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丸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2015-06-04闵月
闵 月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民医院,江苏昆山215300)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致机体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患者临床以皮肤瘙痒为主症,风团时隐时现,病程迁延,多持续超过6周。有研究显示,成年人发病超过1次的概率为15%~20%[1]。现代研究认为,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内分泌、精神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等是导致慢性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多选择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钙剂等药物治疗为主[2],但停药易复发。中医药治之则注重明辨标本,把握动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笔者临床所见慢性荨麻疹患者以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为多,结合其病机特点,采用防风通圣丸联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12例,符合《临床皮肤性病学》[3]中有关慢性荨麻疹的西医诊断标准,可见1~3 mm小风团,周围有明显红晕,数目不定,无规律性,病程超过6~8周,个别患者夜间临睡前或晨起后出现风团,有规律性,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风团一般在24 h内消退,且不留色素沉着、鳞屑等。同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风热犯表证标准,可见风疹块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干苦,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中医辨证为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排除不遵医嘱治疗的患者;近1个月内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肺、肾等器质性病变、功能不全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用药严重过敏的患者;资料不全影响安全性判断的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组:治疗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15~57(38.2±7.6)岁;病程3~20(11.3 ±3.5)个月;其中轻度瘙痒17例,中度瘙痒24例,重度瘙痒15例;发作频率≤2次/d者16例,3~5次/d者26例,≥5次/d者14例。对照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17~54(37.9±8.4)岁;病程2~18(10.4±4.7)个月;其中轻度瘙痒者15例,中度瘙痒者27例,重度瘙痒者14例;发作频率≤2次/d 17例,3~5次/d者22例,≥5次/d者17例。 2组性别、年龄、病程、瘙痒程度、发作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972)1片/次口服,1次/d;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防风通圣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0526)1袋/次口服,2次/d。 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灼热、口干苦、恶寒、便秘等主要症状的缓解情况,按照临床症状轻重有无分别计0,1,2,3分,症状越严重,评分越高,观察评分的变化情况;尤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风团大小、每日发作频率进行观察,计算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检查治疗前后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含量、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公司,并参照说明书操作;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对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相关标准进行评价。临床痊愈:无风团、红斑发生,完全不痒,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发作时风团减少70%以上,或风团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发作时风团减少30%以上,或风团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达有效标准。以临床痊愈+显效+有效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有效率为75%,治疗组为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 2组皮肤瘙痒、灼热、口干苦、恶寒、便秘等主要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时间 皮肤瘙痒 灼热 口干苦 恶寒 便秘治疗组 56 治疗前治疗后2.57 ±0.261.15 ±0.14①②2.25 ±0.321.23 ±0.27①②1.74 ±0.410.85 ±0.23①②2.35 ±0.261.03 ±0.17①②2.41 ±0.370.93 ±0.20①②对照组 56 治疗前治疗后2.50 ±0.231.52±0.21①2.21 ±0.351.64 ±0.32①1.68 ±0.361.14 ±0.28①2.34 ±0.211.42±0.16①2.37 ±0.321.38 ±0.17①
2.3 2组风团大小、每日发作频率比较 治疗后 2组风团大小、每日发作频率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 2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后 2组血清IgE、IL-4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瘾疹”“风疹”的范畴,是患者机体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液体进入真皮造成血管神经性水肿[5]。现代研究认为,慢性荨麻疹作为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IgE密切相关,血清中的IgE水平变化能有效反映疾病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6-7]。另外,白细胞介素作为一类细胞因子,是生物反应调节剂,与炎症反应各阶段及各种类型的免疫应答有关,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8]。IL-4调控IgE生成的重要因子,能诱导 Th2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其水平较正常人群水平偏高,其水平变化亦是疗效变化的重要反映[9]。除此之外,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故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在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10]。因此,本研究将IgE、IL-4、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变化作为判定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表3 2组风团大小、每日发作频率比较 例(%)
表4 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4 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时间 IgE/(IU/mL) IL-4/(Pg/mL)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治疗组 56 治疗前治疗后143.77±20.5672.31±15.18①②46.32±10.8327.54±7.62①②5.84±1.213.60±0.74①②对照组 56 治疗前治疗后140.63±19.6291.52±18.21①45.29±10.8733.07±8.93①5.80±1.184.30±0.83①
在治疗方面,笔者擅长以中西医结合为思路治之。地氯雷他定是新型第3代抗组胺药,其能够对组胺H1受体具有强大的拮抗作用,能有效抑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而且对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IL-4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还能够抑制白细胞激活和减少黏膜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起效快且效力持久,抗过敏作用强,心脏毒性较小且无食物禁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较少[11]。中医治疗方面,笔者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辨证时往往寒热并呈,又兼虚实,更有“瘀”“滞”继发,“毒邪”夹杂,其病因多端,病机变化复杂,且常出现多种证候相兼的情况[12],故治之须明辨标本,把握动态,分清缓急。笔者临床多见患者以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为多,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虚衰,受风热之邪所侵,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加之过食辛辣、油腻煎炸等生风化热之品所致。症见风疹块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干苦,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故治之当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防风通圣丸为中成药物,由防风、荆芥穗、炒白术、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黄芩、连翘、石膏、桔梗、川芎、当归、白芍、甘草等药物有效成分精炼而成。方中防风为治风之通用药,亦是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而功专;荆芥穗主入血分,祛风解表;白术温分肉,健脾胃,培土以宁风;薄荷性味辛凉,功可疏散风热、疏肝行气;麻黄功可宣肺止咳,解表发汗;大黄主泻,功可清热解毒、泻火存阴;芒硝功可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栀子长于泻火解毒;滑石长于利水消肿,祛湿敛疮;黄芩长于清热燥湿;连翘长于清热解毒、散结排脓;石膏清热泻火;桔梗主入肺经,功可宣肺利咽;川芎活血行气,又可入络搜风;当归养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滋阴润燥;甘草功可调和诸药。多药配伍,表里兼顾,以治风为要,汗、下、清三法合用,以清热为主,解表为辅,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效。
由本研究结果可见,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治疗组明显偏低,患者经治疗后皮肤瘙痒、灼热、口干苦、恶寒、便秘等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证候积分显著降低,风团大小、每日发作频率明显改善,IgE、IL-4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鉴于此,可以认为防风通圣丸联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能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频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 Zuberbier T.Chronic urticaria[J].Curr Allergy Asthma Rep,2012,12(4):267-272
[2] 朱清,徐怡波,谢忠诚.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4):284 -285
[3] 赵辨.临床皮肤性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6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1997:86-89
[5] Saini SS.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J].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2014,34(1):33 -52
[6] Kessel A,Helou W,Bamberger E,et al.Elevated serum total IgE apotential marker for severe chronic urticaria[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0,153(3):288 - 293
[7] 刘伶俐,麻继臣,王宪灵,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对血清总IgE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5):297 -299
[8] 刘丽娟,于英瑶,王琪,等.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L-17、IL-23与IFN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9):820 -821
[9] 何泽生,安国芝,赵海春,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总IgE 与 C3,C4,IL-2,IL-4,IFN -γ 的相关性[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3):246 -249
[10] 朱宇.IgE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1):2887
[11] 庄辉传,李想,相芳.地氯雷他定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0,8(1):48 -50
[12] 汪伟,胡蓉蓉,丁晶.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型及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