破执达悟”、“破术归理”之上,从而完成思想的升华达到“回归本心”、“以理求术”,实现“有为到无为”之玄道的最高境界。
以“道”为核心的阴阳变化所产生的“道之理”、“道之德”、“道之法”、“道之象”形成了完整生动的中国太极文化体系。中国水墨画艺术正是太极文化之道的最好诠释者,黑白之间、虚实相生、浓淡干湿、动静变化、以空代有,无不遵循着太极之理、阴阳之法。太极图是“道象”的具体表现形式,阴阳二象一黑一白、左升右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为消长、对立统一、周流不息。追求“象”的变化,要到阴阳之法中寻找太极之理,要到玄道之中去寻找思维之变,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术的技法变化。太极图反映了阴虚与阳实二象的变化之理,以阴虚之象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以意为主的“意象”思维之法,以阳实之象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以象为主的“物象”思维之法,阴阳和合升华为“法象”之大道之法。太极之道蕴含着三象之法,即 “意象”、“物象”、“法象”三种思维方法,范瑞华依据此理,在太极整体思维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水墨画艺术的三象之法,即 “意象”“象意”“悟象”,这三种思维方法是发展中国水墨画艺术及其技法的根本之理。提出三象之法的范瑞华以他的水墨画作品证明了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太极文化这片沃土。
虚极静笃 意象之境
中国的水墨画是有生命的艺术,它受道家太极文化的“空、无、虚、静”的影响极深,《道德经》语:“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意思是说只有进入虚无极端之境,安守沉静笃实之心,才能观察到万物生长、循环往复的规律。中国水墨画重视心灵感受、追求意境之象,古人受到道学、太极、阴阳思想的影响,领会到道学中“炼精化气,以气化神”之理,强调“气韵生动”要融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之中,以气贯于笔尖而生水墨之魂,产生了以其墨分其阴阳,以其水化其浓淡而生五色的用墨技法。晋代顾恺之《画评》赞画家卫协的画作曰:“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南朝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之首即“气韵生動”。五代荆浩《笔法记》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上诞生了众多优秀的画家,如五代时期的石恪、宋代的梁楷,他们的绘画作品无拘无束、酣畅淋漓,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意象”大写意风格,对后来的中国画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明代的画家徐渭提出了“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不求形似求生韵”等中国画艺术表现之理。清代的石涛提出了“遗貌取神、不以之似似之”的画理,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画的“意象”表现理论,并撰写了《苦瓜和尚语录》的画论,对中国画的艺术理论从理到术做了十分详尽的总结。以“意象”入画的艺术理论影响了中国画发展近千百年,形成了中国画大气磅礴、意境优美的特有艺术表现风格,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使其蔚然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以“意”作为创作主导的“意象思维”方法对中国画的笔墨、构图、技法影响极大,其所带来的弊端是形成了中国画以线条为主导的固有表现模式。长期以来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形式可谓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一大特色,但线描的绘画意识使画家更多地倾向于对虚象的认识和表现,而对太极整体思维中存在的实象的概念则认识不足、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束缚中国画创新发展的问题。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画家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如各种线描之法以及勾、皴、点、染的方法,这些技法都是在“意象思维”模式下产生出的术的变化,这些术的方法形成了中国画千百年不变的固定程式。这种程式化的绘画方法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局限在二维的平面构图之中,而无法实现对三维物象的认识。范瑞华认为以术求术,只是停留在追求细枝末节的层面,只有以理求术才能实现创新的突破,故提出 “破术归理”的创新理论。
道在器中 物象之美
《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画中“象”的表现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寻找“象”的变化要到“道”中去寻找“理”的规律,这正如“形下之器”与“形上之道”的辩证关系一样,器由道化,道在器中,道以器为美,器以道为根。太极文化中本就有阴虚与阳实二象,以阴虚的“意象思维”出发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意象之境,而以阳实的“象意思维”出发,则会形成象意之美。中国画对“象”的描绘可以是具体的、实在的,而且能做到生动形象、准确逼真,这要求画家要有精湛的绘画功底,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优秀的艺术家是在拥有“道德”的基础之上,认识“道理”的变化根本,运用娴熟的“道法”之术,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范瑞华认为中国画的“象意”方法有别于西方的“具象”艺术,更不应是简单的中西结合。西方的实证思想对虚与实的认识是绝对的,虚就是虚,实就是实,虚就是绝对的虚,实就是绝对的实。而中国画艺术是以太极文化为基础,太极理论是辩证的理论,是对立统一的理论,不存在绝对的虚象,也不存在绝对的实象。中国画的“象意思维”方法,是以实象为主、虚象为辅的艺术表现形式。“象意思维”方法是以中国太极文化为基础的特有思维方法,这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象意思维”是强调以“象”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必然产生对“光”的认识与处理,同时也会产生对所谓“色调”及“焦点透视”的感受。中国画对事物的认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在表现“实象”的同时不能抛弃对“虚象”的认识,也就是要做到“实中有虚”,这其实就是中国画“象意思维”对待“光”的原则。西方的绘画理论中,如解剖、色彩、构图、素描,以及焦点透视在中国的美术方法论中均有相应的或相似的理论。范瑞华的“三象水墨艺术”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太极文化基础上的艺术体系,以三象思维方法重新认识和诠释中国画,即可找到解决中国画对“光、面”以及“焦点透视”的办法,这是中国画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突破,“三象水墨艺术”完善了中国画的绘画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道法自然 法象之悟
