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2015-06-09程介明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5年1期
关键词:改革学校教育

程介明

编者按2014年12月14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上来自国内外教育官员、行业专家、院校教育工作负责人共同梳理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审视和谋划“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共同为凝聚社会共识、推进中国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努力。本刊特选编部分与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对话以飨读者。

现在全球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几乎没有国家不说教育改革,但是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不同的地区、国家,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正如奈斯比特先生说的,教育改革是改革,不是改进。改进就是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做得好一点,多一点。改革是要把教育完全地用另外一种方法去看,另外的方式去办。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分析。

现在在全世界来说,因为2009年PISA(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之后,全世界有一个互相学习基础教育的动向,因为国内不叫运动,但是这个动向影响很大,所有的国家都在看,但是其中在PISA领头的中国上海、香港和新加坡在各方面引起了很多的注意。

我认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两个凶素,第一个凶素是社会变了,到底变成什么?第二是微观地回到中国的学习,中国的学习两个字是非常有意义的,凶为最近10年.15年里面,学习科学发展得很快,有脑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还有各方面的,加上评估、技术等。这些研究的结果怎么样能够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很重要的。

全世界对教育的发展,20世纪60到70年代,那个时候主要是教育规划,是系统规划,如入学率、结构、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等,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教育规划;80年代又整整的10年,重心降下来了,很多人觉得学生入学了,但是在学校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了,有一段时间叫作学校的研究很快变成了学校管理的研究,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完全是一回事。一直到最近这30年左右,重心又降下来了,降到了学生学习。但是有一些国家降不下来,有一些还停留在系统规划,有一些还停留在学校,但是主要的是英国和美国,就停留在教师,以为管好教师学生就学得好,有一种生产模式,好像是生产程序,学校好像是工厂,教师是生产者,生产者好了产品一定好,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和中国的想法很不一样。

我们现在的学校不是有史以来就有的,在西方来说,现代的学校系统,是在19世纪中期,有人说1870年英国第一个教育法才开始的。

在美国麻省一个村子,那里的人过着1836年的生活,我扮演学生到那里的学校听课,我问他们为什么到这里学习,老师说他们要到波士顿打工,要到这里学读写算。这就是西方传导全世界基本的模型、范式,知识与技能,这个作为教育的全部。最近我参加了很多次,凶为PISA之后的四年里面我参加了很多次美国的一些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他们觉得你们的教育很丰富,有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搞好,基本就是读写科学、数学,我们这个还没有搞好,所以谈不上其他的。

21世纪说技能,美国政府给了很多钱制造伙伴关系,以前美国的学校2点半就放学了,现在还有很多的课后活动,老师不能教,因为工会不允许他们教,有很多的活动,最近这几年又演变了、异化了,课后的活动很大部分变成了补习,有点走中国的路了。凶为学校很紧张,州政府要抓学生的成绩,要抓老师的业绩。

工业社会应该是经济话语,物体是制造能力资源,把人变成人类资源,中国人才两个字好像会宽一点,但是我认为人和人才还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就不讨论了。

从社会来说,是为了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个人来说就是为了就业,大概是这样的话语,这个话语在世界从政府来说很少有打破的,就是为什么发展教育,为了推动经济,我们的下一步就是经济发展。但是现在在很多的国家,特别是新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家,很明显地,经济发展是很必要的,经济发展之外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发展,这是西方的教育观念里面往往看不到的,凶为开始就不是这样,但是说原来的工业革命以前是怎样的呢,中国来说也不是没有教育,中国所谓的教育就是科举,科举是为了挑选官员,但是科举的特点虽然是精英,但特点是要完人,要全面发展的人。伊斯兰国家所有的清真寺旁边一定有一所宗教学校,以前是教《古兰经》,现在也教数学。以前的印度,现在缅甸、泰国有很多宗教学校,家里没有钱的小孩子就进入这样的学校,也是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也开始教数学、科学、英文。

