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2015-06-05黄良校
黄良校
【摘要】在实际生活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其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性。使之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发挥积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帮助其塑造精神和灵魂。本文将简要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发展,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自身具有的人文涵养对学生心理、个性方面的影响较为深广。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课程教材的特点,逐渐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促使其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其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
一、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学习,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这也是语文教学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的重要基础。语言自身的实践性、现实性意识,都决定了其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多的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情感表达。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分析典型美文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获得一定的成长启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感觉中进行学习,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切实将人文教育发展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深化人文教育的发展理念。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一)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地位,也是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人文教育的主要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道德修为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标杆。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使教师兼具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以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自身的人文素养、思想品质都会有所提升。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至关重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崇尚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崇尚以人为本,是通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考核,鼓励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之通过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学会修正自身的一言一行,为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崇尚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其自然地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切实从语文教学中获得成长的价值。
(三)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使学生通过体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文的赏析,抓住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逐渐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的过程,也会逐渐培养学生感恩、善良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相关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人文素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状况积极地探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将来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加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8).
[2]黄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
[3]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