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教育的本真

2015-06-10孙代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5期
关键词:保康县全县改革

孙代文

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生活幸福,是每一位父母的最大心愿,更是教育人为之奋斗的孜孜追求。2011年以来,保康县破除旧的落后观念的束缚,致力于推行生本教育改革,走出了山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特色之路。

转变理念,凝聚改革共识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康县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培训,促进教师观念更新。

送出去。2011年以来,先后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200人,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江苏洋思中学、河南永威中学等课改名校学习取经,累计派出2800余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学习培训,组织29名管理干部到武汉、深圳两地挂职锻炼,选派35位名校长及50位名师培养对象连续三届到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进行高级研修。

请进来。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张学政、上海著名校长郑杰、深圳市高级中学校长黄显甫、襄阳市荆州街小学校长张德兰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全县教师作“理念先行”专题报告;邀请襄阳市课改先进学校31中管理干部到县作《导学案编写与使用》专题讲座;从深圳、襄阳等地聘请教育专家担任保康县教育顾问,指导全县教育改革工作。

勤修炼。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以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讲学习汇报课,办培训讲座,交流心得体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再培训,并将校本研修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及教师学分登记、评先表模等,促进新理念学习的全覆盖。

促交流。修订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通过政策激励措施,先后有600余名理念先进、业务精干的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对象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与交流所在地教师“结对子”,实行“传、帮、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渗透到支教学校和结对教师中,逐步凝聚和形成改革的理念认同和行动共识。

实践研究,夯实改革基础

确立了“由试点学校向其它学校推进,由部分学科向全部学科推进,逐步达到学科全覆盖、年级全覆盖、区域全覆盖”的改革构想,由点及面,在全县推开。

试点先行。选择县实验小学、马桥镇小学、马良镇中心学校、寺坪镇中心学校、熊绎中学、县一中等6所不同学段学校为改革试点学校,四年级、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各两个班为试点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开展课改实验,形成初步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全县铺开打下基础。

逐步推进。2012年春,在马良镇中心学校召开全县生本课堂推进现场会,组织各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观摩学习,切身感受学生独立自学、合作互学、展示竞学、精讲导学、小结固学、检测评学等各环节流程,领略“人人参与课堂,个个都是主角”的生本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到2012年底,已基本实现了“三个全覆盖”。马良镇云旗小学地处高山,离县城90余公里,学校20名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3岁,但课堂改革毫不含糊,颇具特色的学生小组活动吸引了县内外累计1000余名教师到校参观学习。

搭建平台。在全县成立四大教育协作区,建立协作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协作区学科大教研组,开展“大教学、大教研、大活动”和“联研、联管、联评”活动。在各学校设立生本课堂“打磨室”,锤炼教师课堂改革基本功。目前,共开展“三大”和“三联”协作区活动100余场次,举行中小学17个学科的生本课堂研讨会37场次,开展“订单式”送课50余节,每次活动都根据教学实际确立研讨主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编辑出版《走向生本》季刊9期,为教师交流展示、学习借鉴提供了便利平台。

通过积极实践,全县形成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生本课堂研究模式,马良镇“‘三自六学’课堂模式”,马桥镇小学“农村领袖儿童教育”,实验小学“四清五步尝试教学法”,熊绎中学“先学后教,问题导学策略”等都各具特色,为改革的深层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推进,完善改革体系

构筑整体框架。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生本课堂研究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德育工作、学生体育艺术活动、后勤服务、教育评价等五个方面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了完备的生本教育“1+5”体系,即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一个中心”和生本课堂、生本德育、生本活动、生本服务、生本管理“五大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确立核心载体。召开全县生本教育研讨会,集大家的实践、经验、智慧,优化确立了统一的“三学小组”生本课堂模式,突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中心,强化“预学、互学、评学”三个基本环节, 并编写出《保康县生本课堂“三学小组”模式辅导读本》和《且行且思》研究文集,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理念指导和实践依据。生本德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进体验式德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汉字听写、晒家风家训、讲家庭美德故事、祭扫烈士墓等系列德育活动600余场次。生本活动以特色大课间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生本管理以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组织等为平台,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自主管理”。生本服务以“家庭化服务管理模式”为核心,提升精细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让校园温暖如家。

建立核心团队。出台《保康县生本教育五个模块分项实施方案》,成立了全县生本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挑选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组建了五大模块共计40个核心研究团队,对198个分解微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同时组织3个名师工作室和1个名校长工作室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评价机制。坚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出台了《保康县学校和教师生本教育研究评估量化基本标准》,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教育目标综合评估和教师个人考核,促进了生本教育改革向制度化、科学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深层发展,激活改革能量

随着理念革新、实践研究、改革锤炼、完善推进等各个阶段的有序有效推进,保康县生本教育改革逐步向更深、更细、更实、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改革效果初显、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多方共赢的生动局面。

改革特色初步显现。生本课堂被列为湖北省重点课题,形成了城关镇小学“三韵阳光”大课间、实验小学“阳光大课间”、歇马腰鼓、马桥童心舞、寺坪武术操等一批特色大课间活动,城关镇小学的《山乡鼓韵》活动作品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和转载,涌现出“墨香”文化、“根雕”文化、“梅”文化、“竹”文化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代表,营造了良好文化育人氛围。全县市级以上“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宿舍”和“绿色生态校园”达到81个,新建“希望厨房”15个。争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惠及82所学校17024名学生,开展“每日食谱”公示和“最佳食谱”评选,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保康县“寄宿制学校家庭化服务管理”模式获得省、市“教育发展创新奖”。2014年,全市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现场会在保康召开,生本服务工作得到一致好评。

师资力量整体提升。2014年,有17个学科400多名教师通过了第一轮县级生本课堂达标晋级验收,有5名教师获得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二等奖,28名教师获襄阳市优质课竞赛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比2013年增加14人,获一等奖比例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目前,县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已由2011年的3名增加到32名,骨干教师达381名,有2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结束了保康本土无特级教师的历史。莫家垭教学点教师乔永斌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寺坪镇走教教师阮班琼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全县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教师达到214人次。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有3名学生入选第三届“湖北美德少年”候选人,430名学生被评为县、市级优秀学生,100余人次学生在湖北省职业技能竞赛、襄阳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市首届高级中学学生军训会操比赛、市级演讲、征文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并多次获得团体优秀奖,全县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6.6%和98.1%。生本教育解放了思想,激发了活力,山区教育在不懈地改革探索中走向自然本真的回归。

猜你喜欢

保康县全县改革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湖北省保康县:中药材助脱贫
改革之路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名特”派出所专场秀(三)马良派出所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农民得实惠 基层得发展——湖北省保康县供销社因地制宜加强基层建设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