但是,全面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现代教育发展比较快的是英国,英国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学校,是工学,凶为当时英国是大帝国,官员到全世界各地,下一代就好像是大家想办法,集中力量起来把这些新一代的也变成新的精英,就叫工学。现在英国的技术学校、独立学校都是这样的模式。美国、澳大利亚的所谓私立学校大概也是这样的,上午上学,下午是课外活动、社会服务,都是从培养人的角度。

经济话语现在遇到挑战了,这是我主要的一个信息,社会变了,生产模式变了,现在是产量少、品种多,跟奈斯比特说的对口服务,量身定做一样的。工作单位是一站式的,以前是金字塔,分工合作,每个人做一小部分,合起来是复杂的产品,然后大规模地生产。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了,凶为是对口的,是小产量的,都是要品种很多的,所以变成了一站式的。工作形态比较重成果,轻步骤,重人性,轻规章。个人的前途也不一样了,对口就业嘛,我不知道内地,比如北京怎样,在我调查过的很多大城市学用错配是主流,就是学的和干的不一样,转工转行是常态,英国在2006年有一个匡算,一个15岁以上的英国公民,一生大概要经历13份工。当时我不相信,美国同一年的推算,是人的一生要经过10.5份工。2002年还有另外一个匡算,每个公民一生要经历4.2种行业。终生受用吗?一个学历的价值很快就贬值,一劳永逸吗?要新。尽忠职守,就是单位里面,现在很多大学生最好的不是就业,而是创业。现在单位也比较不稳定了,会被别人吞并,会消亡。一技傍身有用吗,小时候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有道德操守的观念。

人的生活就是经济生活吗?还有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菱形生活、余暇生活、晚年生活。最近一期地理杂志封面是小婴孩,写的这个孩子会活120岁,我很吃惊,如果60岁退休了后面还有60年,怎么过?

最近我自己总结出来,社会不冉安宁,连绵的天灾,不断的人为以外,新旧的传染病,难测的经济危机,潜在的战争威胁,突发的社会动乱,任性的政党纷争,残忍的恐怖行为,弥漫的贪污腐败。我们要怎么办,我认为要转为学习话语,国家兴亡,在于全民素质优质教育,社会建设在于社会流动、普及教育,个人的前途在于拥抱变更、不断学习。

教育改革在于返璞归真以学习为主,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是以学历为主,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什么叫学习,现在学习科学,最近有一两次小型的高峰,研究学习科学的集中起来,是给周围的事务赋予意义。学习是个人主动地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学习是凶人而异的,学习是凶为使用而产生的,用中学。学习是在群体中最有效,这些基本的原理假如能够科学地发现,移植到学校里面发生的,也许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工业社会是把人塑造成某个行业的从业员,后工业社会是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是相反地,工业社会是把人变成某个行业里面的某个职位,后工业是把人释放出来,不然应付不了将来多变难测的未来。

最后我讲一讲,这些大家都会听到的,21世纪的能力,制造就业机会,首先管好教师,抓紧高危考试,只管课堂教学,独靠教育部门。

这些是教育改革的反面例子,不幸某一个大国就偏偏在这个方向里面兜圈,并不是下一代学生有更加强的能力应对未来。我没有时间了,在座各位自己思考吧。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中国方向概念是领先,大家认为美国的好,英国的好,其实我们的理念是很先进的,但是我们有很多的掣肘。

最近加拿大在说要释放学生,解放学生,我们现在叫改革,做的却刚好是相反的,要抓紧学生。我说现在就等于说一个动物园,在山林里面的动物园,动物都关在笼子里,忽然失火了,怎么办?是先教每个人出去摄食吗?应该是先把他们放出来,哪个国家的教育家把学生释放出来,将来这个国家在国际上就有地位。

(作者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香港大学原副校长)

猜你喜欢

改革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改革”就是涨价吗?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