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测定对贫血治疗的影响
2015-06-05李军
李 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肿瘤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血液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测定对贫血治疗的影响
李 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肿瘤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目的:对于患有血液病症患者存在的贫血状况利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又称为RHepo)方式给予良好治疗,探究该种治疗方式对于临床治疗的实际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存在血液病贫血状况的34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依据患者不同病理将其分为9例血液肿瘤(SBT)稳定组以及8例SBT非稳定组,8例慢性贫血(CA)组和9例再生障碍贫血(AA)组。对四组患者均给予RHepo方式治疗,然后对临床实际疗效以及出现的相关不良性反应进行有效评价。结果:SBT稳定组通过实施RHepo方式治疗实际有效率高达100%(9/9);SBT非稳定组通过实施RHepo方式治疗实际有效率则是37.5%(3/8);CA组治疗实际有效率是87.5%(7/8);而AA组治疗实际有效率则是44.4%(4/9)。通过分析Sepo与治疗效果之间关系显示,相较于高水平Sepo患者而言低水平Sepo患者实际治疗效果较好。所有患者均无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状况。结论:对于存在血液病贫血状况患者而言,低水平Sepo患者(CA患者以及SBT稳定患者)通过实施RHepo方式治疗能够起到较为有效的实际治疗效果,而对于高水平Sepo患者(AA患者以及SBT非稳定患者)则未起到理想的实际治疗效果。
血液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测定;临床治疗
通常来讲EPO是人体造血主要的调节因子,该种调节因子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和肾小管之间的相应间质细胞不断产生。而如果人体出现相应的贫血状况则会对EPO起到负反馈实际影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存在血液病贫血状况的34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在该34例患者中有20例男性以及14例女性,年龄21~83岁。依据患者不同病理将其分为9例血液肿瘤(SBT)稳定组以及8例SBT非稳定组,8例慢性贫血(CA)组和9例再生障碍贫血(AA)组。上述患者均符合本研究排除实际标准:(1)对存在贫血溶血型病症患者进行排除。(2)对存在贫血肾型病症患者进行排除。(3)对存在贫血失血型病症患者进行排除。此外选取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研究中实际对照组。
1.2 方法:对上述34例患者均实施RHepo方式治疗,具体操作为医护人员对患者通过皮下注射方式给药6000IU~10000IU,治疗时间一次/d或一次/2d,需要连续治疗10~20d。通常来讲大于50kg体重患者需要使用益比奥药物10000IU,而体重处于50kg之内的患者则需要使用利血宝药物6000IU[1]。在上述操作基础上进行EPO含量实际测定: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给予其非抗凝血的实际采集,采集剂量为3ml左右,采取血清分离并放置于-17℃冰箱中,之后采用发光仪对患者血清给予实际EPO水平有效检测[2]。
1.3 疗效判定:本研究中患者在用药1~3疗程后对其疗效给予研究分析,实施RHepo方式治疗后血红蛋白有效升高20g/L及以上同时血红细胞降低一半以上视为治疗实际有效,反之则为治疗无效[3]。
2 结果
2.1 四组血液病贫血状况患者Sepo水平:见表1。
表1 四组血液病贫血状况患者Sepo水平
2.2 四组血液病贫血状况患者实施RHepo方式治疗效果对比:见表2。
表2 四组患者实施RHepo方式治疗效果对比(例数)
2.3 Sepo水平与RHepo治疗效果之间关系:见表3。相较于高水平Sepo患者而言低水平Sepo患者实际治疗效果较好。
表3 Sepo水平与RHepo治疗效果之间关系(例数)
3 讨论
本研究中SBT稳定组通过实施RHepo方式治疗实际有效率高达100%(9/9);SBT非稳定组通过实施RHepo方式治疗实际有效率则是37.5%(3/8);CA组治疗实际有效率是87.5%(7/8);而AA组治疗实际有效率则是44.4%(4/9)。通过分析Sepo与治疗效果之间关系显示,相较于高水平Sepo患者而言低水平Sepo患者实际治疗效果较好。所有患者均无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对于存在血液病贫血状况患者而言,低水平Sepo患者(CA患者以及SBT稳定患者)通过实施RHepo方式治疗能够起到较为有效的实际治疗效果,而对于高水平Sepo患者(AA患者以及SBT非稳定患者)则未起到理想的实际治疗效果。
[1]王冰.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测定对血液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处方药,2014,12(11):74.
[2]刘丽丽.血清EPO水平测定对血液病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30(9):60-61.
[3]汪延生,秦慧,翟志敏.AA、MDS、IDA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变化及与Hb、RBC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5,58(17):85-86.
R55
B
1002-2376(2015)10-0026-01
201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