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结局的戏剧性与人性解读
2015-06-10苏玉仙
苏玉仙
摘要: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是他作品的主要成就,总数大约300篇。其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思想深刻,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印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短篇小说的结尾很富有戏剧性,且充满人性,对当代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列姆昌德 短篇小说 结局 戏剧性 人性
引言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5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以及300篇左右的短篇小说,在印度被称为“小说之王”,而短篇小说在其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普氏具有强烈的爱国和民族精神,加上他生活阅历丰富,善于洞察生活,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思想寓意深刻,作品深入到印度近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表达反帝爱国主义的,有颂扬民族主义的,也有批判种族制度、宗教制度的,这些题材丰富的短篇小说揭露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一、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的“戏剧性”特色
普列姆昌德的短篇小说充满了“戏剧性”特色。小说的“戏剧性”是小说的叙事方式借鉴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吸收并汲取戏剧的有益成分,使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渗透着戏剧的种种因素,使叙事的作品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由于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容量有限,必须以有限的形象画面传达深长的思想意味,做到言简而意深。普列姆昌德曾说过:“短篇小说只有一个情节,其他的事全部包含在这一个情节里面。从这种思想出发,可以拿它与戏剧相比。” 普氏早年曾创作过戏剧,他熟悉戏剧的创作理论,这为他创作短篇小说时借鉴戏剧的表现手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还说过:“我的短篇小说几乎是以某种冲动或感触为基础的,而且我尽力使它富有戏剧色彩”。当小说采用了戏剧这一技巧时,它与生活的距离也就随之更近了一步,因为戏剧的表现形式使得读者直接面对某个场面,从而能直接体验到这一场景中人物的感情和当时的具体情景,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普氏的短篇小说娴熟地运用了戏剧化表现手法,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经典短篇小说《咒语》的开头和结尾都充满了戏剧性:故事的主人公帕格德是一个社会底层无权无势的老人,曾失去了六个儿子,现在他最小的儿子也身患重疾。故事这样开始:一天下午,帕格德的儿子生命垂危,他雇了一顶简易轿子找到了当地一个有名望的金塔医生,并且他把金塔医生当成了最后的希望。但当到达诊所时,他甚至不敢迈进药房的门,因为透过门帘看到里面的地面光洁如水,怕别人斥责。待医生看见了他,他才在门口恭敬地行礼之后说道:“老爷,是我,一个穷苦人,我的儿子近几天来……”医生听到后悠然地点上一支雪茄说道:“明天早上再来,现在我不接待病人。”帕格德于是双膝跪地,没命地磕着头说:“老爷,你行行好,我的儿子都快死了,几天来他连眼睛都没睁开……”谁知金塔医生抬手看了看表并以毫无商量的口气说道:“明天早上再来,现在我要打球去。”断然拒绝救他儿子。帕格德再三哀求他,没想到金塔医生竟然连看都没看一眼就坐轿车扬长而去了。可怜的帕格德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呆呆地看着金塔医生的车走了几分钟后还不愿离去,仿佛等待着金塔医生的回心转意。当天晚上帕格德的儿子就死了,他和老伴悲痛欲绝,因为小儿子是他们年迈生活唯一的指望。希望的灯熄灭了,他们的生活笼罩在一片黑暗中。
二、普氏短篇小说结局的 “人性”特色
小说《幸运的鞭打》的男主人公纳吐阿是一个出生卑微的孤儿,寄养在拉伊老爷家。拉伊收养他是因为他是印度教徒,担心他被教化为基督教徒。一次纳吐阿在打扫主人女儿的房间时,由于好奇心而睡了下小姐(故事的女主人公勒德娜)的床而遭到了老爷死命地鞭打,并被无情地赶出了家门。幸运的是,纳吐阿在街上遇到了同一阶层的音乐演奏伯乐,从而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经过几年的训练和音乐专业教育,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大师并跻身于上流社会,还为印度赢得了荣誉,再没有人知道他的出生和历史。但他思念故乡,决意在该城长久居住。富有戏剧性的是,他正好被安排在以前的拉伊老爷的院落,但现在主人已不是拉伊。一天早上拉伊先生带着女儿勒德娜来给他请安,并讲到了房子易主的原因,请求大师同意让他可以常来这屋子转一转。一段时间后,拉伊先生主动要把女儿嫁给大师,因为对他来讲,大师是具备所有美德的人,是社会名流,若能成为他的女婿,既伟大,又荣幸。要是他知道了這就是他多年前从家里赶走的低种族出生的孤儿纳吐阿时,他会有什么反应?由于勒德娜和大师是真心相爱,最终结为了夫妻。正是由于勒德娜的善良和厚道才使得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然而,大师纳吐阿向勒德娜隐瞒了他的真实身份,因为他担心如果说出他的秘密后不知勒德娜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让他一直感到左右为难,但他依然没有足够的勇气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她。直到结婚一个月后,他终于向勒德娜坦白了他的秘密。