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
2015-06-10张鹏斗
张鹏斗
(孙中山纪念馆,江苏南京,210014)
一、全面抗战中“保盟”的筹建
抗战全面爆发前,宋庆龄一直关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争取中国民权民生的基本保障。1937年7月以后,宋庆龄积极支持国共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为抗战做出贡献。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的筹建是宋庆龄所开展的主要工作之一。保盟的筹建有以下四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宋庆龄在战前长期从事慈善救济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保盟的筹建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宋庆龄一直致力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早在孙中山进行北伐的时候,宋庆龄就积极组织相关的募捐和到前线的劳军工作,支援前方的将士进行革命斗争。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依然秉承孙中山的遗志,关注中国的革命和发展。她曾领导“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为上海的失业工人募款,维持他们基本的生活条件。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宋庆龄积极组织相关慰问活动,支援前线抗战。1937年上海失守后,宋庆龄辗转到香港,不久就组织了中国妇女慰劳分会,将捐款和药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抗日前线。在这些活动中,宋庆龄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得到充分显现,逐渐成为正义、和平力量的代表。
二是宋庆龄长期以来和国际友好人士建立的密切交往关系,成为保盟筹建了大力开展工作的社会基础。1925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到上海与宋庆龄会见,从此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1927年4月,路易·艾黎来到上海,先在上海虹口区救火会工作,后在租界工部局担任工厂督察。1928年,经上海女青年会的美国朋友莫德·拉塞尔(中文名陆慕德)介绍,结识了从苏联来到中国的美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并见到了宋庆龄。经过艾黎的介绍,耿丽淑(原名塔利塞·格拉克,美国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认识了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和德国政治经济学作家汉斯·希普等[1]。史沫特莱认识宋庆龄后,把自己周围的许多朋友先后都一一介绍给宋庆龄,她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2]。此后,陆续还有很多外国友人不断地被团结在宋庆龄周围。在宋庆龄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些同情中国革命的外国友人与中共地下组织也建立了联系,他们对于中共及其革命事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日后保盟援助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情感基础。
三是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国内形势,是保盟得以筹建的政治基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接着于1932年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随后日本侵占华北。面对日本的不断侵略,1936年12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直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鉴于宋庆龄的独特地位,国民政府对其是积极拉拢和利用的。而宋庆龄对于中共一直是支持和援助的,长期保持紧密联系。在此背景下,宋庆龄作为国共双方都认可和尊重的重要政治人物,具有筹建保盟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是国外友好人士和华侨成立反日援华团体,相继开展募捐支援活动,是保盟得以成立的经济基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尽管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日采取观望甚至是绥靖的态度,但是很多同情中国境遇的外国友人和华侨成立了许多反日援华团体。以英美两个国家为例,1937年9月,英国成立“全英援华运动总会”,决定了三项任务:一是从经济方面为中国提供医药和服装等生活用品;二是从政治方面,由总会通过一切国际团体组织各种会议,动员团结全国人民,抗议日本侵华,抵制日本贸易,督促各方采用一切手段援助中国;三是从宣传方面对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供给一切关于日本侵略问题之讲演者及文献”[3]。10月,英国组建了医疗组(后改为救济组),开展了广泛的募捐活动,向中国空运了药品、衣被、食品等物资。一批批捐款和物资寄到中国,有的寄给国民政府,有的寄给卫生部门,有的寄给汉口红十字会,有的寄给地方政府,也有的寄给八路军。由于中方没有接受捐赠的专门机构,自发的捐赠活动显得有些杂乱。
