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6-05李良彦
李良彦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遵循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实践性原则,要从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11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6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从创新型人才的特性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创造性调整或变革的教育运作方式。
一、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是学生自身主体地位的缺失。长期以来,讲授一直占据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地位,英语知识自身的应用与创新被忽视,教学理念过多强调以知识为本,而忽视了以人为本,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听、记、背,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能力的培养。尽管专家学者一直呼吁在英语课堂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还是机械地重复着学生预习生词和短语,教师讲解,介绍课文背景知识,逐句逐段讲解课文的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处于消极盲目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影响了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是现行考试制度的不完备。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检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为代表的各种标准化测试层出不穷。受此影响,师生双方在英语教学和考试中片面地追求高分数和高通过率,以应试为导向,急功近利,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种大环境下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空中楼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要靠学生的主动思维去获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中才能实现。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之人。其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语言习得的方法和规律,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带领学生走向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进入相关领域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坚持主体性原则,就要把学生看成是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激发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责任感,增强学生自信心,逐步形成独立自主意识和质疑批判精神,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二)民主性原则。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异常的行为。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教学过程越民主,学生的盲从意识就越弱,创新思维就越灵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为切入口,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解决新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课堂上,教师避免居高临下,应该支持不同的意见,淡化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向知识、向教师提出质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才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产生更富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作品。
(三)个性化原则。学生个性特征发展得越明显,其创新力就越强。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偏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等个性的培养。此外,高校内大学英语学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材的统一性也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个性化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增加思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扬长避短,引导学生朝最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方向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践性原则。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桥梁。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给予大量的听、读语言输入,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说、写语言输出,要鼓励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把英语课堂扩展到书本外,应用到实践中去,甚至拓展到其他学科,知识来源也从教师及教材延伸到任何能够使学生受益的实践平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更新教学理念是根本条件,没有理念上的改变,就不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想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还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努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以及运用各种方法和条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endprint
(二)加强师资培养,有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创新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文秋芳教授曾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承担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创新素质高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爱岗敬业、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创新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学校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去培养大批创新型教师,这样才能够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性。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只有将听、说、读、写、译能力综合全面运用的学生才有可能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另外,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要创造条件开设技能拓展类课程,包括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高水平考试培训等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影视欣赏、报刊阅读、英语辩论等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对国内外传统文化、历史、哲学及文学艺术的教授,增进对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并适应多元文化的世界。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等小组活动,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发展求异思维,以达到创新。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评价在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大学英语教学评估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测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各种考试形式综合运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同时要扩大形成性评估所占比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客观、公平、公正,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淑娴.大学英语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6)
[2]宋宏.浑沌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解释力刍议[J].中国外语,2009(2).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4]王仁贵.创新型教师刍议[J].教育探索,20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