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善培的朋友财

2015-06-08余世存

英才 2015年4期
关键词:卢作孚中华民国梁启超

余世存

今人对周善培多语焉不详,这个人太复杂了。用革命年代习惯的黑白思维来评判他,难以给他盖棺定论。

清末以来的历史人物很多,今天的作家、学者们基本上挖掘殆尽,但仍有一些漏网之鱼。这少数漏网者并非不重要,而是今人认识他们有困难。这其中,周善培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定义的人。

虽然维基百科称他是“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清朝知名的官员是“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始作俑者之一。

只要稍知一个人既是清朝官员,又经民国,再参赞“新中国”的人,我们就可猜测这个人既有学问,又有官运,又有商业才能,更有无数立场不同的朋友。确实,百年以来的中国,讲起“朋友财富”之富有,在顾维钧、章士钊等屈指可数的人中,周善培就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人。

圈子

周善培是70后,这位1875年出生的人,没有考试缘,年轻时屡试不第,就发誓不再参加科举。

人生财富中,交往的朋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仅在民国,周善培的朋友圈就有黎元洪、段祺瑞、孙中山、溥仪、刘湘、孔祥熙等军政领袖,有张謇、康有为、梁启超、卢作孚等商界、学界领袖。学者章立凡曾统计过,周善培在民国“与政学系、皖系、奉系、孙系、宗社党、白俄、关东军、四川军阀也都联络过感情,当然不会忽视日益壮大的中共”。这样的人之丰富复杂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三十出头,周善培做了四川劝业道,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工商局局长。有人说,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四川劝业道,成为葬送大清王朝的一条绳索。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导致清朝灭亡的契机是四川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如火如荼,湖北的军队奉调镇压使得武昌地区空虚,才有了辛亥革命。而保路运动之所以从一起地方群众的“投资理财”事件酝酿成政治大事,是就跟周善培有莫大的关联,也跟他无考试缘有关。

在保路运动之初,周善培和四川的官员站在民众一边,当时四川的省长王人文要给朝廷发电报,请清政府予以同情。这封电报就由周善培拟文,周花了一夜时间,写了一个长达4000多字的电文,发到北京,结果没有过朝廷一关,北京决定弹压,由此激化了官民的矛盾。

国号的“系铃人”

1949年9月26日,周恩来、林伯渠邀请政协会议代表在六国饭店举行午宴,汇集对于政协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词下应否去掉原稿中括号内“简称中华民国”的字样的意见。

当天出席午宴的有张元济、何香凝、周善培、符定一、马寅初、徐特立、吴玉章、张澜、简玉阶、陈叔通、沈钧儒、陈嘉庚、司徒美堂、林伯渠、张难先、郭沫若、茅盾、车向忱等人,最先发言的黄炎培、何香凝均表示希望保留“中华民国”之简称。第三位发言的就是周善培,周说:“我反对仍要简称,什么中华民国,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20多年来更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结果,形势逆转,反对意见占据上风,即不认为应当保留“中华民国”之简称。

1991年6月,李登辉在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说:“毛泽东最大遗憾是改了国号,如果他们还叫中华民国,我们就麻烦了。”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也曾经摇头,“周先生是中国设红灯区的创始人……”这个红灯区既是实指,也可说是隐喻。

周善培之复杂性

1922年春,周善培是段祺瑞的代表,他南下促成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组成倒直的“三角同盟”。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前夕,周善培曾充当了战争双方齐燮元、卢永祥之间的调停人。1925年,周善培一度利用俄国白军将领谢米诺夫想帮溥仪复辟。

然而,周善培仍有他的底线。他对民国没有好感,曾有人拉他加入“民革”,周当即答道:“我不是孙中山那一家人。”抗战初,他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日本在华商人甚至要他挂名企业分利,周善培向一日本朋友说:“我多年来标榜亲日,很少像这样看不起日本人。”

新中国成立时,很多人对中共抱有怀疑。周善培作为朋友起了关键作用,他成功游说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船队回国。章立凡先生感叹,“亲朋好友不断触霉头,周善培却始终安然无恙。素以‘眼光远长著称的他,常在不经意间给人瞎马骑。他表字致祥却多致不祥,友人从卢作孚到王芸生,弟子从邓铿到谢德堪,都不同程度地招致了某种不祥。”

周善培对朋友并非只是招致“不祥”,如他看到梁启超跳进政治的火坑中难以自拔,就想办法说服。梁启超这样的人哪里是人能说服的,周善培就从梁尊崇的孔子那里寻找资源。

他用半年时间写成《论语时义》一书,每章都借孔子的题目来讽刺梁启超的思想,然后让弟弟周竺君到京,将此书面交梁启超,请梁看一遍,替自己作一篇序。梁启超当着周竺君的面看完了第一章,便连忙说道:“我已经遍身是汗,不能往下再看了。请你回去替我谢谢老兄,只说我知过了。请他容许我改过补过。”

猜你喜欢

卢作孚中华民国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重读卢作孚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探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之因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