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庐山谈话会到红军改编

2015-06-10刘小宁

档案与建设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庐山新四军蒋介石

刘小宁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18)

1937年8月,周恩来(右二)、朱德(右一)、叶剑英(左二)在南京

各界名流云集庐山

1937年5月下旬,南京的暑期将至。每逢夏天,国民党军政要员都有上庐山避暑度假的习惯。国民党中常会决定,今年夏季,以中政会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介石的名义,邀请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来庐山开“谈话会”,讨论抗日事宜。6月23日,张群又以中政会秘书长名义,向各界名流正式发出请柬。被邀者约200余人。

就在会议召开前,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上下要求国民党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日益高涨。7月8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下午,蒋介石又收到红军将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打来的电报:“请授名国民革命军,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各党各派也纷纷致电国民政府,要求立即对日作战。与此同时,参加“庐山谈话会”第一期代表们克服困难,从全国各地赶赴庐山。

1937年7月16日,“庐 山 谈 话会”在传习学舍楼举行。会议厅里悬挂着一融巨大的竖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出席开幕式的共158 人,其中有浙大校长竺可桢、南开校长张伯苓、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吴贻芳、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长马寅初、中研院总干事傅斯年、商务印书馆经理王云五、律师张志让、著名学者梁实秋等。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也来到庐山参加会议。与会的还有国民党军政要人于右任、冯玉祥、李烈钧、戴传贤等,以及青年党代表左舜生、曾琦,国社党代表张君劢等等。

9 时许,张群宣布“谈话会”正式开始。汪精卫代表国民政府致词说:“……自‘九一八’以来,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成为全国一致的口号。最近又突发卢沟桥事件,危机情形更加严重。根本方法,仍是精诚团结,将全国人力物力,熔成一片,方可以抵抗强敌。对于怎样解除困难,复兴民族,参加谈话会的代表,定有许多高见,还望畅所欲言……”

汪精卫话音未落,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猛地站起来,慷慨陈词道:“日寇猖狂,中国危在旦夕。身为军人,唯有以死相拼,战死疆场,死得其所!现在还有人在说些什么‘和必乱,战必败,败而言和,和而后安’。和了几年,安在何处?还有人把希望寄予美国、英国的出面干涉和援助,中国人民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以全国之人力物力,难道还怕小小的日本吗?当今之时,唯有迅速抗战,宁使人地皆成灰烬,决不任敌寇从容践踏而过!”冯玉祥的讲话显然是有所指向。

接着,代表们纷纷发言,一致拥护抗日的方针。整个会场弥漫了热烈而悲壮的气氛。

蒋介石发表抗战宣言

7月17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一身戎装、胸前挂满勋章的蒋介石,精神饱满地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各位先生、女士们,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面临一个悲惨之境地,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是无法忍受的。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代表们都静静地倾听着。蒋介石越讲声调越高,他猛地举起右手,厉声说道:“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说着,蒋介石将手臂猛地往下一劈。这篇由陈布雷起草、蒋介石宣读的著名讲话,博得全场的一片掌声。

蒋介石的讲话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毛泽东在延安指出: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周恩来、蒋介石庐山谈判

“庐山谈话会”召开前的1937年6月12日,周恩来初上庐山,就国共两党所辖的军队合作抗日问题,与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顾祝同等人交换了意见。7月17日下午,周恩来再上庐山后,与秦邦宪、林伯渠等人来到“美庐”别墅,与蒋介石、邵力子、张冲进行正式谈判。刚刚发表了《抗战宣言》的蒋介石心情十分愉快,他握着周恩来的手笑着说:“恩来先生,我们在黄埔、在北伐时期都有过很好的合作,只要贵党有诚意,我们以后还会很好合作的。”周恩来爽朗地说:“抗日救国是我党一贯的主张,也是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我们赞同蒋委员长在《抗战宣言》中所表明的态度。只要各党各派都能以民族利益为重,服从人民的要求,中国的事情是能够办得好的。”

随后,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并就其中关于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等重大问题,作了说明。

蒋介石连连点头说:“很好!很好!贵党愿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政府可以颁布3个师的番号,12个团的编制,总人数为45000 人。师、团设政训处,直接指挥军队,政训处主任由我党委派李秉中、丁惟汾等人担任。我们还准备任命3个师的参谋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你们看这样可好?”

