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吉拉·卡特的作品看文化重塑与女性文学的创新性
2015-06-10向小蕊
向小蕊
摘要:安吉拉·卡特是一位充满争议的杰出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方式批判了传统文学作品在表现女性特质时的局限性。文章从表现主题的客观性、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性和结构安排上的巧妙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卡特文学作品的特点,并结合她所创作的作品尤其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阐述了卡特作品的独特性。卡特的作品与其他女性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以传统的文化观念为跳板,通过激起读者的愤怒和不安,给他们带来思索,正是这种思索会引发新的意识的产生,并带来文化的重塑和社会秩序的改变。
关键词:安吉拉·卡特 客观性 创新性 巧妙性 文化重塑
引言
安吉拉·卡特的作品一度遭到以帕特丽夏·东克尔[1]、苏珊娜·卡普勒[2]和罗伯特·克拉克[3]为代表的文学评论家的批判,但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因为作者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表现女性,展现女性文学的魅力。卡特晚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厌女”色彩,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正统的“小女人”以及出身资产阶级、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以男性的视角抨击了传统文学作品在表现“女性特质”时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罗伯特·克拉克曾质疑卡特是否又在重复表现当时历史背景下由于权力关系造成的“自我疏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卡特的作品是在展现历史,展现如何通过努力促成历史的变化,而不单单是思考女性所处的现实处境。文章主要从表现主题的客观性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卡特文学作品的特点,以及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表现主题的客观性
卡特是一位勇敢的唯物论者,是反对专制的“女权”捍卫者,她的作品无论对于女性还是女性文学的发展都极具建设意义。在卡特的作品中,她质疑了遵守道德操守的女性受害者的依附地位,认为应该为女性重新定位,以改变这种受压迫的处境。例如《萨德的女人》[4]中的女主人公朱斯蒂娜在这个可怕的世界上保留着自己的天真和无邪,在卡特看来并不是道德的力量让她坚持这样做,而是她对这个世界所做出的情感上的反应,因为她希望自己的这种做法能得到某种回报。朱斯蒂娜对于“美德”的界定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因为在传统道德体系中,“禁欲”是评判一个女人好坏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评价一个男人是“坏人”时,会把他与“酒鬼”、“赌徒”、“骗子”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但在人们的眼中玩弄女性的男人不一定就是“坏人”;可是 “坏女人”的评判标准就完全不同了,“坏女人”往往带有“女人在性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暗示内容。正因为朱斯蒂娜认可并接受了这种道德体系下对于女人“好坏”的评判标准才拒绝与男人发生性关系,可当她被迫失身之后,她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好女人”,因为在这个过程她自己没有感受到快乐。卡特这种对女性的定位方法很容易遭到女性读者的反对,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她又给了我们警醒,使我们认识到以朱斯蒂娜的这种方式反抗现存压迫体系的局限性。同时,卡特对拥有权力的职业女性朱丽叶特也提出了质疑,因为她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而选择了接受专制。苏珊娜·卡普勒认为卡特塑造的以朱丽叶特为代表的女性群体顺从了压制女性的社会体制,无视这种专制的存在。但卡特要向读者表明的是“在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里,自由的女人将会是怪物”。[5]朱丽叶特的成长是从她度过童年生活的修道院开始的,如果说她在那里学会了虔诚与顺从,那么她同时也知道了什么是快乐和理智。修道院的女院长德尔贝恩当初是被迫送往那里的,这样一来她的父母就可以省去嫁妆钱,她的快乐源自于对年轻修女们的训导,从她身上朱丽叶特看到了人性中的邪恶面、道德伦理的相对性以及激进女性主义的表现。人性本恶的理论是萨特式心理的核心,而且如果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改变,这种“恶”的本性就不会改变。而卡普勒却忽视了这种现实,也忽视了卡特对于萨特的最终否定。卡特是以萨特为跳板为女性发出声音,争取權利的,她剖析了“高尚”的受害者、拥有权利的女人以及萨特拒绝承认“性快感”相对于“繁殖后代”的从属地位。卡特的作品与其他女性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她通过激起读者的愤怒和不安,给他们带来思索,正是这种思索会引发新的意识的产生,并带来社会秩序的改变。
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性
