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震《离骚》注文本研究

2015-06-10刘剑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戴震离骚

刘剑

摘 要:戴震是清代朴学大家,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戴氏关于《离骚》的观点集中保存于其作《屈原赋注》中。他从字词的音韵、训诂入手,考证《离骚》的文本,以此彰显他对于《离骚》旨意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拟以中华书局本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参照对象,对戴震考证的《离骚》文本及其注文进行探究,解析戴氏在《离骚》文本与注解等方面对前人的超越与不足。

关键词:戴震;洪兴祖;离骚;初稿本

戴震是清代乾嘉时期皖派汉学的创立者,在治学上讲究“由声音以求文字,由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典章制度,由典章制度以求义理”①,综合汉、宋二学的优点,兼顾训诂和义理。

《屈原赋注》是戴震早年生活困难时期的作品,共七卷,附有《通释》二卷,《音义》三卷。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戴震)其年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饔食,闭户成《屈原赋注》”②。作书缘由,按戴氏《自序》,是要注书讽诵以“明其学,睹其心,不受后人皮傅”③。其书与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王夫之《楚辞通释》鼎足而立,为清代楚辞研究的三大著作。

戴氏对《离骚》文本进行了精细的考证并注释,他的观点,主要保存于《屈原赋注》、《音义》和《屈原赋注初稿本》中。本文拟从题解、文本、注解即分段几个方面,对戴注《离骚》进行分析。

一、《离骚》解题

关于“离骚”的含义,历来有很多说法。《史记》引淮南王刘安说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④,王逸从其说,进一步解释“离,别也。骚,愁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⑤。班孟坚则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⑥。戴震于《离骚》解题有独到的见解。《音义》以为“离,犹隔也。骚者,动扰有声之谓”,谓屈原“遭谗放逐,幽忧而有言,故以‘离骚名篇”,与班孟坚颇为接近,可见他还是比较认同班说。《初稿本》则援引扬雄《畔牢愁》为例,认为“离骚”即“牢愁”,“盖古语”;“‘离、‘牢一声之转,今人犹言‘牢骚”,思路十分巧妙。褚斌杰、吴贤哲在《屈原赋注·前言》中指出,《初稿本》对于“离骚”的解释,已为多数学者认可,特别是经过游国恩先生详细论证之后。⑦戴氏为何在定本中没有保留《初稿本》的意见,原因今已不可推知,或是觉得观点过分新颖,恐引人非议,或是觉得观点不成熟,但他提出“离骚”或为古语的提法对后代很有影响,特别是游国恩先生认为“离骚”乃楚语“劳商”,不可谓没有受到戴氏的启发。

此外,《初稿本》还继承了王逸以《离骚》为“经”的观点。洪兴祖《补注》说:“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非屈原意也。”⑧戴氏云:谓之经者,会萃诸篇之指,以综其生平,如音之凡首,织之有经也。”可见戴震对屈原作品的重视。

二、戴氏《离骚》文本及其注解

戴东原不仅在《离骚》解题上别有发挥,他考证了许多《离骚》传本,与洪本略有差异:

有增减文字,对节奏和句意略有改变,但不影响理解。如

洪本“何不改此度”,戴氏作“何不改乎此度也”;

洪本“退将复修吾初服”,戴氏作“退将修吾初服”;

……

也有一改前人定本。如洪本“不抚壮而弃秽兮”,戴氏作“抚壮而弃秽兮”。《音义》引王逸《楚辞章句》注“言愿君抚及年德盛壮之时”、《文选》注“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并考证汉唐传旧本,认为“不”为后加之字,而洪氏不察,以为“谓其君不肯当年德盛壮之时,弃远谗佞也”⑨,论证详密。

有改易文字。如洪本“聊逍遥以相羊”,戴氏作“聊须臾以相羊”,一重空间,一重时间;洪本“何桀纣之猖披兮”,戴氏作“何桀纣之昌披兮”。

有删句。如戴氏以为《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是《九章·抽思》“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的误窜,“错紊不成辞”⑩,故删之。

戴氏在《离骚》注解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如“昔三后之纯粹兮”,洪氏以为“后”即是君,“三后”即是禹、汤、文王;戴氏从楚文化本身出发,“在楚言楚”,认为是“楚之先君贤而昭显者”,“以国人共知之”,所以“径省其辞”,并猜测可能为熊绎、若敖、蚡冒三君。在戴震之前,已经有人对“三后”进行了怀疑,但历来以下文有尧、舜字,故以三后为禹、汤、文王。戴震则以为在楚当言楚,国人当共知之,解释简明而有说服力。

