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水共治”行业企业认知与参与情况调研

2015-06-11商兰芳李永强袁桃

2015年38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

商兰芳 李永强 袁桃

摘要:本文在对耗水型、需水型和治水型三大类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绍兴市“五水共治”行业企业认知与参与存在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等来构建“五水共治”行业企业参与机制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治水;行业企业;参与机制

一、行业企业参与“五水共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耗水型行业企业主要问题

1、资金运筹投入有限。调研发现,企业中普遍存在治水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矛盾。绍兴的印染、化工、造纸、制革等耗水型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周转资金并不雄厚,加之政府的扶助资金非常有限,出于成本风险控制的考虑,这些企业在治水上面的资金投入往往较少甚至为零,直接导致了治污、节水等相关技术、设备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调研数据显示,仅有64%的耗水型企业响应“五水共治”采取了增加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改进管理制度、引进专业人才等措施。同时,由于治水设备一般是政府统筹购置后分摊给企业,加重了企业成本,部分企业意见较大,凸显了“五水共治”中较为典型的“政府热、企业冷”的问题。

2、可推广治水项目少。耗水型企业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适用性强、可推广的治水项目太少。如深井曝气工艺,它虽然具有较为理想的污水处理能力,但资金投入巨大、技术设备要求高,这使其在一般企业中很难推广;如中水回用项目,同样对技术、设备、管理有较高的要求。调研中了解到,有些企业原本打算引进中水回用项目,但在进行成本核算之后却放弃了,原因是利用这一技术获得一吨水的成本比使用一吨新水的成本还要高。

3、转型升级能力不足。部分企业的整体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工艺流程较为陈旧,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缺乏,没有产品研发中心,产品品种雷同,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实现转型升级。根据调研,68%的耗水型企业均存在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需水型行业企业主要问题

1、参与主动性低。以六小行业为代表的社会服务业整体环境保护意识虽有提升,但其经营利润相对较低,经营场所和期限变动性较大,经营者往往缺乏技术革新、管理升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研显示,六小行业经营者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持欢迎态度,但是84.7%的经营者不愿意自己出资在经营场所内增加治水投入。

2、行业规范欠缺。六小行业的准入标准较低,行业规范欠缺,加之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较少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规范整治难度较高。而在政府发动的行业规范整治中,存在一些简单粗暴的关、停、搬迁措施,甚至是违规执法行为,招致了不少反对声音与负面评论。调研显示,76.3%的六小行业经营者认为所在行业规范标准不完善,45.4%的经营者对行政部门的行业规范整治意见较大。

3、公共资源缺乏。六小行业一般集中于老城区、老小区、平房区,这些区域人口密度大,住户和商户混杂,土地、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紧张。一方面,供水、排水管网相对落后或不足甚至没有覆盖。另一方面,实行六小行业规范整治,如建小型污水处理池、化粪池等,既可能没有地方可建,又可能招致附近住户的反对和抗议。

(三)治水型行业企业主要问题

1、治水技术滞后需求。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治水型行业企业治水技术出现了明显滞后。如在治污水方面,课题组在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调研时了解到,经过污水处理厂的降污处理后,原本的污水虽然达到了排放标准,但依然属于劣Ⅴ类水,所产生的污泥等废弃物则含有大量的汞、镉、铅、砷等重金属及多种有害物质,目前一般的做法是集中填埋。劣Ⅴ类水的达标排放和废弃物的集中填埋均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只不过是将污染由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在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方面,雨水排放管网、生产生活供水管网的铺设与改造技术相对落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较少。

2、基础设施存在疏漏。基础设施建设也远远没有跟上治水需求。一方面,现有管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在老城区、老小区、平房区,部分企业和街道社区尚未纳入污水收集处理的管网,生产、生活污水没有完全实现截污纳管,以致只能直接排放。如绍兴市柯桥区,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仍有30%左右的区域没有铺设排水管网。另一方面,容量不足问题也较突出。在污水洪峰时段内,诸如绍兴水处理發展有限公司之类的污水处理企业也是不堪重负,甚至只能未经处理直排污水。此外,基础设施的区域化差异明显,城镇好于农村,城区好于郊区。

3、治理机构交叉重叠。治水型企业普遍反映,“五水共治”政策推行后企业的任务明显增多,压力增大,且涉及的牵头单位交叉重叠。虽然设有治水办等协调机构,但其现有权责无法担负统一规划、指挥、考核、监督的领导作用。如负责收集城区污水的排水管理有限公司,除了环保局、建设局统一规范的截污纳管工作,还有属地政府牵头的新区管网铺设、老小区管网改造等任务,监管考核部门不一。

