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巨亏的背后
2015-06-10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101149)
2011年中国远洋实现营业收入6 890 817.89万元 (人民币,下同),较之2010年同期下降14.5%。营业成本支出71 888 81.31万元,较2010年上升8.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1 044 885.62万元,较2010年下降168.7%。这是中国远洋首次出现巨亏。2012年,集团尽力提高营业收入,使营业收入较去年增长4.6%;控制营业成本,使之较去年仅上升0.77%。但2012年中国远洋依旧没有摆脱巨亏的命运,全年业绩亏损额高达955 916.40万元。中国远洋位居上市公司巨额亏损名单榜首。中国远洋作为中国航运业龙头企业,连续两年亏损超过200亿元,其中原因值得探究。
一、客观因素
(一)航运市场供需失衡严重导致运价大幅下降。金融危机过后,国际经济状况不良复苏缓慢,导致国际贸易量大幅下降,海运市场需求锐减。金融危机前海运市场异常火爆,很多航运企业订购大批新船,船只建造合同周期较长,最短也要几年,金融危机后正是大批量新船交付的时期,这直接导致世界海运的运载力大幅上升,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
1.中国远洋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波罗的海干散货价格指数(BDI)是目前世界上衡量国际海运情况的权威指数,本文参考该指数评价国际海运情况。2011-2013年,波罗的海干散货价格指数小幅波动,总体状态持续走低。尽管2013年末有所回升,但也只有2 277点,大概为当年峰值的一半,低于干散货航运业务盈亏平衡点2 500点。2011年后,基本维持在1 000点左右,不到2 500点的一半。
BDI低位状态折射出国际贸易的低迷状态,运力供需严重失衡正是罪魁祸首。不仅受海运大环境的影响,干散货航运原有的一些货主如国外大型矿山、贸易商以及大型能源企业等,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渐控制部分运力,更有甚者自己出资打造船队,更加重了国际干散货海运需求增速的放缓。面对低迷的海运市场,新船交付量的增长速度却远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2012年全球干散货船运量达到6.9亿载重吨,增长幅度为12%,然而2012年全球干散货运输量同比仅增长5%,运力的增长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一倍以上。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导致干散货运价始终低迷。
运价大幅下跌加之需求量下降,中国远洋的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情况十分糟糕。2010-2013年,连续四年间,中国远洋的干散货航运及相关营业收入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 279 210.27万元一路下降到2013年的1 407 170.72万元,下降幅度达到57.1%,年下降幅度约为20%。
2.中国远洋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2011年中国远洋首次出现巨亏。2011年中国远洋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为3 646 138.59万元,较2010年减少489 357.98万元,降幅为11.8%。2012年和2013年该项营业收入分别为4 316 852.33万元和4 253 524.16万元。2012年较前一年营业收入上升了670 713.74万元,上升幅度为18.4%,2013年与2012年相比,营业收入基本持平。从营业收入来看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但反观四年的集装箱运载量就可以感受到运价低迷。2010-2013年,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载量不断攀升,从2010年的6 215 371标准箱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8 701 579标准箱,上升2 486 208标准箱,年上升幅度在10%左右。中国远洋运载集装箱单位价格持续下降。
(二)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导致营运成本不断上升。因地区局势动荡,国际经济走势不明朗,国际油价呈现震荡回升态势,平均油价大幅提高。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当年WTI、布伦特与米纳斯三种主要原油现货平均价为107.02美元/桶,价格上涨26.67美元/桶。2012年油价有所回落,但较之2010年的80.35美元/桶还是高出一块。油价的上升使中国远洋的营业成本并没有同比与营业收入下降。
1.中国远洋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伴随着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营业收入的大幅下降,该项业务营业成本也在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及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2010-2013年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营业成本仅下降666 749.53万元,下降幅度只有24.4%。而同期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是成本下降幅度的二倍还多。从绝对值来看,营业成本是下降的,但从相对值来看营业成本却是上升的,导致2011-2013年中国远洋干散货业务的营业利润率始终为负。三年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1.7%、-27.9%、-11.6%。
