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影经验的局限
——毛泽东发动《武训传》批判运动的个人内因分析

2015-06-09吴凑春朱凯南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武训运动

吴凑春,朱凯南

(1.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观影经验的局限
——毛泽东发动《武训传》批判运动的个人内因分析

吴凑春1,朱凯南2

(1.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毛泽东在1951年发动的《武训传》批判运动,不但否定了电影本身,也对历史上的武训其人进行了大批判。非常有趣的是,在三四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武训一直持赞颂态度,这常为后人所忽略。探讨这场批判运动的发生,如果不“为尊者讳”,我们就会发现,它主要是由毛泽东的“观影经验的局限”这一个人内因所致。反思这场批判运动,可以获得诸多深刻启示。

《武训传》; 批判; 毛泽东; 局限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此《武训传》批判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时至今日,包括电影史家、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研究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对毛泽东发动这场运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是,还没有人从其“观影经验的局限”这一个人内因入手进行探讨。本文尝试之,以供参考。

一、 武训与《武训传》

武训(1838-1896),山东人,《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回》有其传记。他出身贫穷,7岁成为孤儿,想读书,却因家贫上不了学,有时在私塾外听讲,还遭人欺负。后来给人做事,又因不识字被东家骗扣工钱。因此种种,他发誓积累资金办义学,让没有钱的穷孩子能读书识字。他积资的途径是乞讨、卖艺、打工等,有时采取自轻自贱的方式。经过不懈努力,武训一生办了三所义学,为人瞩目。清政府对其行为加以了表彰,为他树立了“乐善好施”的牌坊,赏他黄马褂。

自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武训的义举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尤其是众多文化人把武训作为人生楷模,努力弘扬武训精神,如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人。

在1944年夏季的一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一本《武训先生画传》赠送给孙瑜。阅读该著后,作为电影导演的孙瑜被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立志为其作传。他立刻着手写作电影剧本《武训传》,次年即完成“剧情梗概”,1947年开始了部分“分场剧情”,全部剧本在1948年1月底完成,由国民党政府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从该年7月开机,到11月“中国电影制片厂”陷入困境而暂停,孙瑜完成了原计划中的三分之一。1949年2月,孙瑜加入“昆仑营业公司”,后者此时从“中制”收购了《武训传》版权和已经拍摄好的胶片。在北平参加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期间,孙瑜专门向周恩来询问了对武训的看法。1949年底, “昆仑”没有合适的剧本投拍,就决

定继续拍摄《武训传》,至1950年底完成。影片首先由华东局领导饶漱石等审看,获得通过。受到鼓舞的孙瑜,带着新拷贝来到了北京,于影片公映之前的1951年2月21日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周恩来当天收到该信,晚上就和朱德等领导在中南海观看了《武训传》。现场放映效果很好,获得了不少掌声。在公映后的一段时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报纸和刊物发表了许多表扬文章。[1](P19-35)

由以上简单梳理可以得出几个结论:首先,从最初萌发创意到最终完成历时7年,孙瑜编剧并执导电影《武训传》,其内在推动力是源于对主人公的敬仰,从而努力去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行乞兴学的武训形象。其次,影片完成并能公映,是经过电影事业管理部门和部分党的高层领导审看过的,有其合法性。再次,武训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是历史上千万中国人中普通的一个,因为办了几所义学而被清政府表彰得以在历史上留名而已;由其故事改编的《武训传》,在当时也只是一部普通的影片,和其他一些影片一样获得了观众认可而已。最后,影片公映后,反响一致良好,并没有出现大的争论,传主武训是观众能够接受并被认为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艺术形象。总之,影片的创作还是相当成功的。

但是,缺席2月21日晚上观看活动的毛泽东在几天之后调看了《武训传》,认为要批判。3月24日周恩来召集文艺界领导人开会,其中重要一项议题就是布置批判《武训传》。第二天《进步日报》发表了《武训不是我们的好传统》一文,对武训和《武训传》进行正面批评。随后将近两个月,刊出了许多批评武训和影片的文章。但是,毛泽东认为那些批评力度还非常不够,于是在5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全国推动对武训和《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二、 毛泽东对武训的两种不同态度

1951年掀起的《武训传》批判运动,不但否定了电影本身,也对历史上的武训其人进行了大批判。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认为,“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武训是“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2]。后来,经过“武训历史调查团”的调查,武训被扣上了“大流氓、大债主、大地主”的帽子,成为一个历史上反动透顶的落后分子。

