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者”王小帅:闯错了时代?
2015-06-10棋均
棋均
4月30日,王小帅的新片《闯入者》全国公映,作为唯一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公映首日的排片率仅为1.32%,而同期上映的商业片《何以笙箫默》排片率则高达31.69%。悲愤之下,王小帅在微博上发表了公开信《致我的观众》。
从历史大背景中掏出故事的文艺片,是否在当下已失去交流的意义?这引起了业内的大探讨,而最终,王小帅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历史记忆已断裂,所有的人如同王小帅一样,成为了没有故乡的人。
“这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是严肃片最坏的时代”
4月30日,王小帅的新片《闯入者》全国公映。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青红》和《我11》口碑很好,被称为“在历史里寻找记忆”的严肃之作。然而,作为“生命三部曲”的第三部—《闯入者》在威尼斯电影节作为唯一入围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公映首日的排片率仅为1.32%,而同期上映的商业片《何以笙箫默》排片率则高达31.69%。
悲愤之下,王小帅在微博上发表了公开信《致我的观众》,其中写道,“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
面对国内电影正在迎合商业,而不关注严肃作品,王小帅说:“不是我没有观众,而是这样的排片观众想看都看不到。”
“4月30日当我看到排厅数量的时候,我那一整天是在震惊、沮丧和绝望中度过的。我拍电影以来,不管遇到再大的事情,拍摄多么困难,过程多么曲折,都比不上4月30日。”王小帅百思不得其解,自威尼斯、多伦多电影节获奖归来的《闯入者》为何上线率那么低?是档期?排片?宣传?还是影片小众的格局?
尽管排片率很低,但《闯入者》依然口碑过硬。观影后,人们纷纷给出了“王小帅最好的电影”、“最震撼的电影”、“五一最值得一看的国产片”等评价,豆瓣上的评分7.9分,时光评分7.8分也远胜于其他同期影片。
“《闯入者》评分那么高,比我之前所有片子都高。且影片宣发部说,场均上座人次也是最高的。”王小帅不服凭什么文艺片排片干不过商业片?当记者问他会不会考虑转型,王小帅回应:“如果我想转,也没那么快,还要看很多商业电影来恶补。实际上,全国还有那么几个像我一样的导演在拍摄这种类型的影片,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继续走下去,不能总是拿票房来衡量一切。”
之后,王小帅疾走为排片努力着。与10家规模较大的院线负责人共进午餐,得到万达、上影、幸福蓝海、金逸等院线支持,《闯入者》的排片有些许提升。但截止到5月10日,全国15大城市约1.28%,与已经上映16天的《左耳》的11.29%仍有巨大差距。
文艺片是否走到了穷途末路?就《闯入者》票房的失利,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举办行业论坛,邀请王小帅、李少红、黄建新与乐视影业CEO张昭、格瓦拉Able、幸福蓝海影视陆萃等电影行业公司代表及影评人曾念群共同研讨,希望透过专业领域的分析视角,希望帮助《闯入者》这样的艺术电影,在商业电影的大市场里找出路。
电影导演协会李少红导演表示:“宁浩也曾因《黄金大劫案》失利萌生退意,今天王小帅导演也觉得他不知道如何走下去,我们很痛心,我们希望尽一切力量保护中国电影的多样性,保护导演的创作热情,给中国电影人信心。”
成功发行过众多影片的乐视影业张昭表示:“其实我们每一次做商业电影,都要花大量的精力和影院经理沟通。和商业市场常规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你需要别人对你做一种特殊的认知,点对点的沟通非常重要。”李少红也提到发行的重要性:“乐视在全国地网有200人,这200人下的功夫特别大,一对一的去盯影院。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盯,而且是从上10天,盯10天,上20天盯20天。盯什么呢?每天每天的和他算场次。”
“历史记忆是在社会演变中被掏空,还是在代际断裂中被掏空?”
王小帅说,《闯入者》是母亲的记忆。主角老邓是以王小帅的母亲为原型,穿插着老一代人在“下三线”这一独特时代背景中的伤痛:老邓通过揭发老赵,争取到了唯一的机会回到北京,而赵家则被留在贵州,没有离开山区的厂房。中风几十年之后老赵死了,孙子小赵来北京复仇,始终握着一把刀。当入室抢劫杀人的赵家孙子最终被警察发现后,老邓想要保护老赵孙子逃走,结果老赵孙子从窗口跳下摔死了。老邓全身瘫软直坐地上,她永远也不能得到原谅了……
其英文名叫做“Red Amnesia(红色失忆症)”,比它的中文名更凌厉地切中要害:老一代的伤痛仿佛被留在了那个时代,新生代已经在新旧交替中忘记了历史。《闯入者》票房的失利,让更多的人反思,是不是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当下的意义?
