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社会捐赠助学项目的机制研究
2015-06-06罗丽琳
罗丽琳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成本不断攀升,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持续深入,随之而来的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各国高校发展的一大瓶颈。鉴于此,近年来各国高校积极探索经费筹措方式,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形成了经费来源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仅靠政府财政投入的传统办学体制在资金供应的问题上已力不从心。如何弥补资金缺口,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筹措机制,需要重点攻关、着力突破。因此,研究高校社会捐赠制度,旨在为缓解当前高等教育的资金压力,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筹资方式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一、高校社会捐赠助学项目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是对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其不仅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的大小,更是决定人力资本个体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完善与多元化投资空间的拓展都与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形成与健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研究高校社会捐赠制度,是对高等教育经济学供给理论及其供给机制的一次拓展与深化。
其次,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再度强化与验证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影响的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成本不可避免地同时具有私人成本属性与社会成本属性。因此,正是由于社会是高等教育的间接受益者,社会理应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来分担一部分高校教育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其实质是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再次强化。
(二)实践意义
首先,高校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美国教育家认为,高校筹措教育经费有三条重要原则:成本分担原则、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根据这三条原则,国家包括工商企业在内在社会各类机构、大学生及其家庭都在高校教育中有一定程度的获益,理应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分担一定的高等教育成本。在市场与政府之外,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向社会筹集教育经费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校社会捐赠有助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减轻家庭负担,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档增速,以此助推我国高校自主发展的勃兴。
其次,高校社会捐赠是提升大学声誉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国的人才竞争力。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在公益性和普惠性上与基础教育不可相提并论,由此决定了高校发展不会是同水平的,国家的扶持和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水平。同样,相较于基础教育的社会捐赠,面向高等教育的社会捐赠的目的往往不是求得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而更多的是顺应高校发展的趋势,大量的社会捐赠涌向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校园环境美、基础设备好、生源优、人才辈出的高校。可以说,高校获得社会捐赠多少与其发展程度成正比,社会捐赠的多少反映了高校的声誉,这形成了高校发展的“马太效应”。
最后,高校社会捐赠是优化大学管理体制的重要动力。高校社会捐赠对大学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为获得较多的社会捐赠,大学需要大力提升学术管理的自治性和独立性,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吸引社会捐赠要求大学科学决策、有序管理、民主透明、高效运行。此外,大学经费和资产筹集渠道的拓宽以及社会各群体对办学的参与,使得大学的综合发展不再因为对政府拨款的过度依赖而束手束脚,增强了大学办学的自主性,从而有利于培育办学风格,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二、重庆市高校社会捐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现状(以2013年和2014年为例,数据源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有以下五个方面: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其他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捐资集资经费。其中捐资集资经费这两年都只占了1%左右,但始终保持很低的贡献水平,并无大规模的增长。因此,对于捐资助学的运用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中国高校社会捐赠则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在重庆地区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重庆地区高校受地域因素、院校归属影响较大,社会捐赠分布不均
