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边絮语”兴味满纸,《某公三哭》应讲清背景
2015-06-04
山西太原毕星星(文史学者)看了这几期的《同舟共进》,总的来说印象很好,好文章很多,选题、人物、内容都很丰富,许多史料很宝贵,如2015年1期的《我在中南海见到的朱老总》《漫谈贺龙与彭德怀》《流浪者萧军》,2期的《吴祖光和他的几位老朋友》《向忠发泄露了党的哪些机密》,言人所未及。朵渔写郭小川那篇尤其好,让人对他的了解更加全面了,这些好文章我都记了下来。
下面具体说说印象最深的几篇。
2015年1期“舟边絮语”李乔和王春瑜先生的两篇文章,是难得的好文。这个栏目的文章,过去都比较短小。这两篇的体例较大,但绝不空洞,而是兴味满纸,读来时会心一笑。李乔先生全文14个小品皆为上品,关于红二代,关于被俘是否变节,多么大胆的话题,竟也轻松掠过。一个“吾党大丈夫”名单,亮出作者历史观价值观。从“万寿无疆”到“比较健康”,荒唐历史,笑煞一圈人。“文革”腰斩古碑与当今书记拆庙,一脉相承。这是少见的举重若轻,嬉笑怒骂皆成文字。如鲁迅所言,就是要在正人君子们故作庄严的脸上描那么一两道白粉。《乡贤乔木轶事》以叙事为主,作者的特殊身份让史料特别珍贵。作者对乔木可以近处看人,因而真切具体;叙事绵密,褒贬都如绵里藏针,好像不动声色,其实细品全是芒刺。看到海瑞罢官事件处,主席号召全党向海瑞学习,乔木的理解是“我看主席实际上是要大家不要向海瑞学习”,简直石破天惊,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话非乔木不能说,非了解乔木的王春瑜先生不能说。仅从史料的珍贵出发,看这三页文字,得这一句也值了。
再说4期的《明月清风:记忆中的赵朴老》一文。赵朴初是位好人,对于中华佛教文化自有其贡献,我们尊重他,但我以为对《某公三哭》的评价不够客观准确。《某公三哭》嘲讽的是肯尼迪、赫鲁晓夫、尼赫鲁,可以说是当时的帝、修、反的代表。全套散曲在当时传遍全国,影响很大。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对于五六十年代的外交路线,应看得更清楚。赫鲁晓夫当时在国内所做的一些有限的改革,正是我们改革开放起步时所做的。我们偏执地认为自己坚持了马列主义,把有不同看法的兄弟国家打成修正主义,全民备战,国家民族受了多大损失?1989年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谈到两国关系正常化,说中苏论战时“我们都说了一些过头话”,实际上婉转地表明了态度。
外交路线是对内政策的继续。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和各国关系才逐渐实现正常化,我们的建设成就与和平环境是分不开的,这点要牢记。赵朴老在当时的大气候下,摆脱不掉极左思潮的纠缠,写这些,也是大势,我们不可苛求他。但一定要把这些背景讲清楚,不可盲目肯定这套散曲的影响和成就。(201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