周恩来与秦邦宪、林伯渠交换了一下眼色后说:“委员长,我党愿在军事上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但要保证改编后的红军有独立指挥权。如贵党要取消我党对军队的独立指挥权,我党是不能接受的。”

蒋介石接着说:“具体问题可以商量嘛。举国抗战是一件大事,光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必须统一指挥,严肃纪律。贵党的刘伯承、林彪、左权、陈赓都是难得的将才,指挥军队当然没有问题。”

经过几轮磋商,国共合作抗日之事,终于在“庐山谈话会”期间取得基本一致意见,国民党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同意中共拥有对改编后的红军的独立指挥权,并向中共独立指挥的军队提供武器给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等。

南京国防会议确立持久作战方针

“庐山谈话会”结束后,8月上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决定在南京举行国防会议。中共领导人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应邀从陕西前往南京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上,中共就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提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一线临战战区适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同时在日军之翼侧的后方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牵制和消灭敌人。中共的上述方针、原则及其战法,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全国抗战方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37年8月18日,蒋介石正式宣布持久抗战的作战原则。他说:“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战消耗战。”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战争指导方案》,正式确定“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形势,争取胜利”的战略方针。至此,在国共两党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中国抗日战争实行持久作战的战略总方针正式形成。

在战略部署上,会议议定以一部兵力于华北各要点重叠配备,多线设防,逐次抵抗;集中兵力于华东,力保淞沪要地,掩护南京;另以少量兵力扼守华南各主要港口。

在会议期间,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与云南省主席龙云进行了商谈和沟通,龙云受到很大鼓舞,他当即决定滇军20 万出征,开赴抗日前线。与此同时,龙云还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当时国民政府已宣布红军改编)交换了密电码,与延安建立了联络渠道。

在南京国防会议上,各方主战还是主和仍在犹豫不决。四川籍将领刘湘则在会上慷慨陈词两个小时,力主全国团结一致对外,并表示四川可立即出兵30万、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四川省的人力物力可以全部贡献给国家。会议期间,中共代表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亲临刘湘的宁海路4 号寓所,对他积极抗战的决心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商谈两军合作的事项。双方晤谈甚为融洽。刘湘表示川军立即停止双方敌对行动,还表示:“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刘湘回成都后,于8月25日即发布了《告川康军民书》,表示了坚决抗战的决心。

红军改编的曲折

早在1937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曾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为代表,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张冲等在西安进行谈判。周恩来等首先提出了中共关于举国联合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点保证。其中,四点保证的第二点便是“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

谈判中,周恩来提出:红军组成一路军,设总指挥部,配正副总司令,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下辖军、师、旅、团。具体计划编四个军、十二个师、三十六个旅、一百多个团。四个军军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

国民党代表、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则说,蒋委员长根据抗战需要,再三考虑决定,红军只能编两个师、八个团,师以上不设军,更不设总指挥部,八个团编制一万五千人。两个师直属军委会领导或归西安行营领导。军官配备,除师长由你们派,副师长以下至副排长军官,统统由南京配备。由于双方的人数及军官配备差距太大,故没达成协议。双方都表示回去请示后再进一步商谈。

第二天继续会谈。周恩来强调,给红军两个师八个团编制数太少了,军官的配备也不合情理。我们已向延安作了汇报,为顾全大局,我方同意作出适当让步,由原来的四个军十二个师改为四个师十二个旅二十四个团,共计七万人。四个师的师长仍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师上面设总指挥部,军官人选由延安选派。

但顾祝同仍然坚持只给两个师的编制,也不同意设总指挥部。谈判再次陷入僵局。此时,代表团接到毛泽东指示:谈判不能操之过急,对蒋介石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希望越大则失望越多;在谈判中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只要蒋介石同意改编红军,就是我们的一大胜利。

于是,中共方面再次让步。1937年3月8日,谈判终于达成协议:红军编制为三个师,并决定由周恩来把近一个月的谈判情况写成报告,报蒋介石最后审批。

该协议(简称“三八协议”)内容五条,其中关于红军的编制是: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取消红军名义,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蒋介石统一指挥。其编制人员的给养及补充,按国军同等待遇。红军中最精壮者改编为三个国防师,计六个旅十二个团及其直属工、炮、通信、辎重等四万五千人。在三个国防师上设总指挥部。各级人员由自己推选,报国民政府批准,政训工作人员可由中央派人联络。

3月20日,周恩来应蒋介石之邀前往杭州谈判。这次谈判,蒋介石也算作了让步,同意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共四万五千人,师以上设总部,各级指挥军官由延安委派,但总司令由蒋委派。

1937年6月,周恩来等应邀赴庐山参加谈话会,并再次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国民党方面出席会议的有蒋介石、张冲、宋子文、宋美龄等。在谈到红军改编一事时,蒋介石终于同意给红军三个师的番号,即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来是东北军的,1937年春东北军整编时被蒋介石撤销。

