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初期江苏的伤兵救护

2015-06-10杨国山

档案与建设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伤兵换药抗战

杨国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抗战必然会产生伤兵。伤兵救护,影响甚大。如果伤兵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与慰劳,就会出现伤兵聚众闹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危,同时也会影响到前方将士的抗战决心与抗战积极性。本文在利用大量政府报告及报刊杂志的基础上,探讨抗战初期江苏省的伤兵救护工作,以此管窥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伤兵救护问题。

一、救护机关

江苏省各地伤兵救护机关的设立主体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县政府、军事机关及慈善团体。县政府的救护机关主要是由县立医院改建而成。抗战全面爆发后,江苏省政府令各地组织救护委员会负其总责,并依照环境需要,增设临时医院,或就原有县立医院扩充。如金山、奉贤、昆山等县均为县立医院扩充,松江、青浦、太仓、宿迁等县则另行增设临时医院。各私立医院与诊所的医师、护士、药剂师等,均被县立医院或临时医院征用,以此强化其医疗救治能力。

军事机关在各地成立后方医院或伤病兵收容所,慈善机关也设立伤兵救护所。军事及慈善机关设立的医院主要有:松江县的第六后方伤兵医院、红卍字会伤兵医院、税警团伤兵医院等,昆山县的红十字会分院、第二十九伤兵医院等,太仓县的第七伤病兵收容所、沪市第五救护大队等,常熟县的第十六后方医院,武进县的红卍字会医院,丹阳县的第三十四后方医院,金坛县的第二十七后方医院,泰兴县的第四十九、第六十一后方医院,江都县的轻重伤兵医院等,均先后成立。这些机关均与所在地政府接洽,政府代觅地址房舍,代办草席用具,代觅担架人员,必要时还派医生护士协助。除了以上由政府机关与社会团体设立的伤兵救护医院外,江苏省各地的私人诊所及由外国人设立的医院,也都积极加入到伤兵的救护工作中来。

二、治疗状况

1937年开战之初,国民政府军政部后方医院及慈善团体救护组织尚未成立,各部队医务院所范围较小,伤兵大批抬入地方医院治疗,极为拥塞。此后救护机关逐渐增多,伤兵救护始得稍稍疏通。接近战区的各县收容的伤兵都是新负伤的士兵,且伤势沉重,等医治一段时间后,再辗转运至后方疗养,伤势减轻。所以各县的治疗管理方法,依照其实际情形而各有不同。金山县本来并没有伤兵到境,因鉴于松江县医院的伤兵人数太多,所以拨调120人到金山县疗养,住在东林寺临时医院。直到10月初,经过初步治疗后,已有一部分伤兵完全痊愈,再次运送到嘉兴县。川沙县也没有前线战场的伤兵,但是当地驻扎的士兵有许多人患病,也被送到川沙县立医院诊治,每日50人至100人,此外又先后救治被炸伤民19 人。金山卫战役中的伤兵540 余名,于11月初被送到奉贤县收容救护,奉贤沦陷前夕这批伤兵被用担架抬上船,转运到后方。松江沪战开始后三日,即有伤兵运到,入院治疗。8月底运来的士兵越来越多,每夜都达到100 人以上,完全超出了当地的收容限度,两处县医院都无法接收,只好另觅住处,招医换药。为了减轻救治压力,县医院把那些伤势较轻的士兵,用轮船转运到嘉兴、杭州等地治疗。

宝山县在上海战事开始后,救护各部队伤兵82人,分别转送到上海红十字会医治。9月以后战线延长,各部队的伤兵均抬送到南翔车站,运送后方。青浦县临时医院先后治疗伤兵1300余名,由于救治能力不足,大批的伤兵被转运到后方,其中由前线抬到青浦县黄渡镇,然后经县政府拨船运到苏州的伤兵达5700名之多。昆山县最初由临时医院办理伤兵救护,各伤兵医院成立后分头治疗,并随时派轮船将伤兵转运到苏州、无锡等地收容,昆山县内各医院救治伤病兵先后达2000多人。上海“八一三”开战次日起,大批伤兵纷纷运到太仓县,县内设有临时医院及县立医院两所,大多收容重伤官兵。由当地医生洗涤伤口,敷药包扎,或者进行简单手术。后来伤兵逐渐增多,就用船转运到吴县等地。至8月下旬,太仓县共诊治1140 余人。此后因医院被炸毁,为避免伤兵遭受空袭,全部转送后方。宜兴县成立的伤兵医院规模较大,能一次性容纳5000 多名伤兵,所有床铺被褥及应用器具均购置齐备,硬件设施比较完善,该院先后收容伤兵13000人。武进由县立医院红卍字会、武进医院合组看护队,在火车站服务,遇载送伤兵火车到站,就立即为伤兵换药包扎,供给茶水。9月18日起,丹阳县开始陆续收容由前线运来的伤兵,3日之内陆续运来1300 余人。金坛地方医生协助后方医院治疗伤兵,并雇夫担架。句容县凡过境轻伤士兵,都由县医院为其换药遣去,如果是重伤则收留住院,待稍痊后,再转送到后方,先后救护800余人。