再如“恐皇舆之败绩”,《补注》云“绩,功也。……皇輿宜安行于大中至正之道,而当幽昧险隘之地,则败绩矣”,戴氏则并引《礼记·檀弓》“马惊败绩”与《春秋传》“败绩厌覆是惧”为证,认为“车覆曰败绩”,这就使理解更顺畅、精准。

除了字词考证释义外,戴氏对《离骚》声韵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他从音韵出发,对《离骚》文本做了很多校正,这些多保留在《音义》中。比如“九疑缤兮并迓”,洪本作“九疑缤兮并迎”,戴氏详加考证,认为“迓”,古音御,因《九歌·湘夫人》有“九疑缤兮并迎”,或误作“迎”。又如“惟庚寅吾以降”,戴氏考证“降”古音“洪”;“纫秋兰以为佩”,“纫”而陈切,又女陈切,此种释音例子举不胜举,为《离骚》读音问题及押韵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戴氏《离骚》的分段

戴注《离骚》的分段也与洪本不同。戴震“将原文分为十段(另有“尾声”未计),每段又分为若干章节,并几乎逐节串讲大意。”兹将其分段列表于表1:

戴氏在每一段下都有注解,解释大意。如第四段: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亦以申前意;第十段:讬言远逝所至,忧思不解,志在睠顾楚国终焉。(见表2)

戴注《离骚》与洪本除了在第四、第五段分段上完全一致外,几乎都不相同。徐道彬引刘永济《<离骚>节旨诸家异同表》评说:“惟戴氏以‘昔三后之纯粹兮以下,皆言导夫先路之事,故以信谗齌怒以上为一节。‘予固知赛赛之为患兮以下,皆明己素志之事,与长太息以下,言己不随流俗之意不同。故从‘愿依彭咸之遗则分节,然此节重在怨君不明,使谗言得行,己志终湮,合之为一,文意较完。”“屈子答意,戴说得之。敷衽陈辞以下,当是屈子回忆被谗以后,再三求悟君心之事。言中必有物,特史文不详耳。”均肯定了戴氏分段相较他本(包括洪本)的合理性。

四、戴注《离骚》的不足

戴氏《离骚》注本无论从文本、分段、注解方面对中华书局本洪氏《补注》都有很多超越,然其不足也很明显:

1.文本方面,易字太多。如“予”为“余”的后起字,但意义相同,而初稿本和定本改换不定;又如“崦嵫”作“淹兹”,“惟夫党人之偷乐兮”作“惟党人之婾乐兮”。这些虽不影响理解,但改换太多,不利于传本的统一与学习。

2.注解方面,戴氏作为朴学大家,虽然义理与考据并重,但其音韵、训诂的考据远超于义理的阐发。此外,戴氏将《楚辞》认作“经之亚”,为把《离骚》经学化、正统化,也有一些曲解的地方,如“求宓妃之所在”、“见有娀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这些原都是历史传说中的神女、帝妃;戴氏不敢“有侮”这些神女、帝妃,因而谓屈原“故历往贤妃所产之地”,冀或一遇今之淑女。这是戴氏以经解经,缘经释义的结果。

五、结语

戴氏之注《离骚》,大抵定本较为简明保守,只申己意而已,非有确凿依据则从前人观点,而《初稿本》观点新颖,启发性强。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说:“清人《楚辞》之作,以戴东原之平允,王闿运之奇邃,独步当时,突过前人,为不可多得云。”评价颇高。戴注《离骚》在题解、文本、注解、分段方面都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其中很多考证精审,对洪兴祖《补注》进行了纠正和补偏。正是“戴震终究不负屈原,今人亦当不负戴震”。

注释:

①(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前言第1页。

②(清)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见《戴震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

③(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戴震自序》第4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卷八十四第2482页。

⑤(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⑥(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⑦(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前言第6页。

⑧(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⑨(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1-102页。

⑩(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2页。

(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页。

(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页。

郭全芝:《离骚》戴氏注,《中国楚辞学(第九辑)》,第232页。

(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頁、第21页。

徐道彬:戴震《屈原赋注》的文学成就,《徽学》,第三卷,第287页。

(清)戴震著:《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17页。

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页。

汪大白:戴震《屈原赋注》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以《离骚》解说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4期第134页。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2).

[2](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清)戴震著.褚斌杰、吴贤哲校点:《屈原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清)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见《戴震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4.

[5]郭全芝.《离骚》戴氏注,《中国楚辞学(第九辑)》,第231-242页。

[6]徐道彬.戴震《屈原赋注》的文学成就,《徽学》,第三卷,第278-293页。

猜你喜欢

戴震离骚
与党旗合影
独寻真知启后人:戴震后裔的学术使命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
考辨求真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