1941年7月,宋庆龄在香港“一碗饭运动”开幕式上讲话
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1937年12月30日,全美学生会在纽约召开会议,有600 多人出席,代表150 余所美国大学,商议援华反日和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代表们当场将自己身上的日产丝袜和丝巾解下来焚毁,以表示抵制日货的决心和对日军在华兽行的抗议[4]。1938年5月,暹罗校书服务社同仁与华侨抗日会共同捐款港币3963.43 元,化名“康联”汇款给廖承志,不知为何写成了“廖志承”,以致无法正常接收,经反复查询,历经一个多月才收到款项[5]。
以上情况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需要有一个正规的、值得信赖的机构来接受国外的援助和捐赠,而其领导人要具有国际声望,并能为国内外各方政治势力所接受。历史资料显示,宋庆龄此时已有巨大的影响。她有独特的政治地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有着巨大的爱国热情,又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使她成为争取世界人民、海外华侨支援中国抗战的理想人物。1933年12月29日,上海女声社发起选举中国现代女伟人民意测验,宋庆龄被推选为现代女伟人的第一名[6]。在此情况下,宋庆龄组建“保盟”就顺理成章、呼之欲出了。
1938年3月16日,宋庆龄与何香凝联名发表《致海外同胞书》,号召海外侨胞继续给予祖国抗战军队以“鼓励援助”[7]。在国际友人的帮助下,从4月初开始,即着手筹建保卫中国同盟。5月20日,保卫中国同盟与香港国防医药筹贩会在圣约翰大礼堂共同举办英、美、中三国书画艺术展览会。为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宋庆龄与廖梦醒及陈友仁之子陈依范专程拜访蔡元培,邀请其在开幕式上致词。蔡元培在展览会上号召大众“在全民抗战中担负起一份任务”[8],香港总督和夫人都光临了展览会。
宋庆龄所开展的抗日救国活动得到了港英当局的公开支持。6月14日,在香港宋庆龄住宅的客厅里,“保卫中国同盟”宣告正式成立[9]。宋庆龄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发,建议请宋子文担任这个机构的会长,宋庆龄自己担任主席。经宋庆龄邀请,国际友人、香港医务总监司徒永觉的夫人希尔达·塞尔温—克拉克女士任名誉书记,香港大学诺曼·法朗士教授担任名誉司库,英国人约翰·利宁负责宣传工作。主要成员有詹姆斯·贝特兰、廖承志、廖梦醒和邓文钊。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宋庆龄立即采取措施,疏散和隐蔽人员,销毁相关文件,转移到重庆。1942年8月,保盟中央委员会在重庆重新成立,宋庆龄仍为主席,继续领导保盟工作。
二、“保盟”的救援工作
宋庆龄是“保盟”的核心人物,她总是事必躬亲,使得“保盟”内部的工作氛围融洽和谐。这个集体“主要都是志愿人员,领薪的人极少,最多不过两三个人——他们没有其他收入,但也只领基本生活费”[10]。“保盟”的核心成员维持在10人左右,经常通过开会方式处理重大问题。
“保盟”成立后,致力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支持和援助中国的抗战。《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宣言》呼吁:“一切愿做‘保盟’盟员,以增加工作效果的机构,请与保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联系,……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保盟中央委员会为其它机构服务,不收任何费用”[11]。保盟两个的目标:“一、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二、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强此种努力所获得的效果。”因此,宋庆龄的主要任务是“成为需要者(中国人民)和资金、物资捐赠者(国外有关机构与保盟支部)之间的桥梁”。
宋庆龄几乎顾不上休息。她经常连续不断地会见和邀请各国朋友,委托他们将创办“保盟”的信息与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暴行带到各国去,以便取得各国人民的支持。她创办《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大力开展宣传。经过3年多的努力,保盟在香港的救济工作逐步扩大,与美、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援华团体和东南亚、南洋的华侨建立了稳定持久的联系,各类捐款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日前线。《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和其他出版物的影响不断扩大,发行量由最初的1000册上升到2500册[12]。
“保盟”面对抗日战争中的伤兵、难民、战灾儿童等弱势群体,主要从事“国际范围内筹募款项,进行医药工作、儿童保育工作与成立工业合作社等活动”[13]。分为以下主要的三方面:
一是对中共领导下的军民的经济和医药等物资方面的援助。这是保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国际上捐赠给保盟的款物,除少数由捐助者指定对象外,大部分由宋庆龄全权做主拨给最迫切需要捐助的抗日根据地[14],涉及的方面和具体内容很多,这里仅列举几方面的具体事例。1938年9月29日,宋庆龄召集广州各妇女团体,讨论为前方将士及后方难民征募寒衣的办法,她提出“一个广东妇女捐助一件寒衣”的建议,并带头向妇女团体抗敌协会捐款5000元,以制作棉衣军鞋及前方需要物品,慰劳将士。她的号召得到了广东各界妇女积极响应,短期内就完成捐制50 万件棉衣的任务[15]。1940年夏,保盟收到西北边区政府急电,要求对该区受到水灾、风灾和战争灾害的50多万难民进行紧急救济,保盟中央委员会立即决定开展筹集100万元基金的运动[16],以帮助该地区的难民进行生产自救。类似这样对中共领导的民众的物资援助很多。