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对阴与阳的认识,以及对心与物的认识。一阴一阳,对立统一,美由心造,心融万物。“意象”与“象意”均属于有为的认识境界,而道的最高境界是化有为到无为,化太极为无极,实现道的升华。无为的境界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心悟的过程,“悟象思维”方法是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范瑞华指出:“悟象思维重视心识,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清静经》的道学思想认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即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能悟之者,可传圣道。”以心悟道才可见超觉,才能入圣道,圣道乃无为之道。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然而为,是以无为之心悟自然之道,以自然之道而升華为无不为的境界,这也是道学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玄关之所在。画家只有通过心悟达到心无一物,然后达到无而不无之悟,在无中观象即可看到所悟之象,这个象是无为之象,也是超觉之象,即范瑞华所称的“悟象”。
“悟象思维”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在中国画艺术完成了太极整体思维包括的“意象”与“象意”艺术表现形式之后,必然要产生的另一种具有“超觉”艺术思维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悟象”并不是人们幻想到的某种形象,“悟象思维”的实质是体现出艺术家自性所能达到的一种超越常规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人放弃了一切自我意识的前提之下,在无为与无我的意识之中,不断体悟才能出现的一种思维方法。以“悟象”的超觉思维认识客观物体与空间所产生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在形式上不但不会失去客观物体与空间的内涵,而且能够将三维空间原有的形象表现得更加超然,使中国画艺术的表现达到一个更具内涵的“无为而不为”的艺术境界。
破术归理 三象有法
在太极文化的影响之下,范瑞华依据道家的“意象、物象、法象”之理,开创了中国三象水墨艺术画派。他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敢于打破对术的执著,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本源之中,画家要通过对德、理、法的不断追求,实现象的突破。以术论术是小变,不是创新,范瑞华认为解决中国画何去何从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在理上寻找突破,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笔墨虽然也存在如何运用之理,但是对于中国画如何发展而言,笔墨之理只是术中之理,而不是理中之理。术中之理只能解决如何去画的问题,却解决不了中国画的艺术思维问题。破术不是要抛弃术,也不是对中国画技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对术的肯定之上,寻求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色,同时笔墨又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笔墨要在艺术思维的提升与创新中不断发展,才能够使中国画产生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将笔墨看作是传统、一成不变的,是片面与偏激的看法,中国水墨画创新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
范瑞华认为以阴阳辩证关系来认识,“意象思维”与“象意思维”是对应存在的,有“意象思维”形式,就必然有“象意思维”形式存在。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众多画家正是忽略了阴阳的辩证关系,在绘画过程中只注重技法上的“远近、虚实”的变化,但思维方法上表现出的还皆是以“虚象”为主的“意象”表现形式。可见,以往中国画的发展思想体系是不完整的,而三象理论的思维方法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画未来发展的方向问题。在太极整体观的认识下可以看到,“以意立象”与“以象立意”均属有为的思维层次,“以悟立象”则属无为的思维层次。有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无为的思维是无限的,“意象、象意、悟象”三种思维方法都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认识术的方法,并由此诞生出能够体现相应的术的变化。
范瑞华的中国三象水墨艺术理论认为:无为的思维方法是太极有为思想境界的升华,要想达到无为、无极的境界必须从有为开始,这是从低级认识到高级认识的具体方法,也是认识的必经之路,只有对有为中“意象”与“象意”两种思维形式都有全面的认识后,才能进入无为的思维境界。“意”为主观意念,“象”为客观形象,意与象、客观与主体,在对立又统一中存在并发展。“意象”中以“意”为主而“象”为辅,“象意”中以“象”为主而“意”为辅,“悟象”则是超越“意象”与“象意”而产生的一种超常思维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三种艺术形式,可以产生出三种不同的中国画笔墨表现技法,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中国水墨艺术理论体系的诞生。中国水墨画是中国太极文化的代表,如果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水墨画艺术也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