镇江设轻重伤兵医院各1 所,可容纳7000人,组织担架队200人,负责担运,前后收容伤兵20000 人以上。11月中旬,前线部队大规模撤退,大量伤兵运到镇江,正规医院已无力收纳,于是设立临时伤兵收容所,施以医药,共计收容1114名。此后镇江被炸,居民死340余人、伤156 人,死者掩埋,伤者均送院治疗。江宁县内伤兵不多,各乡镇卫生分所均储有裹伤止血的药材,一遇伤兵,随时治疗。江都除轻重伤兵医院外,县立医院也收容一部分,又设立临时伤兵过境救护队,专为救护给养接济而设。12月初,各县伤兵同时西撤。每日经过仪征境内的伤兵达二三百人至七八百人不等。仪征县对重伤官兵由地方医师护士为之裹伤换药。10月中旬,敌机轰炸停泊泰兴县境沿江的我国军舰,炸沉四五只,死伤官兵不少,经泰兴县担架救护队出动,掩埋忠骸30 余具,救护负伤官兵160 余人。在县医院治疗两个多月才出院,又代后方医院担架伤兵1000余人,并协助医治。崇明国军无人入县境,本县队警受伤,由县立医院治疗,县城沦陷后,其余送启东医治。11月间,前线部队撤退,伤兵过境宿迁,当由地方医师护士等在东关口招待,按伤势轻重分别换药包扎,共救治3000余人。

有些伤兵因伤势过重而死亡,或者在战场捐躯未及善后,为避免大量尸骨抛露荒野,江苏省各县纷纷成立掩埋队,对重伤死亡的士兵及时进行掩埋,处理后事。各县办理情形如下表。

三、伤兵慰劳

除了物质上的医疗救护外,江苏省各地还对伤兵进行精神上的抚慰,此即伤兵慰劳。“作战至负伤,最为光荣,亦最堪悯恻。故医药而外,尚须予以精神上之安慰。”慰劳方式应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慰劳物品也应该切合伤兵的实际需要。“初负伤之际,痛苦呻吟,饮食不进,纵使馈以美味,亦无裨实用,则宜注意看护,重视清洁,代涤周身血污,赠予衣服更换;果能肃静清爽,免为蚊蝇吮噬,即收莫大之慰藉。迨伤势稍痊,饮食调养,即有必要。病榻之中,精神易于苦闷,与彼接谈,代彼写信,或悦以音乐,皆可娱其心而快其情。至伤势大好,已能行动,则一切享受娱乐之欲望,随之而来,社会各方面,必须予以优待,使其自知尊重,与民众亲爱”。

各县对于伤兵的慰劳,均积极进行。金山县民众团体、学校、私人,参加慰劳队,规定时间,轮流为伤兵服务,不令医院伤兵感觉寂寞或烦絮。各学校的歌咏队,每隔一两天即有十多位儿童到院为伤兵唱歌、讲故事。同时还有大家闺秀自动到医院看护伤兵,昼夜工作。太仓由县政府及各机关长官往医院慰问,与轻伤者谈话,并嘱咐看护工人为伤兵洗拭身体,赠送衬衫、短裤、毛巾、洋袜等物件,并亲自为其更换。对受伤飞机师,则民众自动看护,担架运送。丹阳县府及各机关捐募内衣,为伤兵更换。妇女工作团及民组会救护组经常代伤兵写家信,捐赠象棋、书报、无线电机等,以备其消遣游戏,并代为缝制被褥御寒。句容县对于轻伤过境的士兵,每人每日给伙食4角。仪征县因商市萧条,无财力购得大批慰劳品,对各伤兵发慰劳金5角。宿迁县征集棉衣、棉被等各300件,赠送给运河站伤兵医院,同时还购买500 元物品,送给淮安伤兵医院,对于过境的伤兵,每人每日给大饼2 斤、酱菜1包,稀粥茶水尽量供给。

县别川沙奉贤松江宝山青浦昆山太仓宜兴武进丹阳金坛镇江江宁江都泰兴沛县掩埋队组织情形— ——救济会掩埋队掩埋队随军服务掩埋队队员60人至战地服务掩埋队4队32人掩埋队队员150人,随军服务掩埋队队员30余人由警察局区公所组织掩埋队民组委会设掩埋队办理— —掩埋队10队令乡镇保甲办理掩埋队2队共30人民组委会办理指导组织成立掩埋死尸数量66 117 300未详6500 1000 470未详未详60未详300未详未详120— —备注由尸亲掩埋事先筹备棺木墓地— —我方机师桂运光阵亡,优其棺衾— —募棺木100余口— ———棺木由善堂捐助并划墓地辟茔地以葬因伤死亡将士— ————境内无战事该队无工作可言

四、伤兵救护评估

相比于抗战中后期严峻的伤兵问题,江苏省在战争初期的伤兵救护工作,可以说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这与江苏省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战前的医疗备战密切相关。

江苏省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医疗事业比其他省份较为先进。据史料记载:“江苏省卫生行政,战前数年,大有进步。各县均有县立医院或卫生院,江宁组织设备,悉具规模。其从事自由职业之中西医师,悉依部颁规定登记管理。护士训练及简易看护教育,各地先后举办”。较为完善的医疗行政系统,为战时江苏省的伤兵救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及人事基础。