首先,高校捐款主要集中在国内的著名高校。从中国校友会2013/2014年发布的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表可以看出,前十名的高校基本上都是985和211院校。处于高校金字塔顶峰的清华、北大两个学校2013年和2014年的社会捐赠都是十多个亿,而这种教育部部属院校国家拨款经费本来就相对充裕,省(市)属高校和这些院校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重庆市唯一的985、211院校重庆大学在2013/2014年的校友捐赠排名也在20名左右,其他很多市属院校都榜上无名。
其次,校友捐赠排行表前十名的高校从地域分布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浙江和教育水平最高的北京,而处于内地贫困地区和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甘肃、云南等地高校很少在榜上有名。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再一次被拉开差离。
表1 中国校友会网 2013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
表2 中国校友会网 2014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
(二)重庆地区高校对社会捐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有效的筹资活动
目前重庆市共有46所高校,其中包含2所部属985/211院校、24所高职院校、7所独立学院和3所成人高校。据调查,大部分院校都成立了校友会,重庆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以开展社会募捐。重庆地区高校对社会捐赠有一定认识,但总体上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规范的运作机制。
1.观念更新程度不够
政府长期的投入高校教育基金,使得众多的高校管理者习惯性地重视如何多争取款额从国家的拨款中,对社会捐赠不够重视。校领导和一些老师得到社会上游人士的捐赠助学觉得不好意思,拉不下面子,思想的包容程度不够,对教育发展的观念更新程度不够。
2.募捐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重庆市的很多高等院校没有专门的宣传资料和网站,更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社会和群众对高校捐赠的作用知之甚少,也没有认识到高校捐赠工作的现实意义,捐赠者认识不到捐赠对学院和学生所起的作用,无法预测捐赠的效果,难以知悉捐赠的途径,对捐赠的资金运作模式、捐赠资资金的系统计划等情况也不甚了解。这正反映出捐赠者和校方之间缺乏沟通,校方的募捐宣传力度不够。
3.募捐策略完善度不够
每个院校都有不同的捐赠项目需求,大到几千万、几百万,小到几万、几千元。学校应把不同的项目需求公示在专门的网页上,对于不同的捐赠者自主选择有不同的捐赠计划,让捐赠者根据捐赠者的实际情况捐出达到筹款目标的金额。卓有成效的计划统筹、畅通有效的沟通,以及透明的公示制度,能够使捐赠做到有的放矢、物尽其用,也能让捐助者明悉其捐赠用途,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让捐助者切实感受到其捐赠所产生的正能量,激励捐助者致力于高校捐赠这项公益事业。
(三)受文化传统影响至深,社会捐款占高校收入比例偏低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传统上基本以“官府为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间,所有高等学校的经费基本上都是由国家财政统一支出,这种单一的教育投资体制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上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在春秋时期所办的私学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立大学”,但这也是在鲁国国君的大力支持下,否则以其一人的实力决难办成。其次,我国历来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其“中庸之道”“藏富不露”等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方面的缺陷使得人们普遍有着浓重的家族意识,认为辛苦创业是为了“封妻荫子”,为子孙后代留家产,同时也担心捐赠会“显富”,为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和忌妒,这也是很少有人主动向高教事业捐赠的原因。
(四)相关立法不完善,支持力度不大
首先,政府关于税收方面的激励机制明显不足。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但是由于捐赠税前扣除适用范围比较小、扣除比例较低,不但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激励作用,反而因过多的限制和繁琐的程序使得捐赠者望而却步。具言之,根据我国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样规定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过低,超出标准的部分还需要缴纳纳税,实则增加了捐赠者的负担,与社会捐赠的税收优惠目的相抵触。而企业捐赠必须通过国家制定的非营利性机构或国家机关才能有效的规定,虽然以规范企业捐赠行为为目的,但是对于企业捐赠的过于限制,抑制了企业捐赠热情,阻碍了捐赠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税法还规定企业捐赠超过当年扣除限额标准的不允许向后年度结转扣除,不符合国际惯例。而公益性实物捐赠则被视同销售,不享受税费优惠,并且免税手续繁杂,也无形中阻碍了公众的捐赠热情。
其次,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仍然不够健全。当前,避免露富仍然是我国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对私人财产的保护不到位。一是因为法制规范不够健全。作为公民权利的根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仍然没有入宪,难以获得与公有财产相等的保护。二是由于在转型和变革中的中国社会,部分财富的积聚是源于制度漏洞和违法行为,亟需根据历史实践加以甄别与判断,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正是由于私有财产无法获得政府的全面保护,导致大批资本外逃,移民潮日渐高涨,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滞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提高重庆市高校社会捐赠水平的对策建议
重庆市的高校基本具备了进行高校募捐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这几年也在努力拓展这方面的工作,但和全国的一些高校比起来差距还较大。重庆市高校社会捐赠事业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猛下工夫:
