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家姓之阎姓

2015-06-07袁义达陈建魁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阎锡山

文/袁义达 陈建魁

百家姓之阎姓

文/袁义达 陈建魁

阎锡山

阎红彦

姓氏起源

阎姓,今多写为闫姓,在中国100个大姓中排名第75位,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是阎姓比较有影响的地区。当今阎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25%,总人口大约350万。

阎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相传有三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周武王灭商后,寻找泰伯和仲雍后裔,获仲雍曾孙仲奕并封于阎乡,子孙以乡名为氏。第二个分支出自西周昭王少子。昭王姬瑕的小儿子出生时手中有文似“阎”,后被周康王(昭王之父)封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因而得阎姓。第三个分支出自春秋时晋成公之子懿,这一支阎姓的发展最为辉煌。唐叔虞的后代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运城),晋国灭亡后,懿的子孙以封邑作为姓氏。

这三个分支的阎氏均出自周先祖古公父之后。春秋时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52年),晋人阎嘉与甘人争阎田。晋人阎嘉食邑于阎,阎临近春秋时的甘国。姬姓阎氏均以地名为氏,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芈姓。楚大夫食采于阎,因为氏。楚武王灭权国后,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阎敖,又叫鬲敖,乃楚武王时重臣,是芈姓分支,即楚之旁支。阎敖是楚公族,为阎氏族的豪酋,系楚王族中担任国家烧制鬲陶窑的官长。

此外,阎姓还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历史上外族改姓阎的事件发生在南北朝以后,主要有河南河阴的鲜卑族改姓阎,清满洲八旗的布雅穆齐氏族集体改姓阎。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后,最终被同化成当地的阎姓汉民。

传承迁徙

先秦时期,阎姓一直在河北、河南、山西一带活动。秦汉时,阎姓西迁陕西、甘肃,进而入四川,向东抵达山东,北移河北、内蒙古。阎懿的子孙至西汉末年定居于荥阳,后又不断播迁和发展。在唐朝,阎姓在山西发展迅速,成为太原郡十大姓氏之一。唐宋以后,阎姓开始在江南出现。宋朝时期,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元明清时期,阎姓人口主要由西向东迁移,全国阎姓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

当代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4省,大约占阎姓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甘肃、陕西、辽宁,这5省又集中了阎姓人口的27%。河南居住了阎姓人口的16%,为阎姓第一大省。

族群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阎姓历代名人69人。阎姓历代重要人物有:东汉尚书阎章,车骑将军阎显;三国魏平乐乡侯阎甫;西晋汉中太守阎赞;隋唐之际集工艺、建筑和绘画于一身的阎毗、阎立德父子;唐朝宰相、书画家阎立本;宋朝有名臣阎文显,画家阎次平;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阎应元;明末诗人阎尔梅;清朝经学家阎若璩,甘肃提督阎相师;民国政府行政院长阎锡山;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阎红彦,微生物家阎逊初。

姓氏古村落及宗祠

阎立本墓 位于江西省玉山市武安山东北普宁寺后。墓前青石墓碑高两米,宽1米,圆弧顶。中刻“大唐相国本寺檀越立本阎公之墓”,左刻“大清乾隆十五年冬月吉日住普宁寺沙门心田同本寺大众重立石”。墓地长约30米,宽20余米,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1984年冬,由文物部门重修围墙。

阎立本墓

阎立本《步辇图》

阎若璩故居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储库营胡同。原在山西太原会馆内,几经变迁已难窥旧貌,现为民居。

阎征君祠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阎若璩曾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逝世后,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供人凭吊祭祀。到了清光绪初,由于“阎先生祠”地点过于偏僻,改在城内奎文书院(遗址在今淮安市中学),并附祀已故淮安地方文人李铠、张弨、顾諟、杨开源、任瑗、吴玉搢。建成后,名为“阎征君暨六先生祠”。1901年,河下王全熙邀集一些文人,募集经费,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另建“阎征君祠”,事未成即病逝。后来他的儿子王朝征继续操办,1908年建成。

阎相师墓 位于甘肃省高台县。阎相师为甘肃高台镇夷堡人(今罗城乡天城村),清代武职官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卒。为表彰阎相师身前功绩,乾隆皇帝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并御赐白银1000两办理丧事,并下御旨:为其树碑撰文,将其事迹立传,载入国史。阎相师墓及碑楼位于高台正义峡,保存至今。墓碑上刻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虽经230多年风雨的剥蚀,然其溢美之辞仍清晰可辨。