但蒋介石又节外生枝,提出:不设总指挥部;各师副职由国民政府委派;可以在团以上部队设政训处,负责政治工作,师以上的政训处,由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康泽任主任;毛泽东、朱德必须离开部队。对于蒋介石的这一无理方案,周恩来予以严正驳斥,坚决不同意领袖离开军队,并坚持红军改编后由朱德任总指挥,反对国民党派人到红军部队中任职。但蒋介石予以拒绝。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就在周恩来等人在庐山谈判之际,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37年6月25日给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等发了电报,强调“如蒋同意设立总指挥部,红军即待其名义发表后改编,采用国民革命军暂编军、师名义,编为三个正规师,共45000 人。每师以编至14000人上下为标准。每师仍两旅四团,每团等于过去红军的师,约2700 人。其他师的直属队,总部编3000 人,另外地方部队编10000人。工厂、医院、抗日军政大学等另行解决等等。”红军改编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宜早不宜迟,如果蒋介石仍无诚意,中共中央准备最迟在1937年8月1日自行宣布红军改编。

淞沪战争爆发加速红军改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袖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并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肖克、左权、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率全体指战员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表示“以抗日救国为职志,枕戈待旦,请缨杀敌”,“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7月14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以军为单位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编制,限“十天准备完毕,待命抗日”。令红军将领到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集中,研究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重大问题作了严密细致的部署。14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去庐山与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仍企图限制中共武装。第二次庐山谈判又是不欢而散。

在谈判同时,中共中央即着手对红军改编进行准备。7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提出红军立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向华北出动,执行对日直接作战的神圣任务。

在平津沦陷之际,中共中央于8月9日派朱德、周恩来、叶剑英,急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国防会议,并就红军改编等问题继续同国民党谈判。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15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了“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的决心。并下达总动员令,调集精锐部队投入淞沪战场。由于形势剧变,国民党对两党合作抗日的态度也起了变化。于是,两党很快就红军改编问题达成了协议。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自1928年“国军军事编遣会议”后,国民党军队陆军师有大中小三种编制,即甲种师、乙种师和丙种师。甲种师辖三旅九团,乙种师辖三旅六团,丙种师辖二旅四团。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般是甲种师,而其他派系的部队则是乙种师或丙种师。国民党只给红军三个师的编制,而且是最小的丙种师。

紧接着在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以中革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将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中革军委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同时任命了各师的军官。当日,朱德、彭德怀等高级将领发表通电,并宣告部队已整编完毕,即将开赴前线作战。

八路军所属三个师的编成和主要领导干部配备如下:

第一一五师:由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和陕南红军第七十四师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编制15500人。

第一二○师:由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三十二军和西北红军第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师、第二师,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编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编制14000人。

第一二九师:由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三十一军和西北红军第二十九军、三十军,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及第十五军团骑兵团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编制13000人。

八路军总指挥部及直属部队3000余人。全军约46000人。

地方红军10000 人编为保安队,高岗为司令,肖劲光为副司令,军饷照给。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人数未减,编制级别却大大降低,由原来三个方面军改为三个师,大多数军官不得不降级使用,高级将领大都“官降三级”,如方面军总指挥当师长,军团长当旅长,军长当团长,许多连、排级军官又当起了士兵。

红军改编完成后,红军官兵对“红军改名”和“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青天白日帽徽”意见最大,许多干部、战士想不通,对改编不理解。此时,红军高级将领带头做思想工作。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带头戴上了缀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帽徽的军帽。一二○师师长贺龙在一二○师誓师大会上说:现在国难当头,为了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是我们的心却是红的,永远是红的!我们是“白皮红心”。

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臂章胸牌仍沿用八路军的番号。

红军改编后,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分别在泾阳县云阳镇、富平县庄里镇、泾阳县石桥镇举行抗日誓师大会,之后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八路军办事处成立

国防会议结束后,朱德、周恩来返回陕西,叶剑英和秘书童小鹏等则留在南京,于8月下旬组建了“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地址在南京傅厚岗66号。

“八办”既是八路军的驻京办事处,又是中共中央的驻京办事处。中共中央指派李克农为办事处处长,后又调钱之光、秦邦宪等人到办事处工作。秦邦宪到南京后,要求国民政府尽快发表周恩来在庐山交给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和与蒋介石的谈话,以使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并解决陕甘宁边区政府长官的任命等等。

关于《宣言》内容,国民党坚持要删去阐述中共主张的内容。为此,秦邦宪与国民党代表康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一直到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和《中央日报》才发表经过修改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并愿意与中共进行合作。

关于陕甘宁边区的行政长官人选,中共提名林伯渠担任,而国民党提名丁惟汾,以林伯渠为副长官。后在中共的坚决要求下,国民政府行政院才于10月12日发布任命:在丁惟汾到任前,由林伯渠代理长官职务。但在边区的区域上,双方则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八办”在南京期间,还与国民政府商谈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的问题。最终由国民政府军委会颁布了将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命令。

