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儿童胸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1例报告
2015-06-05孙浩罡张云峰武云涛宋显吉刘景臣
孙浩罡,李 野,张云峰,武云涛,宋显吉,刘景臣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
罕见儿童胸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1例报告
孙浩罡,李 野,张云峰,武云涛,宋显吉,刘景臣*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9岁,主诉“行走无原因经常跌倒伴腰背部疼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查体:胸10、11棘突压痛及叩击痛,未查及明显感觉平面,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下肢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胸腰段增强MR:增强扫描示胸10、11椎体椎管内可见结节状高信号,边界清晰,以宽基底与局部硬膜相连,局部脊髓受压,病灶下缘似可见脊膜尾征(见图1-3)。术前诊断为:胸椎管内占位,在全麻下行胸椎后路肿物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见胸11椎体水平硬膜囊内与胸髓位置略偏左,见椭圆形分叶肿物,约2cm×1.5cm×1cm大小,血运丰富,质地柔韧,与脊髓和硬膜粘连重,肿瘤表面有多处钙化灶。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的黏连,充分止血,肿瘤与硬膜之间的黏连能完整剥离,此不像脊膜瘤的特征,且将与肿瘤粘连的硬膜和胸髓表面用双极电凝予以烧灼(胸髓表面用冰盐水给与降温)以防止肿瘤细胞残留,完整切除肿瘤(图4)。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周细胞瘤,WHO II级(见图5)。免疫组化:CD34、CD31及SMA(+),EMA、PR及S-100(-),Bcl-2(散在+),Ki67(5%+)。
图1 -3 椎增强MR示肿物均匀强化,与周围界限清晰。
图4 完整切除的肿瘤可见边缘清晰分叶,血运丰富
图5 HCP免疫组化CD34(+)、EMA(-)
2 讨论
血管周细胞瘤最早由Stout和Murray命名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hemangiopericytoma,HPC),又称为Zimmerman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源于软组织血管外皮细胞或未分化的间质细胞[2],是具有侵袭性的中间型肿瘤。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外伤、妊娠、皮质固醇激素、高血压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主要以中老年为主,青少年少见。HPC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深部软组织多见,神经系统的HPC较为少见,而源于椎管内的HPC更为罕见。源于椎管内的HPC在颈部、腰部,且年龄在50岁以上有个案报道,但缘于儿童胸椎管内HPC未见报道。由于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并发病率很低,故误诊率很高。肿瘤本身血运丰富,术中出血多,椎管内操作空间小,导致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是治疗椎管内HPC的主要困境。
影像学检查主要以MR和CT为主,X线平片上基本无明显异常。CT检查可了解受累椎体的程度,肿瘤可侵及椎体、椎板、椎弓根等骨性结构,预先知道受累范围可为术中置钉带来便利。CT可见肿瘤边界清晰的不规则分叶,可见囊性分隔,多无钙化出现。由于椎管内HPC与脊膜关系密切,在MR的T1WI和T2WI上均成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本病例还出现脊膜瘤特有的“硬膜尾征”,故术前诊断易误诊为脊膜瘤。但本肿瘤体积较大伴分叶,瘤内出血坏死囊变较明显,可见血管流空效应。增强扫描可见显著增强,说明肿瘤血运丰富[3]。由于HPC血供非常丰富,DSA血管造影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造影可见“蜘蛛”状外观。
细胞学检验作为最终的诊断,可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HPC的组织学特征: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并伴分叶,质地坚硬,可有出血或坏死灶。镜下可见瘤细胞多成梭形,核仁不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瘤细胞在血管上以螺旋状或放射状生长,血管呈现“鹿角状”形态。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蛋白和CD34表达,EMA抗原多不表达[4],有助于诊断。
手术切除是公认的治疗HPC的主要手段,尤其对椎管内的肿瘤,解除其占位效应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而为防止肿瘤的复发或转移,除肿瘤本身的完全切除,周围受累的硬膜也要一并切除[5]。现在术后的放疗治疗存在诸多争议,过去认为对HPC的患者术后应行放疗,但有研究发现放疗后有肿瘤恶性程度增高的表现[6],故放疗治疗应在安全的评估下进行。而化疗药物在HPC上并不敏感,因此很少进行化疗治疗。综上椎管内HPC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因恶性程度不好鉴别,故儿童患者应做到及早手术治疗,术后长期随访,发现复发或转移要及时处理。
[1]Stout AP,Murray MR.Hemangiopericytoma:a vascular tumor featuring Zimmerman’s pericytes[J].Ann Surg,1942,116(1):26.
[2]杨 非,徐启武,谢 嵘,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47.
[3]夏 东,陈燕萍,唐珊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27.
[4]D’Amore ES,Manivel JC,Sung JH.Soft-tissue and 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an imunohistochemical and untrstructuarl study[J].Hum Pathal,1990,21(4):414.
[5]Betchen S,Schwarts A,Black C,et al.Intradural hemangiopericytoma of the lumbar spine[J].Neurosurgery,2002,50(3):654.
[6]Espat N,Lewis JJ,Leung D,et al.Convertional hemangiopericytoma:modern analysis of outcome[J].Cancer,2002,95(8):1746.
孙浩罡(198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2014-02-05)
1007-4287(2015)02-0316-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