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5-06-10程慧芳
程慧芳
摘要: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中加入文学鉴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自我心理成长,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文学鉴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文学鉴赏心理健康 心理成长 心理品质
引言
对现今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紧张,很多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各个高校也陆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是极为不利的。文学鉴赏通过大学生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可使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1]因此,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方面,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对于拥有几千年家国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贯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则是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基础。文学鉴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进而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大学生在民族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根据大学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对具体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将其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缩小同西方的差距甚至超越西方重现中国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但仍有很多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思考这种差距,并且固执地认为这种差距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从而对西方产生盲目的崇拜。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西方,产品质量、生活质量甚至制度文化都不如西方。只要是中国同西方不同的地方,那必然是西方的好,中国的不好。
(二)文学鉴赏对民族自豪感形成的作用
文学鉴赏所适用的素材,很多都是中国历代先贤的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很多都包含着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而对这些文学经典的鉴赏学习,可以帮助很多大学生克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调节逢中必反的扭曲的不健康的民族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如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文学作品的鉴赏,大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多娇;从战国屈原的《九歌》《离骚》、南宋陆游的《示儿》等文学作品中,则能看到作者对于祖国沉沦、无力回天的无奈;而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等,则使大学生明白民族和自身命运的不可分割;而近现代更有无数为了中国之崛起而奋笔疾书的仁人志士,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方志敏的《可爱的祖国》、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大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更可见革命先烈们在远甚于现在的艰苦环境中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更可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全方位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其他具体方面的优秀表现,从而以自己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意识到现在的落后只不过是民族发展处于低潮期的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华夏民族必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回时代高峰。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奋斗。各国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对个人奋发进取、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歌颂。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发进取的健康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很多大学生看不到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的必要性,为了短期的享受而逃避刻苦学习的责任,从而不能在自我发展方面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而言,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有了较大的改变。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与以往也有着质的差别。学生心理上往往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与大学自觉、主动学习的要求出现矛盾。要缓和这个矛盾,大学生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存在一个熟悉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挫折和阻碍,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合理地应对这些挫折迅速完成心理的成长,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而努力奋斗。部分大学生却由于这些挫折而产生畏难心理,甚至产生逃避的情绪,再加上外在监督的放松,不能正确面对这一环境的改变,最终形成怕苦畏难甚至贪图享受、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
(二)文学鉴赏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的作用
在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包含较多励志性的作品。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对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对这些励志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上有着积极作用。典型的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对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描写等,都会使大学生在对这些作品鉴赏的过程中深受感染,从而使其认识到困难的暂时性和相对性、努力学习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2]从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责任意识,促进自我心理成长,完善成熟自己的价值观。
三、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作为社会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立足的基础,是健康心理的内涵。只有明白真情、诚信、尊重他人等品德的可贵,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美德的赞美,同样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之中。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对其学习生活态度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唯利是图、冷漠势利。一些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决定自己行为的唯一取向是能否为其带来可见的短暂利益,而不在乎由此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更看不到由此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或者长远利益带来的损害。
这些大学生决定自身行为的取向是短期的可见利益,在与同学、朋友乃至亲人交往时对友谊和亲情的珍惜意识薄弱,意识不到尊重他人从长远来说就是尊重自己,损害他人的利益长远来说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其在他人眼中的表现不仅势利刻薄,而且鼠目寸光。这些行为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人必然因为其势利冷漠的行为而只愿意同其进行短期的纯粹利益上的交往,不愿同其发展稳定的长期互惠互利的关系。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对其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文学鉴赏对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作用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以利益计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这种利益计算必须建立在整体的社会利益而不是纯粹的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于整体的社会发展来说,美德是无价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一般所说的真情无价、诚信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冷静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些美德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以这些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形成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3]如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友情无价的歌颂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而与之相反,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商人夏洛克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描写以及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吝啬鬼葛朗臺的嘲讽,则使两者成为人们心目中受鄙视的典型。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会使大学生明白其中所歌颂的各种美德的可贵,而自觉避免成为夏洛克、葛朗台等反面的人物类型。优秀的作品充满着激情和创造力,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优秀的作品,会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心理,陶冶情操,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结语
大学教育中的文学鉴赏,因为其涉及到的文学作品包含着古今中外文学家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蕴,因此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文学鉴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而且能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文学鉴赏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杰文.高职院校加强文学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2]吴正慧,赵占锋.文学治疗——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01).
[3]席云玲.试论文学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