阎锡山故居 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前后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是民国时期曾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的一座私宅。故居有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占地面积3.3万多平方米。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阎锡山故居气势恢宏,格局变幻诡奇,有鲜明的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使人流连忘返。1986年,阎锡山故居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辟为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

阎锡山故居

本栏目协办单位: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

下班,开着电瓶车,路边新割的草地散发出浓郁的草香。我有种冲动,想停了车,躺在草地上,在那草香里打上几个滚。

怎么形容这香呢?还真说不好。它不似花香,染了脂粉味。它又不似露珠雨水,带着清凉。对,它似乎有种成熟了的谷物的味道,小麦,或是大豆。再闻,却又不是,它香得那么独特,风霜雨露和日月星辰的精华全在里头。你不由得张大嘴,大口大口地猛吸,如饮佳酿。你猛然醒悟过来,它就是草香啊,用什么也比不了的。就像一个独特的人,你怎么看,它都与旁人不一样。它有它特有的气质,别人模仿不来。

这是秋冬的草。牛或羊,整个冬天,都吃着这样的草。牛和羊的身上都是草香。春天的草,则又是另一种味道。那些嫩绿的、柔弱的草,不能碰,一碰就是一汪水啊。它们多像初生婴儿柔软的肌肤,浑身上下散发出奶香。你走过它们身边时,你的心里就有了怜爱。

怜爱真是一种美好的人类情感。你拥有了这种情感,便会对整个世界充满善意。同样,世界回报给你的,也将是美好和善良。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我以为写的也是初春的草。这样的画卷,太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春回大地,小草甜蜜的气息率先扑入人的鼻翼。独坐香闺中的女子,暗自吃了一惊,春天来了吗?推开窗户,屋旁的河畔,早已是蜂蝶纷飞。突然,她悲上心头,远行的人啊,我等你等到草都绿了,你怎么还没有归?—草最担当得起这样的爱情和思念,自然、纯真,绵绵不绝,直叫人柔肠百结。

草也最是宽容,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恩怨,你踩它、割它,甚至放火烧它,它依然生长,散发出特有的清香。雨水越多,它越长得欢。所谓水肥草美,才是大自然最好的盛况。我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见识过这种盛况。

在那里,我跟着一棵草走啊走,走到呼伦湖,走到贝尔湖,走到根河去。两个牧羊女坐在草地上,一旁的牛和羊在安详地啃着草。草地上开着或白或紫的花,东一朵西一朵,像淘气的孩子,满地乱滚,有种散漫的天真。我在草地里走,草用牙齿来咬我。咬我的,还有满地乱飞的蚊虫。

她们远远地看着我笑,说:“你应该穿长裤的呀,这儿的虫子多着呢。”她们戴头巾,穿长衫长裤,脚蹬靴子,手握马鞭,坐在草地上,悠闲得像草地上开着的花。她们掐一根草,放在嘴里品咂,告诉我:“我们这里的好多草都是上等的草药,能治好多病呢。”问她们:“那你们嘴里的草是啥味道呢?”她们一齐笑了,答:“就是草味呗,香。”

她们说:“野玫瑰也是一种草,马齿苋也是一种草,格桑花也是一种草。春天开花可好看了,红的、粉的、黄的,一大朵一大朵的。”她们这么说时,唇齿间散发出草的香气,让我很想去拥抱她们。我问她们可不可以让我拍照。她们很乐意,整了整衣冠,端庄地对着我的镜头笑,笑得很像两棵草。

我的老家,也生长着众多的草。每次回家,我都会去看看它们。它们的名字我一个也没有忘记,牛耳朵、苦艾、蒿子、茅、蒲公英、地阴草、一年蓬、乳丁草、婆婆纳……它们各有各的味道,闭起眼睛,我也能闻得出来。故乡的味道,那是烙进一个人的骨骼里的。

我很高兴它们一直在。它们在,我的故乡便在。

(高林林摘自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让每个日子都看见欢喜》一书)

草的味道

文/丁立梅 图/全景视拓

猜你喜欢

阎锡山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阎锡山雇佣日本兵
阎锡山对山西高等教育的守旧与革新
阎锡山在台湾
会耍滑头混得好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阎锡山在台湾的最后日子
老兵为阎锡山守墓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