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2015-06-09刘赣洪张希丽
刘赣洪 张希丽
摘 要 文章以主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以查阅到的文献60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招生、就业教育上,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的认可度、入学形式简单化和就业引导等方面;在教育教学模式上,主要体现在定位问题、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在培养质量上,主要有自我定位和质量的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在培养模式上,主要有双导师制、基地学校共建和职业认同制等方面;在学制结构上,已有研究对学制结构思考不足,有待理论模型创新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13
Content Analysis of Ou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Mode Research Literature
LIU Ganhong, ZHANG Xil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Taking the theme of "master degree training mode" Advanced Search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to access to documents 60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tent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On enrollment, employment education, existing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ocial acceptance,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other forms of simplification; the teaching mod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ositioning problem, curriculum, faculty and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he main self-positioning and quality of social acceptance, etc; in the training mode, there are double mentor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uild a base for school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system, has been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structure of thinking, to b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Key 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2009年3月11日, 《教育部关于做好 2009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5万名,①该《通知》的下发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序幕,使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学位硕士两种类型,自此我国开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5年过去了,国内学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等关注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已有的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本文以CNKI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期望对国内学者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笔者以主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共有文献62篇,剔除无关文献2篇,余60篇。本文以这6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
考察文献发现,学术界主要从招考就业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和学制结构等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在这60篇文章中,有14篇涉及了招生方式,占23%;有40篇涉及了教学模式,占67%;有30篇涉及了培养质量,占50%;有4篇涉及了学制结构,占6%;有50篇涉及了培养模式,占83%。
1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就业教育的思考
1.1 生源数量不足,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有待提高
从招生来源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没有得到应届生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招生情况均不理想,很多学校半数以上的生源是依靠调剂来完成的,②实践中具体操作是从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中,录取一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就是通常民众口语上的专业型分数低、更好考,先报学术型研究生,没有考上再调剂等。生源调剂的现实,隐含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尴尬:社会各界对专业学位有着较低的认可度。
1.2 招考形式简单模仿学术学位,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应用”特点
当前研究生入学招生考试,分为国家统考和学校自主命题两种形式。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能力依旧无法考量。现行命题方式在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考核方面占据优势,但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潜能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实难量化。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增加入学推荐表、考察大学入学成绩表等方式筛选,同时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以期相对准确地测试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
1.3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引导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引领
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教育教学机构、培养单位等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正在不断摸索与规范的过程中。相对于教学培养上的探索,尤显不足的是在就业引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滞后。大部分培养单位在入学时并未切实开设职业、行业介绍类的引导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及相应职业领域的认知程度。至于职业成长规划与个体专业发展规划等更是未列入议事日程。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更多认为,在报考条件方面,可考虑试行推荐制度;考试内容方面,应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全面考查;同时可以考虑扩大招生地域范围,试招收专业学位留学生;考试时间安排方面,增加灵活性,甚至可以尝试每年增加一次考试机会;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从而降低录取标准。大部分培养单位在入学时应切实开设职业、行业介绍类的引导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及相应职业领域的认知程度。
2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2.1 专业定位不明,教材匮乏
由于不少培养单位面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有研究发现专业型仅占硕士学位的10%,③从而在实践中考虑到规模效益、办学成本等现实困境,导致实际培养中的专业型学术化的现状,在一些评优评选等工作中,采用一刀切的标准进行评选,造成了实际上的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同一化。或者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制定虽然有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但实践中往往是把专业学位当作学术学位的补充。④另外,不少专业学位教学大纲目前还不清晰,实际操作性强的教材更是匮乏。有的办学单位甚至是学术型、专业型开设一样的课程,或者是课程题目不一样,教学内容几乎一致等。
2.2 课程设置未凸显应用型
教育部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师资现状、教学习惯等导致现实的课堂依旧是讲授、专题等方式,有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时间没有更新,课程的内容已经过时,且严重缺乏实践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未能有机结合以及教学案例陈旧,影响教学效果。有学者发现,由于缺乏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一些与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2.3 师资力量准备不足
高校教师多以从事基础科研为主,我国高校教师选拔时也更多看重其学历与科研成就,而不是职业经历,不少专业事实上是导师既带学术型研究生,又带专业型研究生,更有甚者部分导师可能跨多学科乃至跨一类学科带研究生,且带研究生数量较多,其日常教学、业务甚至是行政工作非常繁忙,应用指导的考核相对又比较有弹性,出现了应用能力教学落实难的现状;校外导师大多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可以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但是此类实践的重复性较高、技术类别相对可能单一,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践指导。更由于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在激励导师提供专业型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方面的导向不足。
