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的艺术鉴赏
2015-06-09王献锋
摘 要: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经典完美的传世之作,对于它的阐释和分析,从来都不乏妙作。本文从自己阅读后的感悟出发,试图在他人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探讨,以求展示更新、更有价值的认知视角。
关键词:苏轼 《前赤壁赋》 分析鉴赏
一、作品说明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的赋体游记《前赤壁赋》在他的文章写作中寓意独特,而且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一直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看重。然而它却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最为潦倒和困难的时期所创作的。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御使台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而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所以苏轼此时的作品难免含有一定的悲观情绪。关于赤壁,我国地名相同的很多,清代学者考证名曰“赤壁”之所有五处之多:武昌、汉阳、汉川、蒲圻、黄冈。苏轼所游之处不是湖北蒲圻县三国时孙曹交战的“赤壁”,而是黄州“赤鼻矶”。黄州赤壁,闻名遐迩,被人称为“湖北五赤壁之冠”,这主要是因为苏轼有名望的缘故。没有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没有他的两篇《赤壁赋》,黄州赤壁绝不会这样出名。清人汪煦有诗云:“不是当年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可见苏轼作品影响之大,所以历来人们把黄州赤壁也称作“东坡赤壁”。
二、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分析
苏轼的《前赤壁赋》虽属赋体游记,但其中通过苏子与客的主客对答的形式阐述了较深含义的哲学意念。恰恰正是这种哲学意念的阐发,使他的这篇游记意蕴深刻,回味绵长,至今被人们所传诵。那么,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是怎样阐释这种哲学理念的呢?
1.苏轼在文中采取了别具一格的主客对答的形式表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一,它首先通过客在游赤壁中的感怀,阐述了一种吊古伤今,慨叹人生之短促的虚无悲望的人生观:“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关于以上这段话,有人曾以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个批评是不足取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之句。既然说“人道是”,可见当时确有以黄冈赤壁为孙曹交兵的战场。唐代诗人杜牧曾任黄州刺史,他在《赤壁》诗中就曾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这篇在黄冈赤壁怀古抒情的诗作,说明了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的古戰场的说法并非始于苏轼。“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前,“苏子与客泛舟游”中所称道的赤壁在后,苏轼并没有疏忽,也不是以讹传讹,他无非是借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来写他的赋、抒发他的情怀罢了。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客游赤壁的伤怀,感受到其中所吐露出来的虚无和悲望。面对这样一种慨叹,苏轼又会作如何反应呢?
其二,苏子对此则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与永存中求得解脱,他能够不以个人的得失为怀,悲中有喜,随遇而安,寓人生以旷达乐观的积极意义:“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种能够超脱客观环境的豁达境界确实非同一般。而我们这篇游记中作者所持有的观念,就是为了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2.针对苏轼的人生观,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理念 从苏轼所阐发的人生观中,可以看到它本身所富有的两重性,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两种内涵:其一,是它的积极面,因为它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即所谓的身居逆境而又能够达观安贫,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悲这样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其二,是它的消极面,它同时也包含了宿命论的色彩:即所谓的超然物外,纵情山水,而又无所作为、得过且过的这样一种人生观,当然这是不可取的。
苏轼的理念中所表现出来的两重性,其实也反映出了作者自身思想的矛盾性。其中的积极性体现在:身陷逆境之中而又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对人生、对自我的旷达和超脱,它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之中寻求积极的力量,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但是苏轼的这种哲学理念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与世无争,遗世独立,对社会则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观,而缺乏像范仲淹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苏轼的这种哲学理念,缘自他的佛老观念。其实苏轼的思想基础,还是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的,只是处于不同的客观环境,为求自保,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而已。我们知道,三教的特点各有表现,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提倡所谓的仕途经济、政治抱负;而道家则倡导消极避世,所谓的超然物外,达观安贫,无为而治;佛家(释)则更为灰色地寻求来世,讲求自我修行、死生轮回、因果报应和精神超越。苏轼对于三家观念兼而有之,当他处在仕途之中,用以治国治世之道,选择了儒家的思想;当他处于逆境之时,用来治己,则选择佛老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的观念。