历史记忆是在社会演变中被掏空还是在代际断裂中被掏空?《闯入者》映射出来的,更多是新生代如80后、90后们对历史的摒弃。
很多九零后的观影者们反驳,“我们并没亲历历史,也越来越少的看到相关的历史重述。但电影恰能帮我们补课。”网友“时光机”称,对影片中关于空巢老人的寂寞老年生活、二儿子同性恋的片段能感同身受,但却不能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人命运的改变,难道人不能与时代斗争?
这样的质问恰好就是王小帅们的困境。
尽管王小帅依然在宣称,“这部片子所关注的主题能映射当下,历史的伤痛一直没结束,它的影响一直在血液里潜伏。”但独立电影批评家张献民则认为,对历史的反思不一定能和年轻人沟通,“九零年以后出生的人人格裂变非常快,他们面临未来社会时分裂出很多人格。他们怎么看待历史,我非常没有把握。”
尽管人们依然纠结“历史断层”是否在限制电影题材,但更多观影人对“人性”的关注,则给予了诸如《闯入者》一样的严肃片信心。一豆瓣网友在影评中写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的理解那个年代人的扭曲,在求生欲望之下,人没有道德底线的去互相厮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电影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是否应该为罪责忏悔?还是继续麻木不仁的活着?”
《薄薄的乡愁》:只有“把故乡扛在肩上,写在纸里”
王小帅一直是愤怒的,并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宣泄着“愤怒”。这愤怒如他所说,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时代的演变把他的成长打得支离破碎,他一直在争取着归属感,却屡屡失败:出生在上海,4个月大时便跟随父母来到贵阳“支援三线”,13岁因父亲工作调动迁到武汉,15岁来到北京读央美附中,23岁电影学院毕业后又被分配到福建,两年后无片可拍,便“逃回”北京开始了他的独立电影生涯……
王小帅用《青红》、《我11》和《闯入者》一遍遍回望“三线”记忆中的童年,却屡遭票房与主流电影的挫折。最终他承认自己与故乡的疏离,而羞于把他们命名为“故乡三部曲”,转而叫做“生命三部曲”。
伴随着《闯入者》的上映,王小帅的私人笔记《薄薄的故乡》出版,作为导演历史记忆的补充,本书像一个有温度的手工书写版,面世了成长中幸存下来的老照片、儿时的素描、父母的家书等,所有的一切依然在披露大时代变迁中一个小家庭的颠沛流离的命运。
王小帅说,不管你的家庭有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可能并没有大风大浪、跌宕起伏的事情,但是毕竟是跟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走下来的,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如果每一个家庭可以把真实、朴素的情感记录下来,也是对大的历史的补充。
在时代的不断演变,与故乡的支离破碎,命运的抗争与面对时代的无力后,王小帅呈现出的故事,只有薄薄的几页。他说他觉得很羞愧,人生经历了那么多,就是留在几段文字、几张照片、几封信上的一段记忆。最后就取了这个名字,大抵就是厚重的生活就压缩在《薄薄的故乡》这本书里。
“很多事情我记的大概,然后我就有意识的不去查证,全部凭记忆来完成,把不确定性就放在书里。物质的东西都会消亡,我走到哪里收获的都只是记忆,所以能做的就是把故乡扛在肩上,写在纸里。”
张献民说“故乡”一直是个地理概念,但是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变,“故乡”已经成了一个时间概念。以前讲故乡是人回不去的地方,现在故乡更像是人回不去的时间。包括大家包装“八零后”、“九零后”,都是在找一个归属感吧。
戴锦华说,这本书不光是王小帅的一个回忆,也是书的形式的一个实验,有手写、有照片、有个人记忆,整个形态是碎片的,点点滴滴碎片在书中连缀起来。书的形式、内容还有第六代导演走过的创作历程仿佛告诉我们一件事的两面:我们孤独地一路走来,一路丧失、一路丢弃;同时我们又尝试记忆、尝试讲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