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头画的教学实践
2015-06-10陈秋霞
陈秋霞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1]。将石头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 “因势造型”创造新形象的能力;通过对石头的巧妙利用,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并大胆地进行“变废为宝”等艺术活动。本文就石头画的现实意义、石头画的创作实践、石头画的教学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石头画 自然资源 实践 思考 循石造型
【中图分类号】G633
陶行知先生曾经针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那么,我们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可利用的“活”的资源有哪些呢?譬如随处可见的石头、泥巴、芦苇、笋壳、稻草、瓦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公路旁、小溪边……随处可见的就是形状各异、色彩不一、材质不同的石头。以石头为材料,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开支,又可以通过活动使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更深的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笔者就利用石头材料创作石头画教学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石头画的现实意义
石头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公路旁、小溪边……随处可见的就是形状各异、色彩不一、材质不同的石头。石头那天然的形状、色彩与肌理常常为绘画创作提供美妙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农村孩子都极具好奇和探究心理又较喜欢玩石头,如选择在石头上作画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解决农村孩子美术材料难准备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石头画教学可以通过不拘形式和方法地体验在石头上作画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 “因势造型”创造新形象的能力;通过对石头的巧妙利用,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并大胆地进行“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
二、石头画的教学实践
1、赏石
笔者认为石头画的创作的前提应该是先学会赏石,从赏石到画石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懂的欣赏只知道一味的画,那么,跟在纸上画就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在石头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欣赏石头画的美,领悟石头画创作依据。
例如:欣赏以下几块石头画作品,针对这些石头的作画依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石头画是根据石头的形态、色泽、纹理等特点来设计的,从而得出石头画的创作应该围绕“循石造型”这一中心点展开。
通过欣赏,学生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为选石打下基础。
2、选石
“从一块普通的石头到一幅成型的石头画作品,其过程并不复杂,但好的石头画作品需要创作者日常对周围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石头画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给人们美的享受。”比如像一些粗糙的肌理质感、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石头,我们不能一味舍弃,要考虑如何利用石头这种真实本质,让“缺点”变成“优点”。
例如:(图1)这块石头没有漂亮的色泽与纹理,只有粗糙的表面,看似一文不值的石头,我们只有合理利用也能变成精美的石头画(图2)。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校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通过寻找石头、清洗石头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石头产生了兴趣,对石头画有了跃跃欲试的欲望;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得到了交流,无形中加深了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跟自然界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并可借机培养他们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态度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3、观石
班拉图指出:“注意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吸收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相反,它涉及对环境的自我指导的探索和正在发生的示范事件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觉。”[2]观石要求学生面面观石、三维思考,立体的表现石头,并且要考虑石头的自然美。
4、画石
石头不同于画纸,我们在上面设计画面要考虑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尽可能的考虑石头的特点,保持石头的天然属性,让石头的真实本质得到展现;其次,要考虑构图。可以从多个角度与方法去构图。例如:可以采用比较饱满的构图(图1) 或適当“留白”(图2);可是表现单个对象(图3)或是多个(图4) ;
接着,考虑画面需要酌情上色,尽可能保持石头的自然纹理与色泽;最后,为了保护画面不退色及色彩更具光泽,我们可以上一层清漆或透明指甲油。
三、石头画的教学思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把石头做为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石头画创作,只是
我们众多可利用资源中的一隅。通过石头画的学习,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丁晓华.农村美术课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体会 . 希望月报(上).2007
[3]叶浩生.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心理学报.
[4]刘九权.优秀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