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杂志·一段历史

2015-06-05朱皓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青年,文章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48-06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走近历史?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历史老师深思的问题。运用细节和文本解读,可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追本溯源,在尘封的文本中用心感悟。因此,本课以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青年》杂志为线索,围绕“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设计了四大篇章:

创刊缘起——新文化运动背景篇

风雨兼程——新文化运动过程篇

经典解读——新文化运动内容篇

读者心声——新文化运动影响篇

导入:1915年,一份杂志在上海悄然创办,从而拉开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这份杂志就是《青年杂志》,后来更名为《新青年》,而这场运动就是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通过“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百年前的峥嵘岁月。

一、创刊缘起——新文化运动背景篇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陈独秀。他从小读着四书五经长大,后来逃亡日本期间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他组织过反清斗争,参加过二次革命,曾经5次入狱。每一次的入出,他只不过视为人生磨炼而已,从不屈服。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大的文科学长。1921年,在缺席中共一大的情况下他依然当选为中央局总书记。让我们把眼光聚焦到1915年,这一年,36岁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当时生活拮据的陈独秀为什么要执著于办杂志呢?展示材料: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

师:陈独秀为什么说当时的共和名不符实?他创办《青年杂志》的社会背景有哪些呢?(教师播放视频《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生:是因为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妄图破坏共和、复辟帝制。

师: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相对立,当时的中国有没有萌发一些新气象呢?

生:一些新的因素也在蓬勃兴起: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的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师:对的。正是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之下,陈独秀认识到改变思想的重要性,于是着手办杂志来实现国民的思想洗涤。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对陈独秀的生平经历有一定的整体认识,然后利用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历史情境出发,站在陈独秀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风雨兼程——新文化运动过程篇

时事造就了《新青年》杂志,而《新青年》的发展过程也可谓是一路起伏。在此,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补充时间轴的环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补充完成《新青年》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利用时间轴,清晰明了地展现《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大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恰好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办有《上海青年》周报,他们认为这两份刊物名字雷同,所以《青年杂志》从第2卷第1号起正式更名为《新青年》。创刊之初《新青年》的作者都是清一色的安徽籍,是陈独秀的老乡,所以影响力非常有限,甚至一度面临停刊的危险,直到一个转折性事件的出现。1917年,陈独秀开始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他把杂志社编辑部迁到了北京,落脚在北大,《新青年》的作者群一下突破了安徽籍,大批北大的教授也开始加入其中,《新青年》遂由一个安徽人主导的地方性刊物真正转变为以北大教授为主导的“全国性”刊物。此后,《新青年》发行量急剧上涨,影响力迅速攀升,北大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1918年,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此后,《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1920年,《新青年》编辑部又移回上海编印,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26年7月,《新青年》正式停刊。

师: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到1917年这个转折性时刻,不免会问:是什么契机促使陈独秀离开上海远赴北大任教呢?这就不得不谈到北大当时新上任的校长蔡元培。原来的北大是一个官僚养习所,学生都是些大地主、大官僚。蔡元培上任之后厉行改革、求贤若渴,决定把北大办成一所真正一流的中国最高学府。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邀请了很多学者前来北大任教,这当中就包括被蔡元培“三顾茅庐”甚至不惜为之造假学历、假履历的陈独秀。这幅油画名为《北大钟声》,画上就是当时在北大任教的一些学者。

展示油画《北大钟声》:

师:大家知道画上都有哪些人物吗?

生:有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师:最前面这位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的长者大家认识吗?他叫辜鸿铭,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号称“清末怪杰”,从人物服饰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学有专长却思想守旧。这幅画又名《宽容》,大家能结合该画谈谈对蔡元培办学方针的理解吗?

生:这幅画反映了新旧文化并存。

师:整幅画呈现一种新旧文化并存之势,那么蔡元培对待新旧文化的立场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吗?

生:不是的。他表面上中立,鼓励思想自由,实际上是为了倡导新思想,势单力薄的新思想只有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下才有容身之地,才能逐渐占领旧的封建文化的阵地。这才是蔡元培的真正目的所在。

设计意图:以看图说史的方式,利用《北大钟声》这幅油画帮助学生理解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三、经典解读:新文化运动内容篇

利用一手资料解读历史往往是史料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可信的。《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能够直接全面地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主张。通过经典解读的方式(看封面、读目录、品文章、阅专号),引导学生在尘封的文本中仔细品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内容一: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的封面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他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他也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位民主斗士。《新青年》在刊登富兰克林封面的同一期号上刊载了刘叔雅翻译的《佛兰克林自传》,译者这样说道:“Benjieming Franklin(1706—1790年)为18世纪第一伟人。于文学科学政治皆冠绝一世。”很显然,《新青年》如此推崇富兰克林的原因主要是他在科学政治领域的贡献,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可是有关研究发现:《新青年》杂志上对于民主、科学等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为什么即便如此,民主与科学还是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呢?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展示材料:

自1915年9月问世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总计发表各类文章1529篇……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陈独秀的《实行民治的基础》、屈维它的《自民主主义至社会主义》和罗素的《民主与革命》等3篇。涉论“科学”的文章也不过五六篇……在总字数超过541万字的《新青年》杂志中,“民主”系列主题词的出现频度极低。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陈独秀高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主要想震慑和封堵那些“非难”者,其潜台词是:《新青年》是拥护民主、科学的,谁非难“本志”,便是反对民主与科学。正因为民主与科学的威权在中国已经确立,在无人挑战其威权的情况下,《新青年》甚少讨论民主与科学,自在情理之中。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生:从材料来看,当时民主和科学在中国的权威已经确立,因此《新青年》也就无须对此不厌其烦地谈论了,所以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但是从中国当时的国情来看,民主和科学是改造中国的迫切需要。面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面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和复辟帝制,当时的有志之士改造旧中国必须凭借强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晚清以来具极大号召力的“民主”和“科学”。把这两者作为两大口号,以此为“挡箭牌”才能震慑住那些“非难者”。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思维是不是还可以放开一些,从当时的世界形势来看呢?