在军队方面,从1937年底新四军军部成立,到1938年4月南方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保盟”让新四军各支队都配上了电台,军部和各支队机关也使用上电话[17],为新四军的通信克服了被动局面。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后担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作尧回忆说:“在日军侵占广州以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曾在九龙设立了一个联络点。当时在香港的宋庆龄同志主动派人找到了这个联络机构,询问我们有什么需要。不久,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就给我们送来了大批药品、胶鞋和其它军需物资,数量之多出乎我们的意料”[18]。保盟收到海外华侨捐献的款项,有很多是交给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西摩道21号的办公地点
在医疗方面,“保盟”为中国军民做的工作更多。1938年9月,英国援华委员会向保盟捐助2450 英镑,在陕甘宁边区筹建了国际和平医院。“保盟”向世界广泛宣传该院开展工作的情况,并积极开展支援活动,先后联系输送了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巴苏等很多外国医生到这所医院工作。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等先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8年秋,新四军代表、医务处长沈其震接受周恩来、陈毅的指示,拿着史沫特莱的介绍信到香港找到宋庆龄,为新四军带回大量急需医药物资[19]。年底,保盟上海分会刚成立,沈其震就找耿丽淑紧急求援,保盟分会在短时间内募得10多万元法币,为新四军购买了制作5 万套军装所需的布匹和一批药品,由上海各界民众慰劳团运送至新四军军部。1939年初,又得到手术器械、药品、被服、食品、文化用品等[20],特别是取得了名叫“白浪多息尔”的消炎药品,这是当时世界上刚生产出的新药。夏天,宋庆龄得知新四军驻地蚊子猖撅、疟疾流行的消息,就立即安排上海分会向新四军提供一批紧急援助,并以上海地方协会名义,派出第二批慰问团,携带所需紧急物资前往新四军驻地,其中有6000码蚊帐用料、20万片奎宁、400听炼乳、几万剂预防霍乱的疫苗、2000 个消毒包等[21]。慰问团中约有20多名青年留下来,参加了新四军。宋庆龄还特别关怀女战士的特殊困难和特殊需要,她曾特地捐赠了一批粉红色毯子,受怀孕女战士欢迎的是包在毯子里的生孩子用的接生包,包括有小孩穿的衣服。……更周到的是送来了大批奶粉,解决了产妇营养不良、母乳不足的大问题[22]。她十分关心妇幼在军中的生存状况,经常提供一些物资和特殊的关怀。
二是对战时受灾受难儿童的关爱和援助。1939年3月28日,宋庆龄出席香港战灾儿童服务运动开幕式,发表《救济战灾儿童》的演说,指出:中国有数以百万计“因战争变得无家可归和无所依靠的儿童”,我们绝不能使他们成为“迷失的一代”,呼吁国际人士“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请你们把对中国的同情心表现在帮助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的行动中,必须把他们从由于饥饿而濒于死亡和由于无人照管而使肉体和精神上遭受摧残的恶果中拯救出来”[23]。保盟在宋庆龄的直接领导下,经常对中国战灾儿童给予有力的救济和援助。仅1939年至1940年2月,就资助战灾儿童5789.47 元港币;1942年在重庆,资助儿童工作项目共55万多美元和4700多万元港币[24]。
三是宋庆龄有着博爱的情怀,她对国统区的难民和伤兵也十分关心。1939年2月,她以保卫中国同盟主席的身份与香港紧急难民救济会主席何明华共同发出呼吁信,呼吁社会各界捐赠款项和营养食品以及药品、医疗器械,救济广西、贵州等地的难民和伤兵。“桂南、贵阳等各地城市被炸,灾情惨重,同时更有伤兵约五十万,亟待救护。余等接前线来函请捐赠罐装炼乳,因伤者每因不获适当食粮而殒命。西北各区缺乏肉食、鸡蛋、鱼及蔬菜。故须捐赠富有维他命之食品,鱼肝油则为各灾区儿童及病者所需要。其他药品及仪器,皆所需要。敝会之运输队行将出发,相信本港中西热心人士,断不忍视其空车北上也。各界捐助金钱及物品与南宁、贵阳红十字会、西北布朗医院及五台山国际和平医院者,皆可代为输送。捐赠物品可交本港会督,或保卫中国大同盟。”[25]“保盟”通过开展“一碗饭”运动,慈善义演、义卖等活动筹集资金和物资,捐助各地受灾民众。
1943年5月,宋庆龄在“赈豫灾足球义赛”开幕式主席台上
三、“保盟”存在的历史意义
宋庆龄在抗战时期,“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最充分发挥各路人马的聪明才智,”她是“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心里的一面旗帜”[26]。以宋庆龄为核心的“保盟”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受政府的权力控制,是具备国际活动能力的重要社会团体,从独特的角度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保盟”是在国共合作基础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产物,是国际友人、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的重要纽带。