显然,毛泽东经由电影《武训传》而否定了武训其人。因为这场批判运动,毛泽东对武训的批判立场深入人心,以致人们以为他对武训的评价一向如此。其实不然,毛泽东对武训有前后两种鲜明对立的态度。先前毛泽东对武训是持赞颂态度的,这常为研究者所忽略。据后人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也曾在一些讲话中称赞过‘武训精神’,并把它作为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坚持革命到底的一面旗帜”[3](P258)。毛泽东对武训的这种赞扬态度,在当时并非孤例,应该说代表了大多数共产党人的立场。例如,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政府将武训的故乡堂邑县的一部分和冠县的几个区合并命名为武训县,以作纪念;武训老家柳林镇改名为武训镇;在柳林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师范和小学。[4]也就是说,在《武训传》进入毛泽东的视线之前,武训还是受到他肯定、赞颂的历史人物,只是因为电影《武训传》而改变了对其的评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是非常值得大家深思的。那么,毛泽东为何因为一部影片《武训传》,置以往对武训的态度于不顾,从而改变了对武训的评价呢?

三、毛泽东的“观影经验的局限”

毛泽东对一部电影发动大批判运动,也许有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显然是内因起了决定性作用。推动《武训传》批判运动,根源即毛泽东“观影经验的局限”这一个人内因所致。毛泽东“观影经验的局限”,内涵所指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观看电影的机会不多,观影体验比较有限;其次,偶然一次观看电影的经历,强化了他对传记电影的偏颇认识。如果传主不具有“革命”精神,不在“革命同志”之列,这样的传记片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期待,则认为需要加以批评甚至批判;最后,他的科学合理的电影审美观准备不足,将电影的故事完全视作历史真实,对影片不做艺术分析,只做是非判断。

电影进入中国,是在世界电影诞生十年之后的事情。也许因为是一种舶来品,在相当长时间内国人对电影的艺术规律及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还没有充分认识。虽然列宁的有关“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

虽然1951年之前的毛泽东观影经验有限,但是,其中有一次观影经历对其影响却又非常大,使他形成了对传记电影的偏颇认识。此事发生在他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在此期间,斯大林安排毛泽东一行观看了一些电影。这次观影,给毛泽东以极大震撼。其中有一部是苏联试验原子弹的纪录片。影片的巨大冲击力,让陪同的秘书叶子龙脱口而出:“原子弹威力真大,确实厉害。”毛泽东虽然当时没有言语,但是,“这部影片对他的刺激是很大的”[6](P55),回国后不久就与李四光等人说原子弹我们也可以搞一搞。可见,此次观影经历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对毛泽东刺激很大的观影目录中,还有多部俄国和欧洲历史人物传记片,如《彼得大帝》《拿破仑》《库图佐夫》《涅夫斯基》等。这些影片中的传主,都是经过极度艺术加工,被渲染成叱咤历史风云的英雄人物,都富有斗争激情,形象非常刚硬。如《彼得大帝》,讲述了传主为了本民族的强盛勇于推行多项改革的故事,展现了传主洒脱豪放的个性。总之,这些影片作为传记片类型,均塑造了正面的、阳刚的、充满奋争精神的传主形象,具有强烈的宣教色彩。因此,这次观影经历也刺激了毛泽东对传记电影的认识,更是强化了他对传记电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传主、如何塑造传主、塑造怎样的传主的重视。显然,在内心他希望中国的传记电影也应该如此创作,也应该塑造类似的本民族英雄。由此,毛泽东内心形成了对传记电影的一种偏颇认识。那么,类似《武训传》这样的传记电影,塑造以自轻自贱的方式办义学的武训,自然令毛泽东大为失望,甚至愤怒。

毛泽东不满意《武训传》并发动对其的批判运动,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科学合理的电影审美观的准备不足。

电影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艺术形象,是现实的反映,更是经过编导者的选择与取舍之后过滤加工的艺术产品,其显现的对象并不意味着现实本真面目即是如此,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观赏电影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入乎其中,感受电影,又要出乎其外,理智地进行艺术评价而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即要秉持一种科学合理的电影审美观。但是,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的准备是不足的。他没能区分电影《武训传》中的武训这一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武训其人之间的异同,也没有将电影中的武训看作一位艺术形象,进而对这部电影和其创作本身进行了简单的是非判断。事实上,前者并非就是后者的本真再现。

