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藏传佛教生态观的雏形

2015-06-10次仁卓玛

卷宗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观苯教藏传佛教

摘 要:本文中主要讲述了藏传佛教生态观是苯教和佛教教义共同结合的有机统一体。在苯教原有的简单“万物有灵”的思想基础上,点缀了佛教“因果论”和“生死轮回”等理论影响,形成了系统的藏族生态观,它对青藏高原环境的资源生长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藏传佛教;苯教;生态观

1 简介藏传佛教在藏区的传播

从公元333年(拉脱脱日年赞时期)起印度佛教开始传入藏区。由于这时藏区盛行苯教,佛教的传播受到各方面的阻碍,无法弘扬佛法。赤松德赞幼年时莲花生大师等一系列高僧大德来到藏区,谋弘扬佛教,可这时藏区流行瘟疫和自然灾害,所有藏族人普遍认为这跟弘扬外道佛教有关,于是驱逐所有高僧,而他们的传播再次受到严重的打击。赤松德赞完全执政后,吐蕃王室的邀请下莲花生和寂静大师再次踏入藏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和第一次僧人“七觉士”的出现,标志着西藏的佛教传播在走向成熟。赤热巴坚执政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赤热巴坚借鉴佛教理论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制体系。严格规定了僧人的地位及僧人赡养制度,僧人的地位往往高于平民百姓,甚至高于尚伦(大臣)的地位,于是触怒了信仰苯教的尚伦和平民百姓,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法制体系酝酿了朗达玛灭佛的动机和最后实行灭佛的悲剧。

拉龙贝多(据说是僧人)射死了朗达玛(藏族最后一位赞普)之后的三百年中,藏区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多年的割据状态直接影响了藏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完全断绝了割据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一些佛教名人趁藏区无政府状态的机遇愚弄百姓,此时,阿里王觉得佛教形势不妙,派自己外孙到阿富汗邀请阿底峡大师来纠正变形的佛法。阿底峡到达阿里时仲敦巴得知后立即赶往阿里,邀请阿底峡到卫藏地区。阿底峡虽年老,可他为了佛法的发展来到卫藏一心一意地纠正及传播正统佛法,他对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056年阿底峡卒后第二年,仲敦巴接受藏北当雄一带地方头人的邀请,前往热振传播,并建立了热振寺,自此为中心,噶当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继之,1073年萨迦贡却杰布在后藏萨迦地方建立萨迦寺,创立了萨迦派。十二世纪初期米拉日巴之徒达波拉杰于创建岗波寺(1121年建)。该寺为祖寺,遂以“大手印”为主,形成自己的体系,构成了噶当四大八小之派,分别为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等四大派,其中帕竹噶举又分成八个小系派。自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10年中,宗喀巴全面展开了藏传佛教的整顿及改革活动,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尤其是1402年写成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1406年写成的《密宗道次第广论》闻世之后,他对整顿和改革藏传佛教的事业有了明显的成就。他一生致力于藏传佛教的发展,创立了格鲁派。此后格鲁派对各宗派教义的影响极为深刻,并在西藏政治史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次宗教改革使延续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及丰富和完善佛教体系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2 藏传佛教在藏区长期立足的原因

佛教作为一种崭新的外来文化,在长期的藏族本土苯教文化的折磨下,依然能疏通种种阻碍,构建一种和谐的安全通道,是因为佛教本身不仅具备主观条件而且具备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这些条件使它的传播及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藏族地区盛行苯教文化。苯教文化是公元前6世纪开始产生的藏族原始宗教,它的产生而藏族祖先开始走向了文明社会。苯教作为一种原始的古文明,几千年的完善和发展对古代藏人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受到极大的影响。佛教在此时开始传入藏区,受到苯教文化的排斥和阻碍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苯教文化的极盛反而对藏族人民接受佛教文化产生了促进作用。接受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原有相近的系统性的理论基础之上。佛教传入藏区之后,全藏族人完全接受了苯教的教义及其理论。为了苯教多神论的基础上藏族人民易于接受佛教的所有理论,佛教传播者比较明智的改变了佛教的一些仪轨和教义,创造了中和的新宗教——藏传佛教。

(二)、赢得了吐蕃王室的袒护。松赞干布时期是吐蕃政治处于紧急状态,由于受到各个边陲小邦国的骚扰和王室内部的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混乱而滋生了政治部稳定的很多因素。内乱外胁的状况时时威胁着吐蕃政权。赞布为了平定内部的矛盾,大力支持弘扬佛法来统一思想和伦理道德,加强吐蕃的凝聚力。另外佛教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十二因缘等教义对巩固吐蕃王室的统治,无疑又是比苯教教义要高明而精密得多的精神工具。为了补充新建立的吐蕃王朝思想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一经传入,便很快地引起了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王室的重视。

(三)、佛教自身的优越条件。佛教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比苯教具有优越条件。佛教是一种庞大的载体,带来了“十善法”等新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此时苯教巫师完全参政并且干涉了政治活动。新的吐蕃王朝政权,仍摆脱不了苯教对它的约束,旧的意识形态有害无利于新的社会体制,必须加以抛弃,而代之以新的思想体系。

3 藏传佛教生态观的萌芽

宗教是人类早期产生的一种感性理论,原起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非常单一。不过漫长的宗教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其理论,随之形成了一种庞大的宗教理论体系。与此同时,理性的理论也出现在其中,由于感性的理论和理性的理论最终都服务于神的存在,它的理论中形成了很多无形的、简单的生态思想。

苯教和佛教经历了多年的沧桑,对立与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产生了独特的藏传佛教理论,这两派宗教的影响下规化了藏族人民的思想和伦理道德。藏传佛教是包容性很广的一种宗教,他对所有动植物,甚至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物都有着无限的关怀,从而体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主张整体和谐、同一和合、中和顺从。

追溯藏传佛教的生态观,我们不得不结合苯教的一些理论来加以阐述。藏传佛教没有传入藏区之前,藏人思想中已经定型了简单的生态观。苯教是藏区生长的土著文化,则感染了全藏族人民。最初的苯教是“万物有灵”的思想基础之上产生的,它认为所有的山水草木都附有一种神圣的某物驾驶着它们的活动规律。因此它们具有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观念。尤其是赤松德赞时期佛教传播者为了易于接受佛教教义,贯通苯教仪轨,藏区所有的怪魔降附后给他们赐予一块指定的活动的范围。产生了山神周围的草木兽都他所拥有,人们不可捕杀和乱砍、乱垦等一系列宗教禁忌。在多年的苯教发展及世俗化的过程中,宗教禁忌俨然成为一种藏民族的生活禁忌和部落习惯法。膜拜山神的仪轨普遍后,出现了很多动物是某山神的家禽或者是宠物,某森林是山神的头发等理论陆续而生。加之佛教文化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等思想的掺和,使藏传佛教的生态观理论非常严格而吐蕃王朝时期成了制度化。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部落习惯法中的一些伦理道德进行提升,规定为制度,又从制度中汲取伦理原则来补充生活中的一些原则,它们成为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

藏传佛教的生态观是苯教教义和佛教教义共同奋斗而组合的有机统一。苯教原有的简单的“万物有灵”的思想基础上,点缀了佛教“因果论”和“生死轮回”等理论的影响,形成系统的藏族生态观。藏族生态观是无意识而形成的宗教禁忌中脱离出来的生活习惯。它对青藏高原环境的资源生长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次仁卓玛(1973-),女,藏族,甘肃卓尼县人,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生态观苯教藏传佛教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