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语段嚼出本真滋味
2015-06-08栾娟
栾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建立并恰当运用比较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对文本分析的准确度。将其推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便微观催生了比较式阅读。它要求将相似的文章、语段等进行对照阅读分析,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探视其中的相同或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纵横比较,在真正的体验、准确的归纳、深入的反思中,加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迁移、运用,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而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着眼于篇章之间的比较,却很少关注对一篇文章中某些局部段落的比读训练。其实,在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辨别和鉴赏能力,更能够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一、比较阅读小说的语段,能深刻地感知人物形象
很多老师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仅仅通过带领学生梳理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的几次“变色”,就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粗略的、线性的阅读法只能给学生留下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只会在宏观上硬性地为人物贴上“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标签,学生吃到的是一桌夹生饭。而通过感受事件的氛境、揣摩人物彼时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一人物不同于“他物”的异质形象。一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第8段奥楚蔑洛夫首次盛气凌人出场和第27段结尾夹着尾巴收场对比阅读,一个活脱脱的沙皇警犬形象立刻变得栩栩如生。
师:人物的心理常常会通过语言、神态呈现出来,我们从语言的角度一起来比较阅读第8小节和第27小节。
(学生仔细地比较朗读指定的两个语段)
生:听蒋同学朗读,我感受到奥楚蔑洛夫居高临下、故作严厉、特别想显示自己作为皇家警察的威风的心理;听宋同学朗读,我的眼前竟浮现出奥楚蔑洛夫弯下腰亲昵小狗的画面,这时候的奥楚蔑洛夫一心想讨好上司吧。语言、神态、动作前后对比,其间还有另外几次的煎熬,做一只警犬也不容易啊。
生:在不知道狗主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称狗为“野畜生”“疯狗”,而在确定是将军哥哥的狗后,他又赞扬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前面一直用第三人称“它”,仿佛“它”根本就不用正眼相看;后面则用第二人称“你”,让人感到奥楚蔑洛夫正蹲下来与小狗亲切地对话。所以,我觉得“它”和“你”这两个人称的变化也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读的时候要有不同的语气变化。
生: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这坏蛋生气了”,“坏蛋”指谁呀?
(很多学生也表示不解)
师:大家在“坏蛋”前面加个“小”字,试着轻声地读一读。
生:(恍然大悟)哦,明白了!这里是贬义褒用啊。原来表示一种亲昵呀!这个奥楚蔑洛夫恨不得要和小狗称兄道弟了。
生:我觉得奥楚蔑洛夫第一次发表处理意见时语言也特别流畅、斩钉截铁。比如“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马上去办,别拖!”以显示他的公正、严明与威风。而27段奥楚蔑洛夫在说话时断断续续,一会儿尽力搭关系,一会儿百般媚小狗,低声下气,非人非狗的样子,可谓丑态百出。
生:第8段有很多感叹号,第27段有很多省略号,鬼才知道他还想说什么!
师:置身场景、结合语境,猜猜看,他还会怎样想、怎样说?
生:……
这里,通过对文中两个段落的精细比读,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越来越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在反复比较朗读中透过语言中的细微之处,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
二、比较阅读说明文的语段,能深度地理解语言特点
对说明文的语用欣赏教学,很多老师都会把教学点局限在对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的理解上,侧重于词语的语用功能,一赏析就是那些固定、乏味的公式,比如“限制了……体现了……”,实在乏善可陈。其实,一篇说明文的语言也是丰富优美、充满情趣的,比如《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活板》《口技》等,其语言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和语言智慧。一位教师在教学《落日的幻觉》时,引领学生就文章第2段和第6段进行比较阅读:
师:(教师展示由第2段提取的三组语句)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和第6段相比,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1)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
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2)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
(3)迷人的紫光……美丽的紫光
生:第2段用了不少形容词来修饰,比如“静静地”“缓缓”“迷人的”“美丽的”,这些词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第6段只是在客观地解释原因,没有什么遐想的空间。
生:第2段的语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比如“那样深黄、殷红”中“那样”一词表达了作者的赞叹,“竟缩身变扁”中的“竟”字含有一种惊讶之情,一种发现的喜悦;第6段的语言表达则偏于理性,没有掺杂作者的情感色彩。
生:这里还用一种与读者对话的口吻,两次用“你会……”,好像建议读者也看一看这些美丽的景色。
师:细读看来,你会发现文章第2段侧重于描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蕴含了作者的情感;而第6段重在说明原因,语言更加平实客观,逻辑性较强。
……
案例中,教师没有囿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呈现、解读语言,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品析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快乐和兴奋,感受语言文字的别样的情趣,使枯燥、单调的说明语言立刻变得生动鲜活、充满灵趣。
三、比较阅读文言文的语段,能广泛地积累语文素养
文言文也是可以采用比较阅读语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的。如《岳阳楼记》的3、4两段,文字工整、感情充沛。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的:
师:文章3、4两段有很多四字短语,请先摘录下来,然后结合语段,说说它们的异同。
生:这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一致。但是第3段描写的是迷蒙凄凉的景色,抒发的是登楼者感极而悲之情;第4段描写的则是明媚活泼的景象,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喜气洋洋。
生:第3段多用冷色调词语,如“阴风”“浊浪”“薄暮”等,“虎啸猿啼”更从听觉上增加了几分悲伤;第4段词语的色彩就比较明快,广阔无边的碧绿湖水,照耀千里的皎洁月光,水面上闪着金色的波光,都给人一种沉静而柔和的美感,互相唱和的渔歌更让这美景多了几分雅趣、几分潇洒。
生:第3段写的是“物暗己悲”,第4段则是“景明而喜”,这两种情感都是登楼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是普通人、俗人的胸怀,不为作者所苟同。阅读第5段,我们就能了解,还有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没有3、4两段精彩的文字,就无法回答上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没有这两段生动的描绘,就无法引申下文的议论抒情。
……
这样的文段比读,走出了对文言文逐句串讲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在引导学生广泛地积累词语的同时,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逐步理解了文段的表达作用及文本的主题。学生反复吟咏、比较、推敲,细细体味文章意境,在获得审美享受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当然,适合比较阅读的文本、适合比较阅读的语段还有很多;比较阅读的“点”也很多,诸如标点、语气、情感、句式等都可以渗入比较阅读的过程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朱熹非常推重比较阅读,在他《朱子语类》卷十九有“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的记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因此,比较阅读是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作者的情感、文本的主题等原汁原味常常浸润在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和不被注意的语段中,本真滋味需要在比对阅读中仔细地咂摸,这样,文本的真义、内涵才能浮出“水面”,此之谓真正地读懂了文本。
[参 考 文 献]
[1]黄厚江.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