历史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电影审美观而引发不公平对待电影的例子并不少见。如,1897年在俄国的诺伏格罗德城,一位流动放映商菲里克斯·梅斯古希的放映棚被俄国农民烧了,因为,这些农民认为梅斯古希竟让沙皇出现在白色的银幕上,准是在施弄巫术和魔法。相似例子在中国也曾发生过,如有战士观看《白毛女》向银幕上的黄世仁开枪射击。诸如此类的事件中,观众们没有意识到电影是一门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它带给我们的银幕世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根据导演本人在感性和理性上的表现意图加工处理过的。在电影院,观众会随着影片的放映而紧张、感动、落泪、愤慨等,但片中的一切都是“白日梦”或是“梦”的变形。显然,推动对《武训传》的批判,是作为观众的毛泽东(和早期革命领导人一样),观影经验不足并对电影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从而对《武训传》作出了属不属于事实的批判,却没有做出是否有艺术价值的判断。很显然,这违背了电影审美原则,因为电影的画面“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某种别的东西了”[7](P79)。

以上三点共同作用于毛泽东内心,导致他对《武训传》极其不满,进而成为发动对武训和影片《武训传》的批判的重要内因。

四、 几点启示

虽然《武训传》批判运动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

影片也已经解禁了,但其影响深远,留下了许多深刻启示,值得今人反思。

首先,对这场批判运动的反思,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并非全知全能,也有个人的知识盲区。他尽管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革命理论素养,但在当时(1951年)对自己并不擅长的电影艺术领域所知有限。推动对《武训传》的批判,是作为电影观众的毛泽东“观影经验的局限”所致。很显然,这是违背了电影审美原则的。当然,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自身的这种局限性,无损他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领袖地位。

其次,批判运动彰显了当时最高领导人个体意志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个人崇拜之风开始抬头。《武训传》放映之初,包括周恩来、朱德在内的众多高层领导和文艺评论界对影片和主人公大都持肯定看法。但是,毛泽东在观看该片之后,做出了不同的表态,并随即左右了其他人。显然,这场批判运动,完全是由毛泽东个人主观意志推动,从而形成了全国性一边倒的批判运动。国人服从于长官意志,失去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可能,在《武训传》批判运动中比较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最后,新中国的电影、戏剧、文学创作,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创作,而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其创作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都是以政治宣传教育效果为依据,即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其次。如果能够起到正面宣教作用,其创作就会受到高度肯定,甚至可以不问其艺术成就的高低;如果脱离宣教主旨而稍微流露人文情怀,就有可能遭受机械的革命文艺理论家的批判。

总之,《武训传》批判运动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值得今人铭记与反思。探讨毛泽东发动《武训传》批判运动,如果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隐”,尝试从其“观影经验的局限”入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探索途径。

[1] 袁日希.《武训传》批判纪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2]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N].人民日报,1951-05-20(1).

[3] 何虎生.毛泽东初进中南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 李公天.顶着风浪为武训辩护的郝瑞琛[J].炎黄春秋,2001,(10):38-41.

[6] 赵海均.六十年中国大变革(1949-2009)(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7]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 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邱忠善]

Limitations of Watching Movies—an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internal cause in launching a critical movement againstTheLifeofWuHsun

WU Cou-chun1, ZHU Kai-nan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2.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In 1951 Mao Zedong launched a critical movement against The Life of Wu Hsun. It not only denied the film itself, but also strongly criticized WU Hxun. Surprisingly, however,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30s and 1940s, th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held a favorable attitude towards WU Hxun, which was often ignored by people who came after.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this critical movement, if not “to avoid mentioning those respected”, people will find the movement was mainly caused by MAO’s personal factor of “limitations of watching movies”. A reflection on this critical movement can bring to people a lot of profound revelations.

The Life of Wu Hsun; criticize; MAO Ze-dong; limitations

2015-06-09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3121)

吴凑春(1978-),男,江西余干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电影文化。E-mail:wzchun9999@126.com

J905

A

1004-2237(2015)05-0066-04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5.014

猜你喜欢

武训运动
“千古奇丐”: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载入正史的乞丐
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武训赶路
武训赶路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重新吃香为哪般?
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