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志之“杂”

2015-06-04

粤海风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风编辑部杂志

《读书》杂志的老主编沈昌文先生,曾把自己做主编的经验,总结为“三无”:无能、无为、无我。王蒙把这个“三无主义”,看成是关乎老子哲学的高境界。他在给沈昌文的随笔文集《阁楼人语》所作的序言里说:“《道德经》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没有比用出版家编辑家作例子,更能说明老子这个绕脖子的命题了。”

去年初,在《粤海风》出刊100期纪念的时候,我作了一篇小文,其中提到:《粤海风》编辑部人力物力不很充足,没有能力树大旗、做大事,基本上只能是有什么稿用什么稿,没想到,如此长期坚持下来,反而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的办刊风格。在100期的杂志里,不管是东方西方,左派右派,论文随笔,各种不同派别,不同观点,不同体裁的文章,都可以看到。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奇斗艳,各放异彩。本刊的老主编徐南铁先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又或者是居于有意无意之间,与《读书》杂志的老主编沈昌文先生“所见略同”了。

看来,办一份杂志,跟办一所大学,道理是相通的。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就是以“兼容并包”蜚声中外。后来胡适主政北大,更是直接标榜“三无主义”。他说的“三无”是无能、无为、无用,与沈昌文所言只有一处不同。

甚至可以说,办杂志比之于办大学,更是天然地通向这个“无”字。杂志,人们给它的定义,就是叫“刊登不纯粹内容的连续性定期出版物”。内容的不纯粹性,就是杂志的本质特征。既然需要“不纯粹”,当然就不能排除异己,而必须要做到无山头、无偏见、无先入为主了。当然,在风雷激荡的革命年代,情形大概会有所不同。陈独秀主持《新青年》,那就是旗帜鲜明地排除异己的。在一个和平建设的时代,多元声音的存在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杂志的本质得以彰显。

《粤海风》改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不小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想要一以贯之的,就是前面说到的那种兼收并蓄的风格。近来有许多老作者、老读者纷纷给编辑部来函来电,对新版《粤海风》勉励有加,说明大家注意到我们的追求与努力。有读者说,新版《粤海风》似乎比旧版还要显得杂一些。的确如此,杂志嘛,“杂”一点不是坏事。武汉的刘洪波先生对新版第一期卷首《致读者》提到的“粤海”特色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本土诞生的,当然属‘粤海之内。这本杂志所发的文章,也应属‘粤海之见。”广州的刘斯翰先生也谈及《致读者》一文,他针对文中将中西碰撞视作“粤海特色”,补充说:还有来自国内四面八方不同声音的碰撞,也是粤海特色。两位刘先生的意见,几乎可以看作是互为应答了。

我想,不管是对“粤海”的阐释,还是关于“碰撞”的理解,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就是杂志的“杂”。《粤海风》的编辑工作对于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各种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声音的混杂,融为一炉。为此,我们需要具备作为一个杂志编辑的基本修养。那就是:从品德上看,要做一个宽容、厚道的人,这样才能容纳不同的声音;从能力上看,我们不必做拔尖的专家、学者,但最好什么都能够懂一点,就是通常所说的“杂家”。沈昌文所说的“三无”,大概就是如此之谓吧?

猜你喜欢

海风编辑部杂志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杂志收纳碗
亲亲我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去海边吧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杂志收纳碗
刀韵海风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