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忠义观新论

2015-06-11白文鑫太原四海机电设备厂山西太原030021

戏剧之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头领忠义宋江

白文鑫(太原四海机电设备厂 山西 太原 030021)

《水浒传》忠义观新论

白文鑫
(太原四海机电设备厂山西 太原 030021)

《水浒传》是一部以宣扬忠义观念为主旨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长篇小说,多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忠义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本文将对此做一分析论述,从而达到更加客观地评价和接受《水浒传》的目的。

水浒传;忠义;忠义观;宋江;愚忠;皇权;非义;头领

一、概述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第一部细致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奠定了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发展的基础。

如今,人们在热捧《水浒传》的同时,对作品中忠义观的理解渐渐偏离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忠义观念的轨道,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将为了帮派私利而滥杀无辜都看做是忠义的表现,对其价值观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本文将对书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忠义观念加以分析论述,以期有助于人们正确评价与接受《水浒传》。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

在我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狭义的“忠”专指忠于帝王,而广义的“忠”则意为忠诚,尽心竭力。

“义”则指“合理”“正义”。

由于“忠”、“义”观念倡导人民忠诚、服从、行合理正义之事,因此历代君王无不大力推崇、宣扬以巩固其封建专制的统治。另一方面,忠义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封建社会的大批贤臣,成为他们不趋炎附会,敢于冒死直谏的精神支柱。

与统治者宣扬的忠义观念相比,民间的忠义观念则更为纯粹。它一方面表现了普通庶民在受剥削压迫下互帮互救、见义勇为的积极品德。历代江湖侠士那种讲义气、重诺言、报知己的壮烈行为都是“忠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历代农民反抗暴政的起义,也往往打着“忠义”的旗号。然而,这种忠义行为往往以个人的利益、恩怨作为行动的依据,因此也历来为世人所争议。

三、《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念

《水浒传》中的“忠”既包含统治阶级宣扬的忠君思想,又带有江湖间属下绝对服从于头领的忠诚。所谓“忠君”就是忠于大宋皇帝,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宋江即便是在不得已落草为寇之后仍在期盼朝廷早日招安,他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①甚至宋江在被赐饮毒酒之后仍然坚信是“天子听信谗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并将李逵毒死以免“坏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由此反映出宋江对大宋朝廷的绝对忠诚,同时也反映出宋江等人的起义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下属们对宋江的绝对服从又明显带有江湖气息。宋江仗义疏财,讲情重义,对人谦恭有礼,不图名利。梁上108众头领虽然各怀绝技,有的还是朝廷大员,名门之后,但对宋江无不心悦诚服,马首是瞻。

《水浒传》中的“义”侧重的更多的是江湖之中的“义气”,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压迫者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这种“义气”在当时十分动乱的年代必定变得愈发的强烈和珍贵,已然成为人们彼此信任、依靠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道义力量,成为维系梁山众头领的一个主要精神力量。

四、愚忠

(一)愚忠于皇权

宋江对朝廷的忠心,站在当时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典范式的忠心。然而,以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宋江的“忠”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愚昧和盲目。《水浒传》所描写的宋朝极度腐朽,但宋江仍然坚信是“奸臣蒙蔽了圣上”,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高俅、蔡京等人。甚至在临死之际仍不忘效忠朝廷,其愚忠可见一斑。然而其最大的愚忠,就是使梁山军在斗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放弃来之不易的局面而归顺朝廷。不仅让朝廷顺利的借宋江之手消灭了占据六州五十二县,有百万之众的方腊政权②,而且达到了压制梁山军的目的。这种一石二鸟的计策在久经沙场的宋江看来恐怕是心知肚明,然而他仍然不予以反抗,反而抱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信念一路走到黑,以至最终被彻底消灭。在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下他没有像刘邦、朱元璋等人揭竿而起、再造河山,而是选择忠于皇权,甘愿成为腐败透顶的北宋王朝的陪葬品,这是其愚忠的最大表现,也是其个人乃至整个梁山军的悲剧。

(二)愚忠于首领

宋江手下的众位头领在招安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愚忠,他们之间不乏关胜、呼延灼这样归顺的朝廷大员,也有如卢俊义、柴进之类的富士名流,甚至还有可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公孙胜,他们之中也许早已有人料到归顺之后的下场,然而他们却一味地效忠宋江,任由他将梁山起义的大好局面付之东流,更有李逵这样“眼中只有宋江”以至被宋江下毒,命在旦夕之时仍然说:“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其愚忠至此,实在令人可悲。