“保盟”专门出版《保卫中国同盟通讯》等专刊,向国外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对于争取国际上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争取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对于增强中国的抗战力量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保盟”所开展的工作,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具有超越政治对立的可能性。它立足于中国抗战的现实国情,呼吁外援,请求各国友好人士和广大华侨积极援助,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战。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角度来看,它没有通过官方的途径或者通过国家政权来开展外事活动,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关注抗战中的中国贫困团体,力所能及地进行援助。这些活动对于增强中国抗战自信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第三,“保盟”所开展的系列活动,是中国在危难之际民权民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战争造成了千百万的难民,他们流离失所,生活困难,面临着基本的生存难题。而处在内忧外患的国家政权和各级政府忙于国家的生存和战争。宋庆龄所领导的“保盟”则关注中国的这部分困难民众,想方设法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是战时中国民权民生思想的宝贵实践,对于解除今天中国的贫困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1]肖岗:《耿丽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3页。
[2]陈维博、吴让能:《史沫特莱和宋庆龄》,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4 期,1992年12月20日,第15页。
[3]顾一群:《王礼锡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4]《援华运动弥漫全世界》,《救国时报》1938年1月5日。
[5]徐锋华:《身份、组织与政治:宋庆龄和保盟·中福会研究(1938—1958)》,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
[6]《申报》,1934年3月27日。
[7]蒋洪斌:《宋庆龄》,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8]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0—441页。
[9]廖承志:《保卫中国同盟的初创时期》,《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4版。
[10]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译:《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8页。
[11]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12]杜淑贞:《香港与中国福利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3期,第10页。
[13]《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宣言》,《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233页。
[14]许乃波:《在香港参加“保盟”工作琐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香港一脉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15]《新华日报》,1938年10月11日。
[16]《中国北方的水灾难民》,《保卫中国同盟通讯》第21 期,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吴景平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204页。
[17]胡立教:《宋庆龄为新四军购买武器、药品和通讯器材》,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 期,1990年7月14日,第21页。
[18]《广东省许多单位举行座谈会和集会颂扬宋庆龄名誉主席的革命功绩》,《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4版。
[19]沈其震教授纪念文集编委会编:《沈其震教授纪念文集》,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20]肖岗:《耿丽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0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专辑《抗日风云录》(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22]童树民:《孙夫人关怀新四军女战士》,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3年第2 期,第19页。
[23]《宋庆龄致国际友人》,《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272页。
[24]张钰、冯秉序、戴辉:《宋庆龄与救援战灾儿童运动》,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4期,第10页。
[25]《大公报》,1939年2月25日。
[26]铁竹伟:《廖承志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