结果不仅得到了她的原谅,而且她还告诉他,她当初救他只是对他的同情,现在才是真正的爱情。特别是当纳吐阿问到拉伊先生是否知道真相的时候,勒德娜叫他千万不能让父亲知道,要不然,他会寻短见的,因为他什么都没有了。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圆满的,正是有了勒德娜这样善良的人的爱心和包容,让原来心理卑微的人的心也变得日益圣洁和高尚。从小说的结局分析,无论是纳吐阿还是勒德娜以及拉伊,他们都是幸运的,均实现了各自的愿望,这不正是《幸运的鞭打》要向读者展示的理想状态吗?人的出生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只要有相同的教育条件,都可以成才和成功。而且只要你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并宽厚仁慈,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
三、普氏短篇小说结局展示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
普氏短篇小说中的道德主题非常鲜明,具有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他主张“文学是社会理想的表现”,认为文学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心灵纯洁”,“文学家应当是理想主义者”。他在《长篇小说》一文中提出:“理想主义让我们认识这样一些人物——心地纯洁、没有自私之心、没有欲念、本性善良。”还强调:“如果说现实主义使我们睁开双眼,那么理想主义则使我们高升到某个迷人的境地。”普列姆昌德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或小镇,他对农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了解较深,并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希望他们能过上较为像样的生活。普氏的不少短篇小说的人性化结局都展示了他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
小说《割草的女人》是批判印度种族制度的,故事中的不少情节既富有戏剧性又不失真实性。故事的主人公穆里亚是一位年轻漂亮、充满魅力但出身于低种族皮匠的女儿,为此经常遭到村里一些有权有势的男人的调戏,但她没有因为出生卑贱而丧失骨气和傲气。她不畏强权,勇敢地在打算欺负她的少爷面前进行反抗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小说开始时,当杰那·辛赫少爷想用一句话:“希望得到你的同情!”以打动和诱骗穆里亚时,她勇敢地回敬到:“因为我是皮匠的女儿,你就向我乞求同情;你以为只要是低种族的女人你就可以凭借手中的利诱或威逼玩弄吗?这笔交易多么便宜呀!你是一个大少爷,这样的便宜你是不会放过的。”辛赫少爷做梦也没有想到穆里亚会这么勇敢,并能说得这么有理,这使他感到十分羞愧和无地自容。穆里亚接着说到:“凑巧我长得还不太丑,要是我长得既丑又黑,我相信我的丈夫也会像现在这样对待我。尽管我出身于低贱的种族,但我不会去用坏心眼回报丈夫对我的忠实。你不就是被我的姿色迷倒了吗?要是哪天我出了天花,生了麻子,或者有一天我瞎了一只眼睛,你还会看上我一眼吗?你倒是说说,我有一句话是假的吗?”这时,穆里亚继续用那种充满骄傲的语气说道:“但是,如果我不仅瞎了一只眼睛,也瞎了第二只眼睛,我的丈夫同样会像今天这样地对待我,他会背我,会扶我,会喂我吃饭。你难道想我去欺骗这种人吗?快滚吧,以后别再调戏我了,要不然你是没有好下场的。”辛赫少爷对此无言以对。自那天起,杰那·辛赫脱胎换骨,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逐渐变得异常仁慈,对待下人不仅小心,而且十分有耐心,工人们开始时都对此十分不解。故事的结局是由于穆里亚的勇敢和不亢不卑,最终使男主人公辛赫少爷的内心和个性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以前脾气暴躁,对待工人毫无同情心,极容易骂人,斥责甚至殴打工人,现在却变得异常仁慈,不再欺负下人,并主动维护了穆里亚等下人的人格尊严。由于一个人的勇敢反抗,让他人的心灵得以洗涤,内心的善良得以苏醒,人性得以回归,这不正是普氏所倡导的文学家的理想吗?
结语
普列姆昌德的短篇小说反映现实题材,涉猎广泛,思想寓意深刻,深入到印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朴实、简洁,戏剧性特色鲜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丝毫不亚于他的中篇和长篇小说,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集中反映出他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同时,他的许多经典名篇的结尾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性,对现代社会来讲毫不过時,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辉.恒河岸边的悲喜剧——试论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的“戏剧性”[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2]唐仁虎.刘安武译.普列姆昌德论文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l987.
[3]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田克萍.浅析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2012(06).
[5]刘登东.论普列姆昌德小说创作的特色[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6]张传宝,毕真译.马克·吐温、普列姆昌德经典小说[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
[7]刘安武.留得清白在人间──谈普列姆昌德的几篇小说[J].国外文学,1995(04).
[8]刘丽红.试论普列姆昌德的道德理想主义[D].湘潭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