2.中国远洋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营业收入近年来变化不大,但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营业成本连年上升。运载量的上升自然导致营业成本的上升,然而因运输单价连续大幅下降,营业收入没有同比与营业成本上升。故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的营业利润率下降。
客观因素方面,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导致运价持续走低,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运营成本走高,中国远洋两项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1-2013年,中国远洋集装箱航运和干散货航运的营业利润率均为负值,中国远洋一直处于亏本经营。
二、主观因素
时任“船长”魏家福将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完全归咎于 “国际环境”,恐怕难以服众。2012年,韩进海运亏损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5亿元,中海集团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人民币5.2亿元,航运巨头马士基航运业务2011年税后亏损5.53亿美元,2012年实现税后利润4.6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7.9亿元。韩进海运虽然亏损,但34.5亿元的亏损额远低于中国远洋的90亿元,而中海集团和航运巨头马士基更是扭亏为盈。中国远洋的巨亏必然有其自身原因。
(一)不合时宜的资本扩张。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扩张是资本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中国远洋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适当规模的资本扩张,进而获得更高的盈利能力无可厚非,然而中国远洋的资本扩张时机非常不合时宜。2011、2012年中国远洋提升了运载能力。2011年集团全年新交付使用的集装箱船舶6艘,合计69 458标准箱。集团经营船队包括157艘集装箱船舶,运力达667 970标准箱,较2010年底增加8.8%。持有32艘集装箱船舶订单,运力合计224 168标准箱。集团拥有干散货船舶233艘,19 154 912载重吨,较之2010年上涨幅度不大,但中国远洋依旧手握干散货新船订单20艘,1 904 000载重吨。随着新船订单逐渐完成,2012年中国远洋船队继续壮大。当年新交付使用集装箱船舶14艘,自营运力规模增长13.3%。新交付使用干散货船舶4艘,干散货船舶订单16艘,151万载重吨。市场分析认为,在船运市场崩溃的当口我国造船能力却大幅提升,导致运力过剩。这预示着中国远洋大举押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将以失败收场。
(二)失败的套期保值。中国远洋集团运营的干散货船舶中,除自有船舶,大部分是其他国家的租赁船舶,使中国远洋容易受到即期运费市场波动的影响。2008年,BDI指数创下11 793点的峰值,航运市场的繁荣景象给了中国远洋大举扩张的勇气。为防止租船费用进一步升高,中国远洋高价租入大量船舶。但市场情况突然逆转,到2011年,BDI指数全年均值只有1 549点,2012年进一步下挫到920点。同期中国远洋干散货租入船舶高达141艘,运力达14 642 067载重吨。随着市场情况下滑,日租金下降到一天1.8万美元。但按照协议,中国远洋还是要按8万美元每天的价格付账。失败的套期保值使中国远洋不得不为过剩运力买单。
(三)管理层决策失误。因航运业具有明显周期性,市场波动很大。航运公司为规避市场风险,稳健做法是在租船同时,反向在期货市场外放一条船。无论市场价格上升或是下降,租船市场和期货市场会起到对冲作用。这种操作的目的是控制风险并非盈利,这种操作对于企业来讲安全性高。同向操作则为投机行为,如果押对市场的走向,短期即可获得巨额利润,但市场预估错误将带来巨额亏损,甚至一败涂地。中国远洋便是后者。对市场走向预期错误,同向“套期保值”,结果市场反向发展,导致集团连续巨亏,充分暴露了中国远洋在经营思路和策略上的不成熟,没有在租船合同里做好对冲风险的设计。
三、结论与启示
国际市场大环境的确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远洋巨亏,但不能否认中国远洋自身的错误在巨亏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远洋激进的经营策略,对于市场风险不予理会,对市场预计盲目自信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些错误使中国远洋在面对持续走低的市场时无法及时刹车,只能任由亏损继续发生。中国远洋财务报告显示,其政府补助来源于地方财政补贴收入和税收返还,地方财政补贴收入几年来一直增加,2011年达到35 812.85万元,比2010年增长241.64%。即使在这样的关爱下,中国远洋依然严重亏损。
政府不应该为任何一个企业的错误决策负责,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有效地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和管理,不能从容地适应市场,它就应该被市场也必然被市场淘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自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