生: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摧毁欧洲封建城堡,设议会,立宪法,实行民主政治,还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都反映了民主和科学是世界发展中不可阻挡的两大潮流。中国的有志之士当然意识到,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潮流。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学术界的新成果,针对看似矛盾的现象提出启发性设问,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民主”“科学”这两大口号意义的理解。

2.内容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我设计了读名篇环节:

展示材料: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新青年》第1卷第5号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第6卷第1号

师:反对旧道德的矛头指向了哪里?

生: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师: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生: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是思想专制的精神枷锁,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要想实现民主,必须反对传统儒家道德。

师:那么新文化运动提倡怎样的新道德呢?请大家看《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的《易卜生专号》。易卜生是挪威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被译成中文以《娜拉》为名发表在易卜生专号上。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表现了女性对传统男权社会的反叛。另外,胡适在易卜生专号中也发表了一篇文章《易卜生主义》,分析了易卜生及其作品的内容和影响。那么,结合老师刚刚的这些介绍,现在大家知道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道德是什么了吗?

展示材料:

易卜生生平却也有一种完全积极的主张。他主张个人须要充分发达自己的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胡适《易卜生主义》

生:提倡自由、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设计意图:此部分设计了三个问题:旧道德是什么?为什么要反对这样的旧道德?提倡怎样的新道德?通过层层设问,步步推进。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和专号中寻找答案,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进行道德革命的过程中,孔家店成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代名词,有人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表现出一种对儒家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态度。那么,这一口号的提出是否合适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辩论擂台”的活动。

辩题:

正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合适的

反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不合适的

设计意图: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到底有没有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学术界的观点也不一致。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传统观点,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面否定儒家传统文化。那这个口号是怎么来的呢?1921年,胡适在给《吴虞文录》这本书作序时称赞吴虞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后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打孔家店”发展为“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只是一字之差,“打”是批判,而“打倒”就是全盘否定了。史学界本来就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定论的,从史料出发,根据不同的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要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此外,对不同于教材的学术新观点的适度引入也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扩展思路。

3.内容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一方面可以对重要文章进行解读。另一方面,目录往往也是进行史料分析时不可忽略的信息来源。关于文学革命部分的学习,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请大家查看《新青年》第5卷的部分目录,这些目录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什么内容呢?

生: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我们从目录中还可以读出一些作者的名字,这当中包括陈独秀、胡适,还有周作人。周作人的哥哥周树人,也就是鲁迅,正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所以,谈到文学革命我们就不得不重点谈到这三位代表人物。

师:从他们三位的作品来看,三位代表人物在文学革命中各有何重要贡献呢?

展示材料:

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生: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形式,陈独秀不仅注重白话形式,更强调新鲜、平易、明了的反封建内容,而鲁迅的小说把白话文的形式与反封建的内容结合,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

师:除了他们三位之外,还有一些人也为文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刘半农,他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女旁“她”字的人。他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不仅采用白话文的形式,同时“她”字的使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

设计意图:采用读目录的方式,不仅能窥见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够根据目录读出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则有利于学生理解三位代表人物分别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4.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可以看做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又可以作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本设计通过读目录、阅专号等方式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师:请大家继续读目录。这是《新青年》第5卷第5号的部分目录,这些目录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提倡的什么内容呢?

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主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五四前后,各地很快办起了约400种白话报刊,从而结束了《新青年》孤军奋战的局面,新文化运动因此才真正称得上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读者心声——新文化运动影响篇

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文化名人,一些著名人物曾经都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毛泽东每天除看书阅报外就是读《新青年》,蒋介石日记中也处处留下了《新青年》的阅读痕迹,而诗人徐志摩此前对民主与科学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诗歌。现代教育学家杨振声的读者心声更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展示材料: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杨振声

师:“惊醒整个时代的青年”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师:“认识到自己的时代”,那是一个宣传什么思想的时代呢?

生:宣扬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

师:“冲出封建的堡垒”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文化、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读者心声,让学生从《新青年》读者的肺腑之言中真切地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于一个时代的深远影响,更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和表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五、品味历史——新文化运动小结篇

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前四部分通过“读一本杂志”让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最后要落脚到“品一段历史”,这样才能达到总结提升、情感升华的目的。对此,我设计了“品味历史”环节。

师:学习了本课,请大家用一句话简单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感想。

生: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北大都是中国莘莘学子心驰神往的最高学府,一所受新文化洗礼之后的学校承载的不仅是浓郁的文化,还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生:学了这课之后我忽然有种想穿越回那个时代的冲动,想加入那批知识分子之中,和他们一起慷慨激昂、奋笔疾书,为中国之民主与科学、新文化与新道德而努力和奋斗。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纪念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百年前历史的时候,当我们细数那些人物,聆听那些呐喊,遥望那些岁月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一本激情洋溢的杂志,

回响着思想解放的春雷;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永载着思想解放的史册。

设计意图:小结部分首先利用“品味历史”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情感,然后教师运用总结性、煽情性的语言来总结全课、烘托氛围,借此达到总结提升、情感升华的目的。

【作者简介】朱皓,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