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二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2015-06-08程翠林赵海田
王 路,程翠林,赵海田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01)
中国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二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王路,程翠林,赵海田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01)
摘要:从通识教育课程理念认识的必要性、通识教育课程概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外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经验及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新对策五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认识、比较、发现问题及提出对策的过程与手段,以期为高校本科学生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本科;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校
一、通识教育课程理念认识的必要性
国内诸多知名高校已经开始借鉴欧美经验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引入高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并作为提高人才创新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首先应该对承担与参与通识教育课程[1]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师团队及从事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社会背景及通识教育新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消除模糊认识,考察和学习国外高校经典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经验,发现与正视目前我国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二十年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索切合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新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提供科学借鉴。
二、通识教育课程概述
通识教育是以自然科学原理为基础的一个全面广博的自由、博雅教育训练,它可提供多学科的宽广视野,为培养学生重要的认知能力和公民素养提供多方面的基础背景,是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核心组成之一,同时通识课程也是通识教育实践的最基本形式。
寻求如何为本科在校学生提供带有自由教育内容组成的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开创的出发点,因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最终有效地参与到“人类文化的共同体”之中,在任何领域的实践工作中游刃有余,实现职业成功。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高校要为本科学生提供更为宽泛和高效的文化训练。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历史传统选择开设金融、自然科学史、政治经济与贸易、建筑学基础、绘画及雕刻原理、人文教育、社会科学与西方文化、现代美术评论、营养与健康、逻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来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同时不断规范与提高以上课程的教学及管理质量,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彼此融合,科学与人文气息并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的本科学生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对象不仅掌握数理及其技术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最终实现本科学生正确价值观确立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伦理与道德责任。
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国内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历史相对较短,目前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会自然地存在诸多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因此,它还只是“试验田”。目标有待明确,作为指导原则的通识教育理念尚缺少先进性是通识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识教育课程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盲目模仿痕迹和诸多曲解甚至误解,如将通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又与专业教育相对立;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主要是停留在教务处汇总、分类各学院提供的选修课程,缺乏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系统规划,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对授课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教育不足引起的通识课程备受歧视;通识课程教育教学环境中的管理政策及管理制度保障不健全;通识教育课程尚存在概念不清,将导论课,概论课、技术课和方法课混淆为通识课程,通识课沦落为专业课的附庸,或将通识教育课程等同于全校自由公选课的现象;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太过专业,部分课程又太过浅显,不够深刻,教材选择和课程质量不理想;学生选修原则非从人文、社会发展基础出发,而只考虑专业互补为主,人文精神与与社会科学荡然无存;通识教育占全课程比例的合理性缺乏深入的探讨,其他必修课程比重大,并且考试及种种社会等级考试压力大,学生无精力重视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而无法客观地对学生对象学习成果进行批判性思维及相应能力的培养;考评办法简单,等同于专业课程考试办法,不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各种资源及经费难以保障。
尽管通识教育课程二十年实践中的问题种种,但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通识教育传统相对还比较薄弱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嵌入通识教育理念,必定要有一段艰难的道路需要跋涉。
四、国外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经验
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课程是舶来品,其改革要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师。国外通识教育课程各具特色,但都具有教育哲学理念明确且深刻、课程体系规划全面且细致、课程内容丰富且富有深度和互动交流式的通识教育课程授课技巧。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3]在其全部本科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芝加哥大学(Chicago)约占50%, 哈佛(Harvard)、斯坦福(Stanford)约占30%~40%,通常最少至20%。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具体选修课程包括美学与诠释、文化与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全球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名著阅读等,这些课程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3]。哈佛大学为了推动核心课程对保障通识教育的落实,还设置了核心课程委员会。以理工科为主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突破性地提出了“整体性”通识教育理念,其主张知识—活动、课内—课外结合。必修课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核心形式,包括自然科学的前沿、文学人文、体育课程等共十门课程。该核心课程的小班规模教学方式特别强调每个学生对理智思维训练的参与,同时强调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及思维习惯的形成[4],强调教学双方间的密切沟通和对科研问题的协作探究。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等美国大学都具有带有鲜明的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传统。
尽管学习英美是备受推崇的通识教育途径,但与中国同在亚洲的世界著名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各具特色[5]。为增强学生的国家与环境自觉性及全球意识,日本东京大学重点建设的两门通识教育课程是环境与能源科学和东亚中的日本与全球社会。韩国首尔大学以培养具有创新头脑及文化能力的知识分子及务实智慧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物为目标开设了社会与思想、文学与艺术、历史与哲学及理解自然等若干跨学科核心通识课程。
中国大陆学者主要吸取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经验并本土化。学习国外此类课程的设置模式,准确分析与把握目前国内通识教育发展变化的合理走向及可能的实践路径,但国外通识课程设置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尤为重要。
五、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新对策
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较早开展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尝试[3],但相比于国外通识教育的现状,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设置大都采取“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模式,在学习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经验的基础上究竟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适合国情、校情的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呢?如何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大学学术特色和教育教学水平象征的品牌学院呢?在通识教育的本土探索中既要强调与国外高校现行体制接轨,又要倡导注意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实现对传统的超越。本文提供以下基本原则可供参考:
(1)通识教育框架和结构[6]及具体课程设置应该本着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最终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根据此出发点,建立跨学科的思维教育教学理念;(2)对重要科学概念宽泛理解和基本概念的娴熟应用与对人类社会文化[7]充分了解的结合,构成未来高等教育体系核心,弥补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断裂;(3)重视本科学生合作研究与设计;(4)通识教育课程体系[8]为培养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对现代社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5)保障通识课程教育的经典性与前沿性;(6)涉猎不同学科、打破学科壁垒;(6) 课程设置力求务实,为本科学生未来职业与生活做充分准备;(7)通识教育课程在保证课程质量、严肃性与严格性的前提下,具体教学方法可灵活运用,如课堂教学法、项目学习法、网络自主学习法等,考核方法也可以课堂讨论互动或撰写论文,包括教师规定题目和学生感兴趣的自选题目,内容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已有研究综述以及学生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等;(8)设计多个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包,适合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生选择,尽可能地增加通识课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钱文杉,黄启兵.我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仁[J].教育探索,2005,(6):46—47.
[2]马晓春,郭崇林,朱佳颖.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对比研究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1):62—64.
[3]张海云.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黄俊杰.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与人文素养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9—25.
[5]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4):21—27.
[6]曲铭峰.关于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若干思考——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成功经验之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5,(7):21—22.
[7]崔军,汪霞.从历史走向未来 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理念探析[J].大学:学术版,2012,(6):71—77.
[8]于忠海.大学通识课程“不通”问题反思及其改进理念[J].教育与现代化,2010,(6):16—20.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48-02
作者简介:王路(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生物化工及营养学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4-09-0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