假如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苏轼的内心世界,客观地讲,《前赤壁赋》中苏轼之所以采取主客互答的形式
来阐发内心的矛盾,其实质就在于,《前赤壁赋》中主与客的意识都源自作者一身。苏轼无非是借助客人之口来抒发和排遣自己内心深处因遭冤狱和贬谪的悲苦而已,于无奈中求得内心的平衡和自我解脱。
尽管如此,全篇文章的主调仍然是积极的,因为作者敢于进行自我否定,能够从逆境中的困惑再到豁达;更因为作者敢于客观地剖析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并且推开一段距离,以苏子的口吻和玩赏的态度轻松地面对自己,而不是悲悲切切无以解脱。这也许就是苏子与客泛舟、而非我与客互答的妙趣所在。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前赤壁赋》中所阐述的观念尽管比较玄奥,但是其表现的方法却是形象议理,而且是寓理于景。这也是接下来我们将要欣赏和分析的。
三、作品的艺术鉴赏和分析
1.文体特点说明 从文体上来看,这是一篇赋体游记。作为赋体,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主客对答、铺陈排比、辞藻华丽、讲求押韵;而《前赤壁赋》全部都具备了。
2.层次结构划分 从文章整体的层次结构的表现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加以归纳,但是这三个部分的划分,要根据文章自身所表现的实际内容来概括。传统的文章分析中的层次划分是依据以人物心情的变化为主导,我对此持不同见解,因为这是一篇游记,所以我以为根据内容的表现来划分比较合理:(1)前两个自然段为第一个部分,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叙事、写景和抒情。我把它命名为——游赤壁;(2)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为第二个部分,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主客对答的议论部分,也是全篇文章的中心。我把它命名为——评赤壁;(3)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第三个部分,它用以收结全文,回照篇首。我把它命名为——尾音。
3.艺术表现特点分析 《前赤壁赋》的艺术表现,可以通过阅读全文加以更好的欣赏。我在这里所要展示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概括其主要表现特点并进行说明。
(1)本文在叙事上,情、景、理浑然一体。它用清风、明月、白露、江水、小舟、歌词、箫声等等,组成一幅美妙的赤壁夜游图,有语言美,又有形象美,读罢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除了诗情、画意以外,其中又不乏议论,富含哲理,而且贴近景物,贯彻历史,因景生情,借物寓理,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2)本文在艺术构思上,想象丰富,色彩浪漫。“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细细品读,如入仙境,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富含的浓郁虚幻而又空灵的美学意境。
(3)本文在整体的情绪转折上,行文流转,情态多变。由夜游赤壁、饮酒而歌的乐,转入箫声呜呜、如泣如诉的悲;再到主客互答、释遣悲望、客喜而笑,情绪由悲返喜。全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真可谓“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4.语言特色分析 苏轼的语言功力历来被世人所追慕,尤其是《前赤壁赋》,更为富有特色。概括起来,重点有如下表现。
(1)阴柔雅淡 我们常说苏轼的词作属豪放派,它常能以黄钟大吕式的巨响,冲击着往日词坛轻歌细语、莺燕呢喃的纤弱之风,释放出一种气象恢弘的阳刚情怀。其实也不尽然,苏轼偶尔也有阴柔雅淡的婉约之作。比如《江城子》中所寄托的对于自己亡妻的怀念之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说明苏轼词作风格的多样化。当然,苏轼的文章同样也具有在语言风格表现上的多样性。譬如我们现在分析的《前赤壁赋》,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背景情绪和内心矛盾是较为复杂的、沉重的,但是苏轼却能够以阴柔雅淡的笔触,比较轻松地抒写眼前的景致和思想情绪的变化,这就使文章在内容和形态表现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张力,而不是以沉痛的口吻诉说内心的悲苦,大痛大悲,让人透不过气来。这在美学上是颇具特色的,非常值得玩味和欣赏。
(2)优美抒情 苏轼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具有生动的画面感。文章通过对清风、明月、小舟的景致描写和洞箫、歌赋、饮酒的情绪表现,将一幅优美抒情的夜游赤壁的图卷,生动、立体、美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完美地展示了苏轼辞赋语言的形象之美。
(3)凝练纯净 遍览全章,苏轼的语言几近达到无一句多余,也无一字多余,纯净之极,实谓炉火纯青。
(4)韻律如诗 苏轼的语言还富有一种内在的节
奏和神韵之美,本文虽属辞赋,但又不拘泥,骈散相间,参差错落,读来韵律如歌。
尽管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实在是美不胜收,堪称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品鉴,静心感悟!
参考文献:
[1] 叶百丰.东坡《前赤壁赋》散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1).
作 者:王献锋,石家庄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告学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