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巨大血管脂肪瘤1例
2015-06-06胡彦卿林瑜璇黄娇娇杨书茂
胡彦卿,林瑜璇,黄娇娇,杨书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3301部队医院MRI室,福建 福清350300)
病例报告
纵隔巨大血管脂肪瘤1例
胡彦卿,林瑜璇,黄娇娇,杨书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3301部队医院MRI室,福建 福清350300)
脂肪瘤;纵隔肿瘤;诊断
女,61岁,2013年11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症状,活动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X线正位片示右下肺大片状高密度影(图1),考虑肺内占位性病变。上腹部MRI平扫见右下肺占位性病变,T1WI、T2WI呈高信号(图2,3),压脂呈低信号(图4),考虑脂肪瘤。查体: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无异常。胸腔镜手术示右侧胸腔无明显粘连,并见一巨大脂肪瘤,包膜完整,质中,与膈肌界限不清,分离肿物包膜基底部可见膈肌破裂孔及部分横结肠,予切除胸腔脂肪瘤,回纳横结肠,缝合膈肌破裂口。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脂肪瘤(图 5)。
讨论:脂肪瘤为良性肿瘤,发生于纵隔者很少见[1],多位于前、中纵隔的下部,即起源于心包周围的脂肪组织。血管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一种亚型,易多发,约占脂肪肿瘤的10%,其发生原因不清[2]。本例是术中极为少见的起源于腹腔内的血管脂肪瘤,疝入到纵隔及右侧胸腔而形成的纵隔脂肪瘤。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瘤体的增大往往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
影像学表现:由于脂肪瘤质地柔软容易下垂,具有流动性,其轮廓无特定性。纵隔脂肪瘤在X线上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向一侧胸腔突出、密度较淡的肿块影,其密度介于肺组织与心影之间。在CT上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为负值的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MRI表现为特异性脂肪信号:T2WI、T1WI均为高信号,压脂像为低信号。血管脂肪瘤的诊断依靠病理,X线、CT缺乏特异性,其MRI信号亦由脂肪和血管两部分构成比例决定,一般T1WI为中等偏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物内有扭曲扩张的血管影为其特异性表现。本病若血管成分含量较少,与普通脂肪瘤难鉴别;若血管成分较多,可采用脂肪抑制增强扫描[3]。本例血管脂肪瘤即为血管成分少,MRI上仅表现为脂肪瘤信号(图2~4)。
鉴别诊断:纵隔血管脂肪瘤在X线平片上无明显特征性,与其他纵隔良性肿瘤表现相似,难以鉴别。CT、MRI能明确血管脂肪瘤的脂肪成分,甚至血管,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确切位置、肿瘤形态、边界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根据CT值、MRI信号表现,一般与纵隔内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不难。纵隔血管脂肪瘤的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常规需开胸手术。目前,利用电视胸腔镜(VATS)完成纵隔肿瘤根治切除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4]。
图1 X线正位片示右下肺见大片状高密度影,上缘较光整 图2,3 分别为T2WI、T1WI均可见充满右下肺野的高信号影,范围约10.0 cm×8.85 cm×6.21 cm,上缘界限清晰 图4 T2WI压脂像可见右下肺为低信号影 图5 光镜下见大量成熟脂肪组织及少量增生血管,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形成(HE×200)
[1]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6.
[2]黄长征,杨小英,杨井,等.血管脂肪瘤28例临床病理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11):660-661.
[3]杨晓萍,马强华,周怀阳,等.椎管内巨大血管脂肪瘤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9(8):763-764.
[4]王飞,杨劼,叶国麟,等.纵隔巨大脂肪瘤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3):208.
2014-07-15)
10.3969/j.issn.1672-0512.2015.01.044
林瑜璇,E-mail:linyuxuan05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