梁山包括宋江在内的众头领多数都受到了忠义观念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忠”的意义却被他们不自觉地误解,认为忠诚就应该忠诚于皇帝,忠诚于首领,哪怕明知他们做出了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决定也要义无反顾地服从。众头领在清楚地看到招安后的梁山军必然会被朝廷消灭的结果后仍然选择了忠于宋江、忠于朝廷而不是加以阻拦。他们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盲目的忠诚已经背离了“忠”的根本意义。墨子曰:“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墨子·公输》),“忠”的最高境界应是竭尽全力使自己辅佐的领导者走向成功,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纵容和执行领导者的错误。从更深层次来讲,在梁山众头领的头脑中,缺乏对自己事业的足够认识,他们的揭竿而起或为生活所迫,或为避牢狱之灾,绝大多数没有一个长远的、成熟的、实际的革命计划,因此他们无法把握自己事业的未来走向,只能盲目地忠于宋江的指挥,这是他们表现出愚忠的根本原因,也是梁山起义以及历史上众多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五、非义(失义)

(一)劫富不济贫,见利却忘义

儒家思想主张“见利思义”、“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然而,梁山头领在对待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

吴用在对阮氏三兄弟谈到劫生辰纲之事时说:“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可见,他们劫取生辰纲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世快活”而已,而他们抢来的生辰纲也确确实实被参与行动的几个人私下均分了,只有“劫富”,却没有“济贫”,这与孟子“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的观点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其在经济上所标榜的“劫富济贫”也暴露出极为严重的理论问题:是否富人就一定应该被劫。如果这个命题成立,那么社会将不会进步,人人都不愿做富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只能生活在贫困之中,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二)为了江湖之义而滥杀无辜

儒家所倡之“义”是仁爱之义。《礼记·礼运》即说:“仁者,义之本也。”《水浒传》中激烈的打斗场面也许让读者或观众读得起劲儿,看得带劲儿,但哪场打斗能不牵连无辜。梁山军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不惜拿无辜百姓的生命做祭品。如在第六十八回宋江为给晁盖报仇,发誓打下曾头市后要“洗荡村坊”,杀尽所有百姓。而使他产生这种想法的就是他们内部之间所讲的义气,此时的这种“义”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社会广泛株连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完全背离了传统道德观念中“义”的含义。

六、损“义”全“忠”

《水浒传》中,“忠”和“义”虽然贯穿整部作品,但自古忠义是两难全的。当“忠”与“义”对立时,宋江以及众头领都选择了“舍义取忠”,服从了大忠而牺牲了小义,这是梁山领袖宋江的悲剧,也是梁山英雄的悲剧。可以说,梁山事业始于“义”,而终于“忠”。“义”使众英雄走到一起,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建设了梁山事业的辉煌,而“忠”则如同一条铰链把梁山众英雄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七、结语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水浒传》中的梁山头领并不完全是为人们长期所熟知的“忠义”的化身。鲁迅先生在评价梁山众头领时说:“‘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传》说的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③不可否认,梁山军的存在,从反抗阶级压迫,特别是在招安之后为国家征讨辽国,抵御外侮的方面来看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因此鲁迅先生称他们也还是“侠之流”,但是他们在政治上提出的“替天行道”从本质上讲,是一面缺乏明确目标的游民无产者的旗帜,它没有确定的阶级内容和阶级任务,因此能够随时赋予不同的含义,而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所谓的“忠”则正是“市民阶级不敢与封建制度决裂,并对‘天子’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目光短浅、妥协的劣根性的表现。”④是一种愚昧的却又无可奈何的忠诚。而其在经济上提出的“劫富济贫”自提出之日起就没有被认真地贯彻执行过,或者说不愿意去贯彻执行,只是他们为自己野蛮残忍的抢劫行为所披的一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其所标榜的“义”只能存在于他们团体的内部,与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义”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背离,从这个层面上说,他们的“义”是一种“非义”行为。而在其内部,他们的这种“义”又因为其领袖的“忠君”观念而一再受到损害,并且极有可能由于起义的成功而遭到废弃,这使他们的这种比较朴素、原始的江湖义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脆弱感,表现得虚空并终将走向幻灭。

注释:

①本文所引原文均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水浒传》。

②小说中写为八州二十五县。《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记:“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

③引自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④见《水浒新义》,欧阳健、萧相恺,重庆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次印刷。

[1][宋]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纪德君.正说《水浒传》——义与忠的变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I207.412

A

1007-0125(2015)05-0260-02

白文鑫(1987-),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文学学士,太原四海机电设备厂,组织人事处。

猜你喜欢

头领忠义宋江
迁徙前的狂欢
这条忠义街
宴请众小偷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圆斑鹿的等待
宋江为什么不杀情敌张文远
”官迷“宋江
忠义救国军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