二、行业企业参与“五水共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提速战略布局 优化顶层设计

1、依法治水。首先,完善法律法规。近年来,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有十多个,但有些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给执法工作带来一些盲区、空隙,造成权责脱节等问题,所以要进一步修订相应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完善治水的财政、税收法律法规,保障“五水共治”资金的持续、足额投入。其次,严格执法。执法部门要对水环境污染事件“零容忍”,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查处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同时,也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执法行为,严防治水导致政企矛盾、干群矛盾。最后,加强法律宣传普及。要广泛、深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让依法治水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依法治水的群众基础。

2、市场治水。“五水共治”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除了保证公共财政投入,切实利用市场做好“五水共治”经济账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治水的作用,借助市场融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如绍兴市治水办通过企业、市民进行公益募捐,三年累计募捐达3.2亿,为“五水共治”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治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治水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推广,加强市场在“五水共治”中优化作用,以市场的标准进行考核。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行特许经营,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

3、科技治水。“五水共治”必须依靠科学的决策和科技的手段,按规律办事才是不二法门。一是建立智库。要吸納专门的人才组建精干高效的队伍,组建一批为“五水共治”献计献策的“智囊团”。要聘请一批来自各领域的优秀技术专家组建技术服务团,为“五水共治”提供各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广纳富有经验的基层工作者,为“五水共治”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二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如上虞区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试行狐尾藻治污水,初见成效,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为扩大治污战果,绍兴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狐尾藻治理污水技术,打响五水共治“生物战”。

4、协同治水。“五水共治”涉及部门较多,包括水利、工业、农业、环保等。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各部门权责,使权责统一,职权尽可能集中,责任尽可能明确。一方面要实行逐级管理、逐级负责、逐级考核。要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做到各项任务分解细化到点、责任到人。另一方面要加强团结协作。各部门之间既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要注重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行业企业:强化理念转型 分类科学推进

1、倒逼转型耗水型行业。目前,搬迁整治、关停整治、排放达标整治等是“五水共治”工作中工业污染治理的主要举措,但这些手段并非治本之策。耗水型行业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控制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的增长;同时采用废水回收、循环水利用、再生水回用等技术,加强中水利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实现节水减排。此外,政府可通过适当调整水价,提供有关企业转型升级与引入先进技术设备的优惠政策及资金扶持,优化服务,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2、规范整治需水型行业。要根据各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加强对需水型行业的规范整治。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提高水价、普及节水器具、完善排水管网铺设、减少供水管网漏失损失、宣传节约用水等途径来推进规范整治工作。如洗车行业,要积极引导和推动洗车业采用再生水洗车、无水洗车等新技术,建立对洗车业的长效管理机制,增强监管力度,积极推动洗车业相对集中经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拓展覆盖治水型行业。治水型行业各部门要强化统筹布局,着眼长远,围绕“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进一步拓展相关工程建设。要利用工程措施扩大污水处理规模,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加大污水收集量及覆盖范围,逐步提升城乡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截污纳管,切实保障“治污水”行动最终取得实效。要加大力度建设防洪、排涝、保供、节水的基础设施,拓展老城区、郊区、农村等薄弱区域的供水、排水管网覆盖。在此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调动社会单位与个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和个人广泛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良性循环。

(三)社会层面:完善监管链条 全民联动参与

1、健全科学监管架构。要建立健全公民监督机制,拓宽民众监督渠道,尽可能收集社会对治水工程的投诉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环保志愿团体等多方面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督查机制,要加强排污查处、水质监管等工作,严防不法企业偷排工业废水;建立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全面建立“五水共治、重构重建”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倡导全民践行治水。要提升群众参与意识,拓展群众参与方式,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构建五水齐抓、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如政府要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明确公众参与五水共治的程序、路径和方法,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使公民自觉主动地参与节水节能行动,争当治水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开展节水型单位、小区建设,强化区县节水型社会建设,使节水创建工作由点向面扩展,切实构造全民参与、积极治水的社会合力。(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绍兴“五水共治”的阶段性成果、经验及推进研究》125517

参考文献:

[1]刘芳.水资源项目治理的社会网络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3):

[2]王金南.环境绩效评估:考量地方环保实绩[J].环境保护, 2009(16)

[3]张宗庆.国外水环境治理趋势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6)

[4]常杪.环境公众参与发展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11(2)

[5]卓光俊.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正当性及制度价值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11(11)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视阈下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研究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基于CNKI的“五水共治”工程文献计量分析
浙江省“五水共治”中“抓节水”的重要性及开展路径探析
用标准滤出“清流”——浙江浦江县以水晶标准化综合试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嘉兴市“五水共治”的金融支持优化研究
图书馆“五水共治”专题文献资源库受到专家好评
“五水共治”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植物生长环境”教学改革初探
杭州“五水共治”公众参与调查与对策探究
顺势而为 勇担责任 发挥优势 学校召开“五水共治”专题工作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