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凝聚力的重要性
2015-06-10季佳樱
季佳樱
摘 要: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在民办高等校园这一特定环境里,以育人为主要目标,由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一个团队要进步,一个民办学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精神凝聚力至关重要。要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始终使自身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团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一支充满协作精神的高绩效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院校的重要管理目标之一。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走向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
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在民办高等校园这一特定环境里,以育人为主要目标,由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民办高校有着他的特殊性,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教师流动性大,好多教师都是外聘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根本无法对民办高校的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的传承。因此,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民办院校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团队要进步,一个民办学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精神凝聚力至关重要。 “一根筷子一折就断,十根筷子却无法折断”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团队的力量永远要胜过个人的力量。要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始终使自身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团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一支充满协作精神的高绩效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院校的重要管理目标之一。
1 民办院校教师凝聚力的内涵与作用
民办院校教师凝聚力是指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吸引力、教师对民办院校的满意度与向心力、教师之间的人际吸引力和聚合力以及教师与学校其他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是民办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强大精神动力。其内涵之一是民办院校本身对教师的吸引力。民办院校办学的目标、理念、方向以及办学模式、学校精神、社会评价等因素都影响其对教师的吸引力。其内涵之二是民办院校满足教师各种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条件,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薪酬满意度和心理认同感。其内涵之三是民办院校内部教师之间的人际吸引力。教师群体之间如果利益一致,就不会互相排斥,更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文化氛围。教师群体和行政教辅、后勤管理人员之间的亲和力对教师凝聚力也有影响。
2 民办院校教师凝聚力存在问题的根源
1、国家政策支持不够,民办教师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第三十一条指出: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在实际操作时还是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民办院校教师流动性大,一有机会就转到公办学校或者其他事业单位。
2、民办院校教师之间关系淡薄,缺少互相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民办院校的教师课时量和工资直接挂钩,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等都有可能引起人际冲突和矛盾,加上民办院校工作量大,缺少相互沟通的机会,就有可能影响教师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师的凝聚力。
3、民办院校社会地位低,教师雇佣观念、打工意识强烈,教师的归属感不强。民办院校办学历史短,在国内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名校,社会对民办院校的承认度不够,导致民办院校的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社会对民办院校教师的认知度不足。民办院校办学水平层次低,生源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工资待遇。
3 提升民办院校教师凝聚力的有效机制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改变思想观念。民办教育立法要更加细化,使之操作性更强。我国民办高校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其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立法是民办院校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法律的完整体系,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已出台,但还应该继续出台其他实践性、激励性更强的相关法规,强制落实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赋予民办高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认定的权利。
2、完善教代会和职代会的机制建设,确保民办院校的合法权益。通过民主参与等各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民办院校的教师素养较高,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思维,要充分利用这点,进行民主管理,扩大教师的参与面,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民办院校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学校修定和完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民办院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积极构建 “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机制,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等特殊措施,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国内外有较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人才,引进教学科研的创新团队,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通过学历提升、下企锻炼和出国培训等多种路径,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一批教学名师和科研专家。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通过调整政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调研》彭前进
[2]《民办高校教师凝聚力建设研究》沈俊美
[3]《浅析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凝聚力的途径》刘岚、黎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