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院企合作”可行性研究
2015-06-11重庆市农委专题调研课题组
重庆市农委专题调研课题组
一、院企合作的概念及农业科技“院企合作”
院企合作是指学校(包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等)与企业双方利用各自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围绕着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现代管理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高校的学科学位建设、提高科技开发质量和水平、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形成稳定的科研教学基地等,而建立的合作关系。院企合作充分利用了学院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促进教育、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农业科技“院企合作”是院企合作模式在农业领域里的扩展和延伸,在当前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科技成为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当代农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科研和农业生产发展的智力加速器,从而必然出现生产企业、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社会生产新机制。
二、农业科技“院企合作”实践
(一)农业科技“院企合作”典型实践案例——以石柱县内的农业科技“院企合作”为例
农业学科由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发展农业科技“院企合作”有其自身特点,下面以重庆市石柱县县域范围内深入开展的农业科技“院企合作”为例,结合实际操作实践,探讨农业科技“院企合作”的空间,希望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共同促进院企合作的发展。
1.优良品种合作开发
西南大学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莼菜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为了带动当地农民推广优良莼菜品种,该公司在西南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在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村建立了莼菜良种繁育基地和提纯复壮的优良莼菜种源基地。2014年,成功提純出莼菜新品种SZ-3、SZ-4、SZ-7,该基地已成为莼菜重要的良种品种展示窗口。目前在多方的努力下,已推广种植莼菜新品种500余亩,长势已得到周边农户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外,西南大学与石柱县还进行了深度的“院地”合作,在西南大学的优势专家资源的帮助下,石柱县建成了魔芋丰产栽培及示范基地、石柱辣椒良种繁育基地、黄连中兽药综合开发示范基地、莼菜良种选育及示范基地。
2.技术难题联合攻关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来解决,不仅困难大,而且跨度时间长,将会失去竞争优势。石柱县是我国黄连的原始产地之一,黄连种植已有700多年历史,素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品质优良而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然而在黄连的深加工上却是横亘在产量与效益之间一块“巨石”,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石柱县摸索出来了自己的成功学,在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中药材研究院、石柱县政府、重庆东田药业有限公司搭建的“院地企合作”平台的共同合力下,开启了石柱黄连产业的新一轮春天,通过历时10年的技术难题攻关,成功研发了降糖新药“五黄养阴颗粒”、实现了“黄连总生物碱”与“黄连性寒成分”的分离、开发了降血脂、降血糖的中药以及以黄连为君药的系列药品,年销售额上亿元。莼菜产业也是石柱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是世界“三大”莼菜基地之一,重庆万江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台湾宜兰大学研发的莼菜酵素、莼菜香皂、莼菜茶叶、莼菜透明皂等莼菜深加工产品技术,上市后预计整个莼菜产业年销售额上亿元。
3.科技人才的培育
重庆市石柱县依托西南大学,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人才、增强地方发展后劲作为重要内容。西南大学先后派出科技人员6000多人次,长期深入石柱县相关企业及乡镇、村社,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二)农业科技“院企合作”的价值
1.为企业储备了合格、可用的人才
为技术更新作人员储备,为企业中长期发展作准备。通过对公司稀缺岗位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为企业提供最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的出身,加上这些学生本身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比企业现有的从生产线上提起来的管理人员更有发展和升值的潜力。
2.研发适用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生产的直接连通,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利用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加强科技研发与示范基地建设,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如西南大学专家与企业合作,成功实现了“黄连总生物碱”与“黄连性寒成分“的分离,开发了降血脂、降血糖的中药,并成功上市,企业也由此获得利益。
三、农业科技“院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
一是签订协议注重形式,难以开展实质性工作。许多院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效果,院校主动了解企业的合作条件和要求较少,签订合作协议只是做表面文章,可操作性不强,协议有名无实,违背了“院企合作”的初衷。二是合作范围窄,层次不高。表现在技术应用合作的多,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发的少;院校与政府部门合作的多,与企业合作的少。科研院所在重点项目实施上,没有达到真正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三是合作时限短,关系不稳定。有项目资金时就开展工作,导致没有可持续性。四是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或技术创新时,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合作出产品,出成果的较少。五是对合作中的人才引进、共同建产业基地、产业化项目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具体,支持力度不大。六是重理论,轻实践。
(二)院企合作的管理尚不规范
首先表现在院校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多数院校负责“院企合作”的管理机构挂靠在教务处,或就业处,有的甚至放在系部,专门的“院企合作”管理机构不多。其次很少有合作企业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参与或全程监控,以及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多数情况是“有时介入”,甚至“完全不介入”。
(三)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政府层面上对“院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得不到更多的实惠,因而对院企合作仍然持观望态度。加之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缺失,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约束,企业参与院企合作的积极性引导不够。
四、增强农业科技“院企合作”可行性的建议
推动院企深度合作,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必须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以技术研发为引领,成果转化为纽带,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实现产品市场化为目的的创新型社会格局。
(一)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合作、人才引进、新产品研发等优惠政策,促进院校合作由个人向组织行为、短期项目合作向长期项目合作转变,并保持政策延续性不变,让“院企合作”真正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强化管理,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三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允许人才跨学科、行业、区域流动无障碍化。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激励机制
在科技计划上增加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项目,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产权双向流动。发挥信贷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财政、银行、民间资金合资设立科技保险引导资金或参股资本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制定奖励考评政策,同时实行严格考评机制,对“院企合作”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通报。对在院地、院企深度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个人进行奖励,对合作研发成功并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对在院地、院企合作中不作为的部门和单位督促其积極开展工作。
(三)创新合作机制,健全合作模式
逐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成果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主动结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主动联合院校及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院校技术和人才进行联合攻关,实现重大项目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建立长期稳固的“院企合作”关系。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真正实现深度融合。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协作、基地建设、技术交流等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建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科研院所设立科技开发机构及分支机构。
(四)建设实训基地、培养一线人才
院校的培养优势在于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就需要有完善的实验实训建设做后盾。然而,就目前大部分院校实验实训的条件及其投入来说,还很难达到相应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院企合作”,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就成为真正落实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在企业的工作现场实习实训,不仅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增强了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特别是一些专题项目的团体实训实习,能促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增强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五)改革教学课程、提高学生技能
把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请进来”, 使其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来,再让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一线定期接受培训和顶岗锻炼,从讲台和实验室“走出去”,这个“互换”做好了,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才会贴近行业实际和岗位要求,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院校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性质。企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提前让学生掌握,使之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和设更新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来编写专业教材,由合作企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共同编写和设计;教材内容既要反映专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又要体现专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还要考虑职业资格标准的具体要求。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现有的实践、实训、生产和科研条件来开发和设计实践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六)组建合作战略联盟,实施科技培育工程
建立由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企业、院所三者联合组建研究院、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逐步形成科研、设计、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有效解决产业分散、技术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形成政产学研用全面合作战略联盟。在坚持企业为主体的原则下,开展研发咨询服务,跟踪服务一批重点企业,牵线搭桥,促企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实践证明,“院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有益的实践。以院企互动为纽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