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孤独”感之研究
2015-06-10王维佳
王维佳
摘 要:学界对于鲁滨逊的研究大多着重于其英雄形象,宗教信仰,殖民主义色彩等。本文从小说本身出发,以人文主义情怀来分析鲁滨逊的“孤独”感:第一层是寂寞无助,分析他在海上与荒岛上面临困境时孤单无助的心境;第二层是人生境界,阐述了他对于存在价值的不懈追求;第三层是走向文明,于落后区域及人而言,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传递者,是世界走向光明的先兆。
关键词:鲁滨逊;孤独;人生境界
一、孤独=寂寞无助
人类是群居动物,容易对一个群体产生很强的热爱,进而产生依赖性。可以想象,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的28年是何等孤单寂寞!
他身处既不贫穷也不富裕的中间阶层,不为生计伤神,也不会利欲熏心,正是最容易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的一群人。文本以此开端,强烈反衬了后来鲁滨逊遇到的艰难境遇。初次航海,他很快就在汹涌澎湃的恒比尔河上惶恐不安,下决心浪子回头。之后大风暴让船舱进水,他心如死灰,万分恐惧。在非洲西海岸倒卖玩意儿使他得了热病,发高烧、说胡话。再去几内亚便遇上海盗船成了俘虏。
他虽然对航海的突发状况能熟练操控应对,但是面对无法预知的远航仍旧会随时迎接死神降临。大浪打翻小艇,所有人一瞬间被海浪吞没。鲁滨逊在无数层海浪中挣扎,终于脱离危险。他浑身湿透、又饥又渴、没有防身物件,孤苦伶仃。安居之后,地震与暴雨让他惶恐,疟疾将他折磨的虚弱不堪。并且,他始终对背井离乡所该有的惩罚而恐惧。他在吃饭时做了人生中第一次祷告,来祈祷上帝的赐福。临睡前同样祷告,希望上帝伸出援手。在海岛上建起两个庄园的鲁滨逊,突然发现一个脚印便异常恐惧,好似精神失常一般胡思乱想,上帝所赐予的正能量也消散了。
逃跑成功后他留下了佐立,实质是为孤独的航海找个伴儿。他他保护并疼爱他,与他并肩作战,一起做许多事情,相互陪伴。他看到遇难发出信号的船时点起大火,他多么希望哪怕幸存几个人也好,至少可以不让自己再这么寂寞。他对“星期五”的教化,其实只是他优越感的一种宣示。“星期五”是朋友、亲人,他们生活的很完满。
二、孤独=人生境界
“孤”是古代帝王的谦称。九五之尊在享受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至高荣耀的同时,还承受着争权夺利的煎熬。远离平凡人的幸福同时成就了孤独的另一种状态——一种永远年轻、不懈追求、生命圆融、自我救赎与普度众生的状态。
大海是贯穿小说脉络的意象。面对寂静深邃、波濤汹涌的大海,个人是渺小的。法国人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指出人的肉体就如同苇草不堪一击,但是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与永恒。面对大海,有思想是生存下来的制胜点。
在经历了初次航海的两次灾难之后,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掀起新一轮的追梦。被俘虏成奴隶却成功解脱。他不是奴隶,也永远变不成奴隶。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和一个全新的世界。
鲁滨逊毅然离开种植园继续远航,就证明了他他热衷于冒险、刺激、探索,享受追逐海浪、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生存态度与生命价值。金钱与殖民仅仅是他追求理想的托辞。他领悟到命运是公平的,换位经历会让他体会过去的幸福。他懂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所以当他在海岛上因为同伴葬身海底,自己面对困难时,他十分庆幸。与颜回的精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孤独便是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毅然持守具有价值理想的精神状态。
三、孤独=走向文明
枪是贯穿战斗的重要物件,面对他用枪打死野兽或者猎物时,所有野人都惊惧、无法想象。枪是世界科技进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说明了资本主义繁荣、蔓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先兆。
在逃离野人和群兽出没之地后,船上的粮食与淡水短缺,他们面临死亡的危险。一群拿着棍子、一丝不挂的人给了他们肉和谷类。他们打着手势表示感谢,并且解决了巨兽。他在离开种植园再次航海时,遗嘱是将财产交由救命恩人船长继承。他对于野人互相残杀的行为深恶痛绝,但他没用暴力,而是希望社会引导他们向善。他对“星期五”的语言、生活习惯、见识、思想等方面的引导是帮助他走向文明。殖民主义与资本扩张并不是野蛮式的烧杀抢掠。他们有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主义信仰,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只有文明才会使得一个地区及人们真正意义上走向光明与新生。
鲁滨逊一人流落海岛后制作木排,运送且安置货物,搭建帐篷,修筑围墙,获取猎物,记刻日期,写日记,挖洞并且布置,制作家具,制作油灯、播种和收割稻谷,做成面包,做衣服与伞,养羊与挤奶,防范野人袭击等的过程将人类的智慧展现无遗。劳动与思考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以追求生存价值,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生病过后,他坚持读《圣经》,希望灵魂得以救赎。他精神变得轻松,心灵得到了升华。他觉得因为有了上帝,他比所有人都幸福。他觉得上帝时刻守护他、安慰他、鼓励他,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是信仰的神奇力量,无关宗教派别。人一旦有了某种信仰,便在精神与灵魂上得到了依托,不再是孤独无助、漂泊流浪、没有归属感的异乡人。
参考文献:
[1][英]Daniel Defoe丹尼尔·笛福著,张轶注释,《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