在此期间,“八办”反复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一切“政治犯”,而国民党总是回避和拖延。直到8月18日,国民党才下令释放了王鹤寿、刘顺元、黄文杰等一大批“政治犯”。周恩来还亲往“首都反省院”,点名接出了夏之栩、王根英、熊天荆3人。以后,“八办”又陆续接出了许多“政治犯”。10月上旬,陶铸、曹瑛、顾玉良、肖桂昌等7人被营救出狱。“八办”还前往安徽和县监狱,接出了大批同志。

1937年8月至10月,国民党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的监狱,先后释放了大批“政治犯”,经八路军办事处接待的,共有1000 多人,其中700多人被送往延安。

新四军改编成功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赣、湘、闽、粤、浙、鄂、豫、皖八省十几个地区建立了游击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7月中旬,周恩来在上海遇到从海外返沪请缨抗战的北伐名将叶挺,即与他商谈了南方红军的改编问题,并请他参与改编。叶挺对周恩来的建议欣然答应,并表示完全接受中共的领导。

9月下旬,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驻南京的代表秦邦宪、叶剑英等人,与国民党代表何应钦、张冲等人谈判,商定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新的军。蒋介石事先没有征求中共的意见,就于9月28日抢先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秦邦宪、叶剑英考虑到,中共中央并不清楚叶挺主动“请缨”的情况,遂于10月8日与董必武联名致电中央:蒋已“委任为新四军军长,拨发了五万元活动费。叶挺表示,如我们不赞成,他仍可辞职。”电报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南方游击队集中编为一个属我党直接领导的军”的建议。

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迅速转发蒋介石10月6日电令:赣粤皖浙闽等地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

10月18日,中共中央致电秦邦宪、叶剑英、董必武等人,同意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为一个军的建议。10月30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南方各地红军游击队集中3/5 改编为一个军,以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陈毅或刘英为参谋长,反对国民党安插任何人。

11月3日,叶挺应邀到达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的隆重欢迎。毛泽东紧紧握住叶挺的手说:“欢迎你,希夷将军!我们虽未见过面,可你的大名却如雷贯耳!”并关切地询问道:“你是否愿意恢复党籍?”叶挺回答说:“从心里讲,我离党十年,就象离群孤雁,极度苦闷,我做梦都想投入党的怀抱。但此时,以我这种身份,暂不宜恢复党籍,我作为无党派人士,可以自由地与国民党官员交往,调解国共两党矛盾,为新四军向老蒋要军费。”

11月6日,毛泽东致电秦邦宪,向他通报了中央同叶挺商谈的结果,正式决定新四军隶属八路军,辖两师四旅八团;军部暂驻武汉,南昌、福州设办事处;具体改编事宜由叶挺出面向国民政府交涉。

项英奉命于11月7日抵达延安,向党中央详细地汇报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红军游击队谈判改编的情况。在延安时,叶挺同项英见了面,一起研究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和新四军组建事宜。叶挺于11月12日到达汉口,负责新四军军部的筹建工作,同时以新四军军部名义招募工作人员,等待副军长项英的到来。此时,叶挺在汉口就新四军的编制,以及部队活动范围等问题,与何应钦进行了磋商。

11月起,中共中央从陕甘宁边区机关、部队中陆续抽调张云逸、袁国平、李一氓、周子昆、赖传珠等100 多名干部(其中许多人是江西籍),经过中央党校短期训练后派往南方工作,解决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干部不足的问题。

12月23日,项英抵达汉口。经过国共双方的反

复协商,最后,中共方面在部队编制、薪饷等问题上作出了一些让步,同意新四军不隶属八路军,由所在战区直辖,军以下不设师、旅、纵队,直辖四个支队,部队全部开往抗日前线。国民党也作出了让步,如不安插人,共产党有独立领导权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等。

12月28日,毛泽东复电批准了关于新四军编为四个支队和干部配备的具体方案。何应钦亦于1938年1月初正式核定有关新四军的编制、薪饷及干部配备问题。不久,又批准了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任正副政治部主任。

1938年1月6月,新四军军部从汉口移抵南昌市三眼井高升巷原张勋公馆内,挂牌办公。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分会于1938年1月6日在南昌正式成立,军部亦移驻南昌。随后,主要领导人分赴各游击区传达中央指示,做好部队集中改编工作。到1938年3月,高度分散,交通、通信联络非常困难的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终于下山集中,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成立之初,编为四个支队,全军共计10300余人。

1938年2月至4月,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第四支队到皖西集中后,开赴皖中抗日前线。4月4日,军部告别南昌,进驻皖南岩寺。自此,红军主力的改编全部完成。

猜你喜欢

庐山新四军蒋介石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