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题句反复”的方法抒情
2015-06-08余映潮
余映潮
穿插于茅盾的《白杨礼赞》之中的,是这样一组句子: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它们在文章中间隔着出现,用它们的身影清晰地显现着文章的层次;它们之间彼此照应与呼应,既严密着文章的结构,又抒发着热烈的情感。
穿插于茹志鹃的《樟树赞》之中的,是这样一组句子: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特大,不招虫的樟树。
它们同样起着清晰地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作用,在间隔着的相互呼应之中用句子内容的变化表现着文章层次的递进;它们在文中散发出穿插手法的美感、文章节奏的美感、情感抒发的美感。
像这样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反复出现形态相近句子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主题句反复”。
运用“主题句反复”的构思技巧,不仅能够明晰地显现出文章的层次,而且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由赞叹到称颂到热烈讴歌的情感发展,形成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可谓一唱三叹,激情澎湃。
“主题句反复”的运用技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随着文章层次的出现而适时穿插,一个方面是随着文章层次的递进而适当变化。
作家郭风写有《钟楼读书》一文,其“主题句反复”的表达就很高妙。
这篇文章的起始部分是:
我念书的学校,叫凤山小学,是在一座古寺的旧址上建起来的。现在这里还有一座古老的木塔和一座钟楼。
这座钟楼,现在是我们的阅览室,四面都是玻璃窗。楼上有很多书架和书。
在接着往下抒写故事和的过程中,进行了四次穿插: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它原是一座钟楼。
——真的,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它以前是一座钟楼,现在楼上放着好多书架和书。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在很久以前,它是一座钟楼,有一口铜钟。
然后用“首尾呼应”的方法收束全文:
我念书的学校,有一座钟楼,现在是我们的阅览室……
读起来,让人感觉到韵味无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