卡特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表现自我欲望和幻想时的独特方式,这些欲望和幻想不受他人影响,带有强烈的自恋色彩,例如在《烟火》这部作品中男人就被客观化了。“我想,我现在应该还不了解他,因为他是我以前用幻想创造出来的一个物体。他的形象曾经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过,而且我努力在现实中寻找这张脸,仔细地观察我看到的每一张脸,期待着这张脸的出现——它应该是我喜欢的。所以‘他就是他自己,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无所知, 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他,他就如同我的艺术作品。”[6]卡特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带有自传的色彩,因为她本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及两性关系都极为关注;但在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一部是对现实的绝对翻版,任何角色都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卡特作品表现的中心思想虽然是连贯的,但每一个故事对于表现唯物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策略上的选择和运用都是经过巧妙安排的,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方法和标准去解读故事传递的意义,而帕特丽夏·东克尔和克拉克在对卡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的时候却是遵循着这种一成不变的传统方法。例如帕特丽夏·东克尔认为《血窟》中调琴师的失明和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失明的作用是一样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对男性的“阉割”。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这种固定的理解模式,从新的视角去对卡特的作品进行解读呢?调琴师的失明是故事发展的需要,因为以往的求爱者总是用充满“情色”的眼睛去看新娘,把她当作一个充满诱惑的物体,因此任何一个和他们不一样的求爱者都会被她当作知音,“他”能够理解自己,能像音乐家一样欣赏自己的技艺,但他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所以最后拯救新娘的不是“他”,而是新娘的母亲,但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乐器却在演奏着完美和谐的乐曲。”[7]
很多读者会将《新夏娃受难记》中的夏娃当作新型女性的角色典范来解读,而且作品的名字也很容易会使读者联想到《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但是卡特的这种设计不是对宗教的崇拜和信仰,而是对上帝的亵渎。小说中的被动英雄伊夫林被迫经历了生活中不同阶段的磨练,这些不同的阶段类似“炼金术”中的方法步骤:首先是“熔化”,犹如对未来许下渺茫承诺的黑人涌入喧闹的纽约市;接下来是“漂白”,不同的物质被分离开,就如同Evelyn在纽约经历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后是“赤化”,小说中,来自捷克的炼金术士指引着读者对作品做出这样的解读。[8]
三、卡特作品的独特性及现实意义
卡特笔下天真无邪的少女不像玛格利特·阿特伍德的故事《蓝胡子的蛋》中的妻子那样,在故事的结局她明明知道丈夫欺骗了自己——他其实是一个心脏外科医生,并且是一个研究女性身体的专家,但她却自欺欺人,因为面对真相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不仅让故事中的受害者,同样也让读者觉得可怕。而卡特描写的女孩却勇敢、充满好奇心,同时又具有冒险精神,例如在《血窟》中,当女孩去探寻丈夫的密室时,走在长长的、昏暗的走廊里,如同置身于城堡的内脏之中,可她并没有感觉到恐惧,“我仍没有觉得害怕,脖子后面的头发也没有竖起来”。[7]当发现丈夫的秘密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找逃脱的办法,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厄运的降临,“我心烦意乱,各种逃跑的计划在我的大脑中涌现”。[7]在《血窟》这部作品中,只有第一个故事没有遭到帕特丽夏·东克尔的批判,因为拯救新娘的不是她的哥哥,而是爱她的、坚强不可战胜的母亲。卡特之所以将这个故事放在第一个,并以此作为整本书的题目,或许就是为了使书中的其他故事免遭批判,但事与愿违,帕特丽夏·东克尔还是不遗余力地对她改编的新型童话进行了批判。
结语
卡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从新的视角探讨并反思了女性的生存现状。卡特以反传统的方式为女性发声,无论在表现主题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别出心裁。卡特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地表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却往往是坚强勇敢的,她们敢于和命运抗争,勇于颠覆传统观念中占支配地位的男性对于两性关系的看法。[9]
参考文献
[1]Patricia Ducker. Re-imagining the Fairy Tale: Angela Carters Bloody Chambers [J]. Literature and History X,1984(1).
[2]Susanne Kapolei. The Pornography of Representation [J]. Polity Press,1986.
[3]Robert Clark. Angela Carters Desire Machine [J]. Womens Studies XIV, 1987(2).
[4]Angela Carter.The Sardinian Woman: An Exercise in Cultural History [M]. London: Virago,1979.
[5]Angela Carter. The Infernal Desire Machines of Dr Hoffman [M].Harmondsworth: Penguin,1982.
[6]Angela Carter. Fireworks[M].London: Virago Press Ltd,2006.
[7]Angela Carter. The Bloody Chamber[M].Harmondsworth: Penguin,1981.
[8]Angela Carter. The Passion of New Eve[M].London: Virago,1982.
[9]Anne Sexton. Transformations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本文為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文化选择与女性文学的客观性转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