2.4 实践环节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专业型研究生在培养计划中设立了一定的时间段为行业(专业)实践时间,事实上,研究生一般会将其作为提前就业的缓冲期。虽然培养单位与高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但流于程序化、表面化,且研究生从事的较多为事务性工作,全面的实践锻炼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专业技能操作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未能形成统一标准,因而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评定科学性有待提升。
2.5 评价方式学术化
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学分、实践时间达标,再通过论文答辩,一位专业型研究生即可获得学位证书,顺利毕业。当然专业型研究生其毕业论文形式可多样化,如调查分析报告、项目评价书、模型等,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是必备的毕业条件,但是论文怎样更多地体现应用实践能力?缺乏考量标准。
综上所述,课程设置方面既要重视理论性的学习和研究,也要强调应用特色。因此有必要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同时建议增加选修课的逻辑一贯性,设置课程模块群,在应用深度上与职业(行业)前景规划结合起来,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学方式宜灵活多样。毕业论文形式可多样化,部分专业可采取调查分析报告、图纸设计、创意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案例、项目管理、项目评价书、模型等形式替代以往学术性学位论文。
3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3.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定位偏低
人们对于专业学位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自己不清楚,同时社会对专业硕士的认可度不高。许多学生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的原因是因为入学门槛低。⑤甚至明确表示如果不是调剂,自己不会选择专业学位,就读过程中,研究生普遍看不起专业学位,甚至连培养单位也不太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3.2 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有待社会认可
一方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相当部分考生首选报考学术型硕士,未能录取方选择调剂到专业学位, 录取后也在相对长时间存在不甘心、对专业认可度不高等情况,导致专业型硕士适应期较长,心理落差较大,导致培养质量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和考生认为专业硕士入学门槛低,是无奈之选,甚至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型研究生含金量不高,招聘时甚至设置门槛,不愿意聘用专业型硕士等。研究生自身、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培训单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获得社会认可。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单位遴选优质师资、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案例教学等,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获得考生、家长、社会等的认可。
4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思考
4.1 双导师制
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学校具体操作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培养单位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安排校内和校外的两个导师,施行双向培养、共同指导,期望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实践的机会。有的培养单位则是定期派出校内导师到对口单位进行短期、中期锻炼,如挂职模式,期望通过提高导师的实践经验、实战经验,以实现提高培养质量等初衷。有的培养单位采用多学科交叉式指导,由3~5名导师组成导师组,实行研究生导师组制度。有的培养单位通过定期举办导师会、导师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导师来院交流、明确导师职责,交流研究生带教经验,落实双导师制。有的培养单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手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硕士论文的方式提高培养质量。
4.2 基地学校共建
目前较多的培养单位采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开发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等方式,通过教学实践基地将校内外专家、导师聚集起来,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促进交流。有的培养单位采用跨学科、跨单位、跨国度等方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生,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4.3 职业认同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最终培养的人才其实更多是为了职业而打造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帮助研究生在读期间,明确其专业属性、职业特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出合乎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直接指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有的培养单位基于职业认同,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确定培养方案,甚至直接由企业选定课程,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充分地适应某一领域的需求,更贴近企业的需要。
综上所述,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目前较多集中于 “双导师”、基地学校共建制,还有一些单位在职业定位与职业认同上开拓新的培养模式, 其共同之处都是注重实践过程,探索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多种类实践模式的有效应用,说明国内学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极为关注。
5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结构的探索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学分制。⑥实践中不同的学校对学制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微调。
一种类型是将学习时间按照学期进行拆解。如有的培养单位采取 “0.5+1+0.5”培养模式,⑦突出加强化了实践环节,要求研究生参与到实践单位具体的研究项目中,解决科研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培养单位采用“2x+y+xy”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学制为一般为2年,每学期系数为1,X代表在学校学习,Y代表在企业培养,XY代表校企联合培养),⑧优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期望工作实践、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能力等得到全面、充分的锻炼,从而达到保证培养质量的目标。
另一种是实行弹性学制。招生与学制方面,扩大招生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利,凸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学位培养的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学制结构的探索还是初步、小范围阶段,有待实践中继续积累经验。
6 结语
当前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已有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招生就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质量、培养模式、学制探索等方面,虽然学者们做出了相当多的贡献,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仍应不断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等课题,最终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 教育部.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DB/OL]. 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090303/t20090303_362148.shtml.2009-3-3/2015/2-1.
② 张杰,王滨松,梁洋,杨传平,张国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183-184.
③ 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④ 龚艳平,景玲,龚爱清,胡春燕.中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教育观察,2014.6:10-12.
⑤ 章晓莉,郁诗铭.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55-59.
⑥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493/201002 /xxgk_82629.html2009-3-19/2015-2-1.
⑦ 张海军,王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3:76-78.
⑧ 余曼.基于校企联合的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