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几个有效办法
2015-06-08张立功程宝英
张立功 程宝英
[摘 要]
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文言翻译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现代文的书面表达能力。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吃透原文,宏观把握,又要学会仔细推敲,微观入手,同时做到直译和意译灵活运用。
[关键词]
文言语法;文言语感;文意贯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考试大纲》对于“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目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集中于:刻板教条,不会变通;断章取义,不合文意。究其原因,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知识点,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抛开语段,孤立理解词句,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弱。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提高学生准确翻译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充分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语法知识
充分利用成语中保留的文言结构,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高中应知应会的文言语法的有效途径之一。成语作为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语法现象,在讲解文言语法时先从成语入手,进而迁移到课文的语法学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比如学习宾语前置时,引入“夜以继日”“一以贯之”“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时不我待”“时不我与”等;学习状语后置时,引入“相濡以沫”“绳之以法”“求道于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若鸿沟”“轻如鸿毛”等;学习词类活用时,引入“狼奔豕突”“斗折蛇行”“狼吞虎咽”“鳞次栉比”“龙腾虎跃”“蚕食鲸吞”“星罗棋布”“面折庭争”“阳奉阴违”“风餐露宿”“如履薄冰”“礼贤下士”“尸位素餐”“幕天席地”“草菅人命”“师心自用”“激浊扬清”“居安思危”“怀敌附远”“拨乱济危”“洁身自好”“息事宁人”“安身立命”“光宗耀祖”“正本清源”等。既学习了成语释义,又学习了文言语法,巩固了文言实词,一举多得,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善于关注现代汉语。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中的语法现象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最佳办法。每篇课文中都有丰富的语法现象,如果让每个学生都总结归纳全部的知识是不现实的,要给学生分工,分别归纳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合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归纳整理之后相互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单元知识归纳总结,测验检查,从而实现文言语法知识的熟练掌握。
二、熟读成诵,形成较好的文言语感
学生在了解了文言语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声朗读,品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大声朗读对于学习文言文是大有益处的,要像朗读现代文一样带着情感、注意抑扬顿挫,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言文,言简意赅,文质兼美,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容易上口,读之有味。朗诵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文意,在此基础上读出情感、读懂意境、达到情感共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文言感知能力,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熟读成诵之后,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例句,很多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使学生形成较好的文章整体感知能力,见到一篇新文章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较为准确地全面理解和把握。
三、注意文章中的对偶、对比与对举,正确推断词义
对偶、对比、对举,是文言文中俯拾皆是的修辞现象,对于高中生大可不必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只要抓住它们的表意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推断词义能力会大有裨益。如这样一段文言文: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史记·萧相国世家》)
此段文言文中“诸君皆贺,召平独吊”一句“吊”字是个难解字,学生熟悉的义项是“悼念死者”和“安慰”,可是这两种解释都不符合文意,只有抓住语句对比的特点,方能较为准确地猜测出“吊”应为庆贺的反义,解释成“悲伤”“忧伤”才是正确的。
四、注意语句前后呼应,做到文意贯通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注意语段的完整性,不能孤立地看待需要翻译的那个句子,否则就会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比如上段的“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一句,翻译此句时“暴露”“外”“中”是关键词,只有联系上文的陈述,方能准确解释:与上句皇上“暴露”和“外”有关的词句是开始时讲述的皇帝带兵远离都城,亲征陈豨,与下句“中”相关联的词句有“淮阴侯谋反关中”和“淮阴侯新反于中”,“暴露于外”和“守于中”前后两句反义相对,应该理解为“皇上在外面(风餐露宿)领兵作战,而您(安安稳稳地)在关中或朝中守护”。再比如“疑君心矣”一句,此句关键词是“君”,如果不看上下文很容易把“君”看成是皇上,可是联系一下召平所说的这一段话四次提到“君”可知,“君”指的是萧何,是对萧何的敬称。
再如下面一个语段:
先公(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做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此段中“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诵”和“篇章”是关键字,如果简单地把它们翻译成“读”和“文章”则不准确。下文有“抄录未毕,已能成诵”,可知翻译成“背诵”更为确切;背诵的目的是让他学习作诗,前后两句连起来,则发现用背诵文章的办法学作诗是不妥的,应把“篇章”解释成“诗篇”才是合适的。
再如下面一个语段:
华歆从会稽还都,宾客义故赠遗累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临去,语众人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无以怀璧为罪,愿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三国志·华歆传》)
此段中最后一句“众乃各留所赠”中“留”的解释至关重要,若简单翻译成“留下”,貌似解释清楚了,实际上仔细一想作“留下”解是表义不清的,华歆并没有接受宾客们的礼物,前文提到华歆将礼物做上标记,目的是方便宾客们各自将礼物认领回去,华歆说的一番话是要拒绝宾客的馈赠,所以此处的“留”应该译为“取回”才好,这样才能做到文意贯通。
五、准确判断出句子中复杂的语法现象
文言文翻译是综合考察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最好办法。短短一个句子,可以全面考察学生文言语法掌握情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合词、实词解释等实词掌握情况;单音节虚词、兼词、复音虚词、虚词固定句式等虚词掌握情况;省略句式、倒装句式、被动句式等文言句式掌握情况。只有使文言语法烂熟于胸,学生在翻译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比如下面一段文言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卷九)
此段中“东家杀豚,何为”一句实词“东家”和虚词“为”是关键词,此“东家”与“东家之子”的“东家”同义,指东邻,“为”表疑问,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何辞为”中的“为”用法相同,表疑问,译为“呢”。“欲啖汝”中的“啖”是关键词,在此句中活用为“给……吃”。“胎教之也”一句要注意断句,不能将“胎教”看成一个词,而是要看成两个词,“胎”是名词做状语,译为“胎儿时”,“教”译为“教育、教导”。“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一句中,“今”“适”“有知”“而”“是”“信”是关键词。“今”做“现在”解不确切,应该与“今王鼓乐于此”的“今”相同,译为“如果”方恰当;“适”应翻译成“刚刚”才恰当;“有知”翻译成“懂事、懂道理”才准确,因为前一句谈孩子还是胎儿时(无知)母亲就要潜移默化影响他;“而”根据前后两句对举关系必须译为转折连词“却”;“是”不能简单翻译成判断词,而应该翻译为代词“这”;“信”翻译为“诚信”,因为后面一个句子提到了“明不欺”。
文言翻译并非易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随时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错误习惯。只有熟练掌握文言语法知识,既能整体认知全文,宏观把握,又能仔细推敲,微观入手,同时做到直译和意译灵活运用,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才会有实质性变化。(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