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的几个途径

2015-06-05林舜锦

课外语文·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途径

林舜锦

【摘要】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具备发现的慧眼、探寻的精神和创造的灵动,娴熟地把握新课标,深入地钻研教材,结合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与文本充分对话,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深入、有创意,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高明的服装设计师总能把一块普通的花布做成一件漂亮的有创意的衣服,设计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对那块花布的独特设计和高明的裁剪刀法。而一篇文章就好比是那一块花布,执教者如果能够对一篇文章进行巧妙的解读,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一堂语文课的成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途径一:围绕文章标题来解读文本

一般来讲,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它有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有时暗含文章的主旨,在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文章标题这些作用,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可以考虑从文章题目入手。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处理:一是标题本身的结构,二是标题本身蕴含的意义。比如解读必修二《囚绿记》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先从“标题的结构”来思考。标题由“绿”和“囚”组成。“绿”代表什么?为什么会被“囚”?然后再从“标题的本身蕴含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囚绿”是指作者陆蠡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言外之意就是把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需要——和平安宁囚禁了。这种不和谐原因何在呢?另外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围绕文章标题进行文本解读,就很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了。

途径二:通过归纳文本中规律性的东西来解读文本

在读文本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要敏感地捕捉住这些东西。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处理:一是寻找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某些相似或相同的词,二是归纳文本中带有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解读必修五《逍遥游》一文时,我们就可以从第一个角度来处理。《逍遥游》一文中总共出现三处关于“笑”的内容,即第一段“蜩与学鸠笑之”,第二段“斥鴳笑之”,第三段“宋荣子犹然笑之”。这“三笑”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是掌握文本主旨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结合文本正确解读“三笑”所蕴含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来思考这“三笑”,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收效甚好。

途径三:把握情感的变化来解读文本

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往往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把握住了情感变化就能把握住了文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处理:一是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二是抓住文章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比如解读必修二《兰亭集序》一文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三个起伏变化的感情。先是写到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再写到静者和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进而又写到为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忧”。如果我们抓住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的情感变化,就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切入口。

途径四:借助关键语句来解读文本

借助探寻关键语词的方法来巧妙地解读文本,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常常能起到揭示文本内容、凸显人物形象、彰显文本主旨等作用。所以抓住了它,就犹如庖丁解牛,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处理:一是抓住关键字词,二是抓住关键句。比如解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就需要抓住“退”这一关键字词,以此做牵引,文本里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山“退”师的?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主动“退”兵的?为什么能智“退”秦师?“退”字可谓一字千钧,凸显了烛之武“义”“智”“勇”的形象,也充分表现出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和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这些关键字词或镶嵌于文题之中,或蛰伏于文本之一隅,或张扬于文段之首尾,解读时需我们具备慧眼细心寻找。

途径五:探寻悖情逆理处来解读文本

文本中那些看似不合情理之处或者看似矛盾之处往往是我们解读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这种解读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二是有利于深层次地把握和解读文本。比如解读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我们就可以探寻悖情逆理处来解读文本。别里科夫不是达官贵人,他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却能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这岂不是有悖常理?而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作者的笔下,他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那是因为他们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社会上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的笔直指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这看似悖情逆理之处,其实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有逆情悖理的情节:“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当老葛朗台看到欧也妮手中嵌着金子的梳妆匣时,一“纵”一“扑”,如此敏捷的身手显然不符合葛朗台已76岁的年龄了。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逆情悖理的举动来解读文本,我们就可以读出这是因为葛朗台对金子的贪欲才做出骇人听闻的举动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是葛朗台“看见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对金子的本能反应。

诚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解读途径,同一篇课文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突破方式,这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关。总而言之,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具备发现的慧眼、探寻的精神和创造的灵动,娴熟地把握新课标,深入地钻研教材,结合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与文本充分对话,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深入、有创意,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