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悲歌,又是赞歌
2015-06-05白烨
白烨
近年来,以高等院校为场景,以教授学人为主角的长篇小说接踵而来,逐渐增多,使得这一题材领域成为当下小说写作中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阎真新近推出的长篇新作《活着之上》,也是以高校为舞台,学人为主角,但因带入了自己的痛彻体验,融入了自己的深切思考,把看似寻常的题材,写出了新意,也掘出了深意,使作品以既为深受腐败侵蚀的畸态学风怒吟悲歌,又在为恪守为人为文的道德底线的有志之士吟唱赞歌的双重旋律,让人读来受到莫大的悸动,激起深长的忧思,引起深刻的反省。
作为高校学人的聂致远,身份极为普通,经历也并不复杂:从麓城师大本科读到硕士,又考到京华大学读了博士,毕业后回到麓城师大从事明史的教学与研究。但这看似平淡无奇的经历与学历,却因涉及到报考专业、选定导师,写作论文、论文发表、论文评级,工作安排,成果积累、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关节点,走通关节又需要学业以外各种资源与工夫,让他每过一关都无比惊险,每走一步都步履维艰,不仅身心疲惫不堪,而且时时陷入迷离与茫然。使聂致远处处被动,穷于应对的,先是“市场进入学校”,“市场时代的思维方式”成了基本规则;还有就是人情关系与人脉资源越来越重要,“事情的关键是怎么去找人”,“求人”。置身其中的聂致远对于这一切,不习惯,也不适应,每每遇到硬着头皮去找人的事情,自己都恨不得去“撞南墙”,因而总是处于一种不想去屈从又不得不顺应的纠结之中。而他的同窗好友蒙天舒,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把他所秉持的“屁股中心论”,美其名曰“现实主义精神”,不仅身体力行,而且活学活用———他利用聂致远的部分论文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又跟聂致远置换了授业导师,论文受到了好评,导师升任了院长,他自己也跟着一路攀升,在聂致远还在为副教授奋力打拼的时候,蒙天舒已稳稳地升任了院长助理。
经由聂致远的磕磕碰碰和蒙天舒的一路顺风,作品写出了当下高校与高教领域严重存在的行政干预学术、资本侵蚀权利、市场主导管理的不良校风与学风,也写出了在学人之中渐渐盛行的功利主义与“现实主义”。这种讲求关系、趋于势利的校风与学风,有别于那些明火执仗的腐败,却因其隐蔽性、冠冕性,更让人难以捉摸、难以设防,因而带有更大的侵蚀性与危害性。令人为之欣喜的是,聂致远没有随波逐流,他一直在种种压力之下顽强抗争,在重重围堵之下苦苦坚守,这使作品在雾霾弥漫的灰黯氛围里,不时闪现出一丝丝光亮来。
底线难守也得守,这是时时处于纠结之中的聂致远的最后防线。而要守住这最后一道防线,又是何其的艰难。作品在前后两处写了聂致远面临诱惑最终拒绝的两件事,应该说,是拒绝,还是接受,是屈服,还是坚守,都在一念之间。读博期间,有人给聂致远找了一个“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大活”———给东北一个老板撰写家族史,可获得十万元的劳务费。但当了解到老板的意图在于为当年满洲沦陷时曾与日本人密切合作的爷爷作传,并要把他粉饰成一个好人时,他“不等自己犹豫”便断然拒绝了。另一事是在聂致远刚刚出任省评定职称委员会的评委时,被供职于某职业学院的中年女教师堵在路上,一边诉说自己的具体情况一边递上万元红包,还执意要请吃饭,聂致远坚定地拒绝了吃请和红包,并要她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好人”。说实话,聂致远所遇到的,都是生活中所习见的,也是许多人见怪不怪的,但聂致远就是“自己不愿意做”。这在别人看来,他“太天真了”,而在他看来,“这太现实了”。他宁愿守着这份天真,让自己问心无愧。
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叙述线索,是聂致远借着在北京读博,去往西山曹雪芹墓地拜谒和踏访,深入了解了曹雪芹身世与命运的他,“有了一种久违的陌生的感动”。他惊异于曹雪芹顶着“世俗生活的巨大压力”,“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部《石头记》,由此,“一种曾经体验过的力量从世俗生存中超拔出来”,让聂致远“感到惭愧,却也感到幸运”,从此成为他学人生涯中的重要坐标,让他虽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却也“守住自己的一点清白”,“在他们的感召之下,坚守那条做人的底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聂致远在“活着”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对“活着之上”的问题的思索,坚信“在自我的活着之上,还有着先行者用自己的血泪人生昭示的价值和意义。”从曹雪芹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到聂致远“活着之上”的人生叩问,作品由此在世俗的生活与缭乱的现实之外,又飞腾起一种超拔的精神气韵,使作品卓具了反思的动力与思想的引力。
读《活着之上》,人们还会明显感觉到,如今的阎真较之过去,在小说写作中更为放松了,豁达了。阎真过去的写作,故事相对严正,人物相对严肃,语言相对严谨,但在《活着之上》里,俨然换了一种姿态,变了一副笔墨,无论是述事还是写人,都时见幽默情趣,常有反讽意味。如作品写到省电视台要聂致远去做电视讲座,要讲的却是与他的明史专业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绿豆文化”。聂致远勉为其难地做了之后,才发现那只不过是给绿豆做广告而已。又如,几位友人在聂致远评上教授之后去吃饭喝酒,最后结账时发现要付三千多元,以致聂致远禁不住惊呼:“太贵了,这‘湘鄂情!”明里说的是饭馆名称,内里暗含了对以情宰人的愤懑。
作品中还有一些语言上的表述,看起来概念重复,格外绕口,但却话里有话,饶有意味。如赵平平对聂致远打趣说:“要一个女孩一点都不现实,那也是不现实的。”聂致远做论文卡壳又工作无着,觉得各种压力压得自己“嗷嗷叫”:“这嗷嗷叫的声音别人是听不见的,唯有我自己能听到,很清晰,是心底发出来的声音,疼痛呀,渺小呀。疼痛是渺小的疼痛,渺小是疼痛的渺小。”还如聂致远申报国家重点项目时的心理活动:“这希望是多么渺茫,多么渺茫。一个人他不抱幻想就没有希望,他抱有幻想就总是失望。”这里有想说就说出来的,也有只在心里说给自己的。这些未言之言,或可称为“腹诽”、“腹议”,委实也是作者描画人物、揭示心理的基本手法,而这种“心说”,更把主人公在备受煎熬中的心神不宁与心思重重的精神状态,揭示得自然而鲜活,表达得坦然而有韵味。这种卓见内力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技法,与其要表现的葆有内蕴的故事内涵与人物心态,可谓是桴鼓相应,相得益彰的。
阎真的小说写作,一次有一次的风采,一作有一作的风貌,而且由《活着之上》又显现出不少的艺术新变。这一切,都让阎真的小说写作隐含了更多的可能,也令人们对他抱有更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