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融合文学创作视角下《新格拉布街》的文学创作

2015-06-10蔡晓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多元融合乔治

蔡晓琳

摘要:《新格拉布街》体现出来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这部巨著的创作中全面运用了富有现代主义描写特征的意象的创作写作手法,让该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开始出现了现实主义的端倪。这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读者开始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新格拉布街》 乔治·吉辛 多元融合

引言

乔治·吉辛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写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曲折经历颇多,他的童年与书为伴,直到他父亲离世,他才进入欧文斯学院就读,从小养成的爱好读书的好习惯,让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好。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他18岁时为了帮助一个妓女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去学校宿舍进行偷窃而被抓获,这一刻成了他人生巨大的转折点。这件事情导致他在文學创作道路上走得异常艰辛,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无法被肯定与接受,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给后人留下很多文学作品。虽然吉辛生前没有被列入名作家之流,但却不影响他小说作品的深度。

一、乔治·吉辛的生平简介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对“神”的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与此同时,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所有的宗教经典都必须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的产生使资本家不再有精神上的顾忌忧虑,从而使劳动者所受的压迫加重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也为现实主义形式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引起一部分作家开始利用文学作品来批判当时盛行的拜金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有狄更斯、萨克雷等,直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一位号称是专写贫民窟的小说家——乔治·吉辛出现,他的早期作品通常都是以描写城市贫困为主题,但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把注意力转到中产阶级,他的小说是一幅幅社会画卷,向读者呈现了一幕幕凄凉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1]后来他去了美国,在美国待了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为了维持生活,吉辛在一所中学教书,并开始写一些短篇故事,以此来换取一些稿费。1877年,他回到英国,依旧居住在贫民窟里,依靠做临时家教来勉强糊口,同时他依然会进行一些作品创作。1879年,吉辛与妓女也就是当年他救过的尼尔完婚,但可惜的是妻子尼尔在婚后依旧不能改掉恶习,最后导致两者开始分居。尽管感情生活出现不顺,吉辛却一直没有放弃对小说创作的热爱,在这个期间,吉辛更加专注地致力于小说的创作,直到90年代,他的创作才开始出现新的契机,陆续发表了《生于流放中》和《新格拉布街》等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在贫穷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下,吉辛还是没能逃过此劫,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03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病逝。

吉辛一生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却依然致力于小说的创作,评论家将他的这些小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表在八十年代,如《黎明中的工人》等,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大部分是以描写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为主,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强烈关注;第二个阶段发表在1890-1895年间,这一时期作者已经将目光放在了中产阶级上,剖析了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代表作有《新格拉布街》和《生于流放中》;第三阶段是从吉辛去世的1895年说起,作品有《伊夫的赎金》《混乱》等。吉辛这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贫穷与愤恨中度过的,每一个阶段的创作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得到世人的尊重,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天赋是有目共睹的。[2]好在在他逝世多年后,他的小说开始被广泛传阅,读者们开始对这样一位作家产生好奇,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他创作出如此真实深刻的作品。当读者对他进行了解后,会发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就算在贫穷与苦难的双重打击下,他的创作热情也丝毫不曾被撼动。

二、《新格拉布街》的现实主义与意象

《新格拉布街》被后人称为“表现穷苦作家生活的最佳之作”,这部小说的创作继承了现实主义创作形式。[3]该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说家不能生存于商业气息浓厚的文坛上,最后郁郁而终的故事。这部作品当中的现代主义描写手法是随处可见的,同时也具备象征性,在小说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小说当中,吉辛利用象征手法,一方面增强了作品内涵的表现力,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从结构上来看,象征手法的应用达到了穿针引线的效果,在小说中吉辛把图书馆称作“大圆屋顶”的这种说法是对图书馆整体外形的客观描述,而这种意象的运用让读者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来往穿梭于建筑中,就如同在一张大的蜘蛛网里活动,吉辛对意象的运用描述给我们较为完整地还原了他所处的那个时期图书馆的所有面貌,而不只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还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时代意义。现实社会的禁锢就如同这张“蛛网”一样,束缚着人们,使人们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对社会妥协、对自己的道德观背叛,要么选择蜗居于住宅里恪守自己的艺术原则底线,创作不被商业市场所肯定认同的“真正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另一个意象是“列车”,在小说里反复出现过四次,两个人物对列车所持的不同态度与两种人对工业技术与文明带来的商业价值观的不同意见相呼应。人物贾斯帕以一种迎接的热情拥抱改变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而人物雷尔登却对这一事物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列车带给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成功,却把死亡抛向了志行高洁的人,作品中强烈的反差给读者大众们留下了细致深刻的印象,其反讽意味较为浓厚。其实吉辛之所以多次在作品中运用“列车”这个意象,从时代背景看,铁路的问世犹如新旧时代的分水岭,列车意象在主人公命运安排上以及情节处理上构成一条主线,从故事的层面叙述了时代变化下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使社会现实更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新格拉布街》对自然主义艺术的融合

随着法国“七月革命”的大爆发,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新制度的确立使得人们摆脱了封建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更新对于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征服自然的信心不断增强,开始去寻找社会矛盾的根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他们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的本质,从现实主义思想特征方面来看,现实主义作家通常用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来揭露社会的黑暗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形象比较贴近生活。

四、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初具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倾向,是法国作家提倡的“实验小说”。在法国,理性主义倾向于现实主义并逐渐转变为冷漠静观的现实主义,此后现实主义中派生出自然主义,而自然主义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反映现实的道路,两者有重叠之处。当然,自然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必定有其鲜明的特征,从艺术特点看,自然主义者排斥一切虚构与幻想,他们主张按照生活本质去反映现实社会,提倡绝对的真实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对于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或者干脆将两者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现实主义就是自然主义,或者是刻意去提升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尽管二者在表现方式上有多元性,但它们依然具有理论上的共通性,其实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自然主义,都对艺术的真实性极力追求,力求让小说真实反映现实世界,把生活的真实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来反映人与人之间自私虚伪的关系,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4]

结语

乔治·吉辛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童年孤苦,尽管在学习上勤奋刻苦,但由于偷窃导致他被人们歧视,直到他长大成人后依然深受鄙夷,他的创作才华得不到肯定,学者与读者都因为童年污点而忽视他的才华。他一生贫苦,直至死后,他的作品才被人们重视起来,漸渐获得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样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犀利的笔锋。苦难给予了他不幸,却也给予了他幸福,他的苦难在于生活的贫穷、感情的不顺;他的幸福在于小说创作的契机,在于对社会时局深刻的认识。作者的经历对于作品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是亲身经历,他又怎么能够诠释出带有如此现实性的作品。他的小说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混乱局面,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世界。随着当代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化,要求我们从事物不断变化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会逐渐发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为了使文学思维发展得更加广阔,必须从方方面面重新解读散落于岁月河流里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晓兰.文学与市场——乔治·吉辛的城市观念与文化想象[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应璎.在憎恶与同情之间——论乔治·吉辛的贫民小说[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花琦.从《波斯人信札》到“格拉布街文人”[J].芒种,2014(16).

[4]应璎.丧钟为谁而鸣——《新格拉布街》中教堂钟声的文化象征[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01).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乔治
吓人的成绩单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乔治和他的斧子
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倾听策略探究
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