中日开战前,国民政府做了一定的备战准备,医疗卫生即为其中一例。战前,中国的医疗生产事业落后,江苏省所需的药品器械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战事一旦爆发,港口封锁,交通断绝,药品器械必定缺乏。江苏省府有鉴于此,在1937年7月,便命令各县提用县款2000元至3000 元,开示清单,限期从速采购备用。八一三事变之前各县全部办理完毕,奉贤、川沙、南汇、松江、宝山、青浦、太仓、常熟、金坛、句容、仪征、泰兴、沛县、宿迁、镇江等县均储藏了2000 元的药品,金山、吴江、江宁、砀山等县购储了3000元的药品,宜兴县则购储了5000元的药品。除政府出资采购外,其他地方组织如商会、慈善团体等,也纷纷自筹资金购储药品器械,以备战事需要。例如川沙县购储500元的药品,句容县商会购储600 元的药品。此外,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份,大量的私人医院诊所也存有数量可观的药品。战前各县政府对于这些药品器械均先后进行了强制管理。例如,泰兴县登记了境内各药房的药料储存数量,并限制其使用量,严禁浪费。吴江县则将境内所有诊所的药品登记加封,禁止使用。

然而,江苏省的伤兵救护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医护人员的大量缺乏。战前中国的医师数量不多,据内政部登记结果只有5000多人,而军医尤感缺乏。抗战开始后,伤兵数量之多大大超出政府的预料。截止到1937年底,抗战进行5个多月,死亡20多万,受伤者多达10 余万。此外,由于医疗设备简陋,各地医院对于伤兵的治疗大多限于简单的换药、包纱布,医疗条件较好的也只能进行一些小手术,对于那些伤势较重、需要动大手术的士兵,江苏省各地的伤兵救护医院均无力治疗。据曾经参与伤兵救护工作的汤泽民回忆:“丹阳县救护药械有一定的储备,但人员的组织配备很不足。伤兵医院仅任命一个院长配备少数骨干,其他人员由该院长招聘,组成班底。例如丹阳县第二分院,有主任、军医、看护长及看护兵等40 人,大都是临时招来的,收治伤兵前,没有技术训练,伤兵来了,全由军医们单独处理。主要的工作是‘换药’,就是从伤口将脏敷料取下,经过清洗消毒后,随即换上新的药料,一般每日一次。我是刚从医校毕业,从未见过战伤,初次诊治伤兵,不免束手束脚”。伤兵的急遽增多与医疗资源的日渐缺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限制了江苏省伤兵救护成效的最大化。从下面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管窥伤兵生活环境之艰辛:

枪林弹雨之中,战士粮糗粗恶,未必得饱,盐质缺乏,且至淡食。矧霪雨连绵,岁聿云暮,犹赋无衣,踏尸肉以前进,冒瘴疠而杀敌,及至负伤落阵,转运治疗,医药未必及时,看护难期周到。每见伤兵血衣黏身,蚊蝇咀吮,呻吟床榻之间,神系千里之外,满腔豪侠,势将馁堕。

外在伤痛的折磨,使得伤兵精神苦闷,情绪敏感,容易波动。如果再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与慰劳,伤兵的行为举止很容易走向极端,轻则引起冲突纠纷,重则影响社会治安。汤泽民回忆丹阳伤兵医院的一起伤兵冲突事情:“由于医院中的医师们对待伤兵的态度恶劣,就发生了一起伤兵打军医的事件。二分院先是逐床到床边换药,以后有一部分伤兵可以走动了,他们就自动集中到态度热情的医师面前来换药,这样有部分军医就空得无事可做。不料一位资格较老的军医,认为伤兵不到自己这里来看病,有损自己的声誉,大光其火,当即下令伤兵各归各室,一律不准到别室就医。这位军医平常换药时动作粗暴,伤兵喊痛,他却大乐,伤兵早就对他不满,能走动的时候都不要他换药,今天他来了个强迫,就动手打了起来。这位老资格的军医起初很凶,但伤兵不买他的账,几下就打得趴下了。事后,这位军医还向别人传授经验,如遇挨打,赶快装死躺下,可以少挨几下。使人听了啼笑皆非”。抗战初期,江苏省个别县份也出现了伤兵聚众闹事的事件,甚至直接围攻县政府。“县长念其有功,忍耐周旋,得免事端”。然而有些地方则将伤兵聚众闹事简单化地视为暴乱,粗暴处理,造成军民对立的情形。此类问题在抗战中后期尤为突出。

[1]张迺藩:《江苏各县抗战初期工作实况辑要》,中央政治学校印刷所1941年5月。

[2]杨再思编:《抗战中的伤兵问题》,汉口全民出版社1938年。

[3]叶溯中、谢承炳等:《伤兵问题与难民问题》,独立出版社1938年。

[4]汤泽民:《抗战初期的丹阳伤兵医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丹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丹阳文史资料》(第3辑),内部发行1985年。

猜你喜欢

伤兵换药抗战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伤兵
我必须放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