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对田径教学中训练量与强度的一些思考

2015-06-06张付海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训练强度训练量田径教学

张付海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2

摘 要 田径是开展所有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对于推动学生身体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我国传统的田径教学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搭配缺乏合理性,非常容易引发学生出现神经系统疲劳的情况,难以发揮学生的身体潜能,自然难以保障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田径教学 训练量 训练强度

田径不仅是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进行其他运动的基础,其对于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身心素质也是各个企业所看重的重要素质。因此,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具体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应当依照学生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发展特征来设计,依照学生对应的心理、身体成长期,针对体能训练项目进行调整,广大体育教师必须要正确处理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1]。

一、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联系

短跑项目,学生运动的速度主要表示其训练强度,而学生运动的时间与距离则表示训练量,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这两种成分产生偏斜则会对训练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在运动过程中训练强度减少,则会导致训练量增加。依照有关研究数据可知,如果把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降低40%左右,则会导致其训练量增加5倍左右。只有降低了训练强度,运动员所跑的距离才会进一步增加,然而针对某些突破性的田径运动而言,训练的成效甚微。针对长跑项目来说,通过增加训练量、降低训练强度的方式,则非常容易导致运动员难以突破现有成绩。如果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增加训练强度,减少对应的训练量,则会对学生的心理情况、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极为强烈的紧张感,导致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侧重必须要综合参考田径项目与实际情况,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二、优化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措施

(一)注重田径训练的适度性

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必须要正确处理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联系,针对田径训练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高度重视田径训练的适度性。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综合参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彻底摒弃传统的高强度、高负荷的田径训练模式,选取适度的训练量,正确处理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矛盾关系。教师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还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开展专项训练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速度、毅力以及耐力等。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依照适度性要求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把田径训练与专项训练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素质特征的适度性教学培训模式,切实提升田径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整个田径教学训练的进程中,田径训练成分的增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则,并且还必须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某一个训练周期的训练水准可能会在下个周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相应需求,导致训练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应当选择渐进式的、周期性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训练要求必须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保障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适宜,才能够保障学生的水平得到提升[2]。提升训练量的模式多种多样,比如提升训练过程中重复训练的距离、提升某一个距离的训练次数、提升某个周期内的训练次数以及提升训练时间等等。增加训练强度的方式也非常多,比如适当增加比赛的次数、提升周期范围内的训练次数、缩短重复训练过程中的间歇时间、提高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的比例等等。训练强度主要是由下面几个因素所决定:1.学生的运动水平与训练强度,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通常相同的运动项目都会采用不同的训练强度来开展训练;2.专项特征,田径训练的实际情况主要是由田径运动项目的特征与专项特征共同决定的,田径运动通常在比赛部分的训练强度可以达到训练重负荷的70%-100%;3.训练环境,相较于直接从田径运动本身来提升训练强度而言,训练环境也会对学生训练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在有围观者、高原缺氧地区以及沙滩等环境中进行田径训练,也会导致训练强度的提升。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当综合参考多方面的因素,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采用对应的训练方案来满足各个学生的田径训练需求,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保障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控好田径训练的具体强度。教师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系统的训练计划,倘若训练强度过小,一般无法达到预期的田径训练目标,不仅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会让学生觉得身心俱疲,难以提升教学成效;倘若训练强度过大,则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身体软组织拉伤的情况[3]。广大体育教师可以综合参考孙海平先生针对刘翔所采用的训练方式,先针对学生实施力量方面的锻炼,等到学生达到一定力量的时候,再针对学生实施速度方面的训练。

其一,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训练强度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结构,保障田径训练的过程、结果与考试基本一致,即将日常的田径训练作为考试来开展,严格根据考试的标准来要求日常的训练;其二,体育教师必须要保障田径训练强度的稳定性,保障考试前后学生的训练强度能够与日常训练强度相当,切实保障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日常的训练水平;其三,体育教师必须要保障田径训练量的稳定性,始终将训练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四)注重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差异性

学生不仅在心理发展、身心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并且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与家庭背景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参考学生的差异性,注重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差异性。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班级专业组合式与集中分类组合式的教学模式。班级专业组合指的是把相同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在针对田径训练项目实施分列组合,依照学生的现实情况来开展田径训练;集中分类组合指的是将所有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田径运动知识的讲解,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组,针对每个组制定对应的训练任务与训练目标[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必须要综合参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在田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控好训练强度,保障训练强度的结构,通过进一步协调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有效掌控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联系,保障两者之间的比例更为科学合理。设计出更为系统、全面、符合学生特征的田径训练模式,切实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南,钟宇.不同田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境兴趣激发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2:88-92,104.

[2] 陈婷.本科院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 陈小峰.场域理论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陈寅.川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

猜你喜欢

训练强度训练量田径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探析
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及训练量
亳州市城区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和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