(一)拓宽募捐渠道,开拓网络募捐新方式
不同于以往传统募款方式的费时费力,网络募款带来了许多效益。首先,拓展了募款渠道。只要网络的触角延伸到哪,募款的范围就连接到哪儿,加之中英文网页的轻松转换,国外的捐款者也可通过网络捐款。其次,捐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全天24小时的接受捐赠的服务,只要连线到募捐系统,随时提供捐款者各类详细咨询和募集渠道。第三,简化捐赠的程序,减少捐赠成本,有利于提高捐赠人的积极性。捐款人不用到银行或者邮局划款,通过网络便可以利用信用卡或网上银行进行捐款,加之电子银行已发展到手机等移动通讯端,捐赠人可随时随地一键完成,大大增加了捐款的便利性。最后,从受赠方的资金管理角度来看,网络捐款也节省了诸多人力物力资源,缩短了工作流程,降低了工作成本。
当然,在网络募捐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精确的可能捐赠者名单,使得接受者愿意接受募捐的信息和邮件,以免成为垃圾邮件干扰他人。其次,要定期维护网页信息与外观,信息要清楚而有趣,以吸引潜在募捐者的注意,同时设置清晰的指引和捐款的链接。第三,要放置募款人员的联系方式,以便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工作人员。
(二)规范募捐运作机制,建立高校募捐基金
建立高校募捐基金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梳理建立基金的意义,明确基金成立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细化具体操作,包括规划经费去向,规范经费提取流程,落实检核办法等。高校募捐基金能否得以存续,关键在于经费的来源,因此基金成立后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寻求捐助者。管理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基金的宣传上,让更多潜在的捐助者充分了解基金的宗旨和运作方式,竭力获取捐助者的信赖和支持。为维持捐助者的信任,必须保证基金管理者与捐助者的双向了解与沟通,疏通交流渠道,强化捐助者与基金的联系,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良好的基金体制和沟通联系管道除了有助于财源的稳定外,更可以为基金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而不错的口碑有利于扩展资金来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概而言之,建立基金体制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了解哪些计划需要资金、该计划有何目的和意义、如何执行。二是确定这些捐助是对需求计划的展望和支持。三是建立捐助者和体制需求的双向联系管道。
(三)加强高校募捐宣传,发掘更多捐赠者
高校要充分发挥各大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良好的募捐氛围,发掘更多的捐赠者。一是利用现有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力量,利用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方式宣传高校捐赠制度,更新人们的观念,增强大家的捐赠意识,增强社会舆论引导力。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大家了解社会捐赠对于整个社会、学校的重要性,扭转人们普遍认为承担起捐资助学的经费由亿万富翁、企业家来担当,与平民百姓有很小的相关性的观念,鼓励民众开展慷慨解囊、乐于奉献的捐资助学活动,营造有利社会捐赠事业发展的良好的捐赠文化氛围。在完善个人及企业捐赠高等教育的税收优惠制度后,结合政府表彰捐赠行为,新闻媒体辅助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大众树立捐赠观念,增强捐赠意识将捐赠高等教育植入社会大众的心中,营造捐赠氛围,以此提倡人们积极回报社会,为人们培养起良好的捐赠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捐赠行为,为高等教育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多作贡献。二是各高校抓住宣传的契机多开展自己学校的校友交流合作活动。高校应专门设立校友会等组织,定期举行一些回馈母校、关心母校发展的捐赠活动。抓住重要的校庆纪念活动,积极主动地对学校进行宣传,让校友返校了解、联系、交流和沟通,以吸引校友捐助,动员和鼓励校友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改进税收激励机制
阻碍我国高校捐赠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捐赠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因此,为了有效激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高校捐赠活动中来,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健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鼓励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投身于高校的捐赠事业。具体而言,一是政府要设立激励机制,激发民众对高校社会捐赠的热情。引介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社会捐赠的税收及行政管理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而言,我国应当进一步调整税前扣除范围与扣除比例,适当放宽对国家制定的捐赠机构的限制,尤其需要鼓励民营企业的捐赠,为其进行高校教育捐赠提供便捷化的行政服务。二是树立社会捐赠助学的信心,有效激励捐赠者的捐赠热情与积极性,激发他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这个方面,高校应当通过规范管理的方式努力实现捐赠项目的高效性,从制度层面激励社会各界捐赠者通过创新的捐赠方式捐赠助学,做好慈善工作。三是要引导社会各界的捐赠者向地方高校、中西部地区和农林高校类进行捐赠,同时政府应当制定有弹性的所得税扣除政策,鼓励捐赠者捐赠,从而全面缩小高校社会捐赠在地域、校际、学校类型等方面的不平衡。
[1]刘文平.优化我国财政教育出支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2]蒋泉,刘思峰.关于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2).
[3]徐水晶.社会公平视角下拓展高校社会捐赠的政府责任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5):87-92.
[4]倩羽.达特茅斯学院社会捐赠特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