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空的表演艺术

2015-06-03左了

大理文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巍山高台社火

左了

高台社火——云南人文特征的一个典型,也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过上千年历史演变与汉民族文化同化、融入、归属中华版图的一个典型代表,必将厚积薄发催发出璀璨光芒;巍山,久藏偏隅的南诏古都,几乎未被现代文明所破坏,少受世俗所影响;古风浓郁,民风淳厚,高台社火便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的标本,一门独特的悬空艺术。

从大理出发,一路往南,爬山,转过一个垭口,巍山坝子已然呈现在眼前。行云流动的天空,山风的催情,蓝天的抚摸,绿树的浸润,阳光的召唤,引我走进古老的南诏故土。

巍山古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在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这里神闲气定的气质,悠然自得的性格:地处红河源头的巍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诏国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民族民间艺术古朴深厚,直到今天,当地民间仍保留和传承着许多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文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纯,1944年出生于巍山县南诏镇的一个京剧世家,现年70岁。

星拱楼旁边的一个小院,黄纯的老家,现在他和老伴依然住在里面。看着这满院的花花草草,满目的老宅旧瓦,祥和僻静,院落深深。老宅宽度为六七米左右,进深十几米多,前为门面,后为住宅,两层小楼。房子坐北朝南,房子朝向为南偏西15度左右,属结合当地的最佳采光方式,以弥补“四合五天井”光线不好的一面。其间随意种植着一些花草,整座小院,宁静古朴,神清气爽!

黄纯自幼爱好戏曲、音乐,1980年,曾担任巍山县业余滇剧团团长,导演、主演过《秦香莲》中的包拯,《三击掌》中的王丞相等剧目,2003年,经文体局同意,由他组建成立了巍山县戏迷俱乐部并任主任。

每逢重大的节日或重大的庆典活动时,巍山古城的老百姓就会想到高台社火的表演,节前的几天就有人奔走相告了,一时之间,人们都翘首企盼着高台社火的出现。

黄纯说,记忆就像是一根长长的头发,无论时光跑了多远,那些遥远的往事,周围的人和物,总在头发的另一头,被紧紧地缠绕,紧随着我们的每一步。他听老人们讲,在解放前,传统的巍山高台社火由八个壮汉抬着的木架支撑行走,一般只能有一至二台,每逢过年由当地有实力的大户人家组织,抬着社火沿街游行,“一片社火”景象,热闹非凡。

黄纯小的时候,巍山的高台社火就非常流行。很热闹。那时候,能够看到高台社火表演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人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后来,在文革中一度搁置、停演,文革后逐步开始恢复,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一度达到辉煌时期。

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巍山城中有一位家境殷实的开明士绅,曾到上海闯荡,回到巍山后,他觉得家乡太缺少文化生活。由于他在上海时曾学过京戏,为了改变死气沉沉的生活,他便置办了京剧的行头,找来了一些俊男靓女,让他们装扮起来,教他们模仿京剧里的人物的唱坐念打。活跃了气氛。他还倡导让这些演员到百姓中间去表演,与民同乐,使巍山古城出现了许多生气。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见表演。在他的运筹下,就出现了让几个壮汉用木制的高台抬着这些演员进行四街巡游表演的高台社火,这就是巍山社火最早的雏型。

当时,举办社火表演的经费均由这位士绅负担。一般来讲,这种公众场合上的社火表演,也只是遇到重要节庆时才会进行,一年当中也仅有一、两次,社火表演完了,参与其中的人也就散了。

高台社火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这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社火源出于古代社庙聚会,是流行于民间的街头文化娱乐活动,融戏剧、舞龙、技巧、杂耍、舞蹈、演唱于一体。“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社火”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起初,人们把社火称之为社虎,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演变,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现在,社火从根本上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愿民间艺术薪火相传,我期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采访的时候,黄纯如是说。

高台社火的出行讲求雄浑、壮美。阵容庞大,浩浩荡荡。走乡串村表演,前有报子通讯,后有马队(类旌旗仪仗队)排阵,火炮轰鸣,鼓乐喧天,双龙开道,群狮压阵,各类身子各司其职,扭的可劲地扭,跳的拼命地跳。加上他们的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撩拨得群情激奋,新岁气氛,由此沸腾。

每年春节或者重要节日,巍山各乡村群众都要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巍山每年的社火几乎都是由黄纯牵头组织。高台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高台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巍山古城棋盘格局至今依然较为完整的保持了600多年,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呈标准的井字结构建设。

巍山高台社火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火也在不断地创新。新中国成立后,节庆活动增多了,巍山高台社火的制作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在不断地制作过程中,也使得高台社火的构造从粗糙演变为精致,从原始发展为现代。

高台社火的结构大体上分为底座和铁芯子两大部分,过去的底座为木结构,类似一个小巧的四方体舞台,在底座四周有四根抬杆,八个壮汉可以将整个高台抬起行走。到了现在,经过民间艺人和民间技术人员的不断改进,演变成可以安装在架子车上推着前进的底座。在底座的中心位置安装有用扁铁锻制的铁芯子,铁芯子高三米以上,上面安装了根据戏剧情景设置的踏板,这些踏板是让扮演戏剧人物的小孩站立的。每年站社火之前,必须事先选择站在社火上的少男少女。这些少男少女一般都要长得清纯可爱,而且要健美胆大。

高台上的表演者多为儿童担任,一般是6~9周岁儿童。表演者由儿童担任,一是因为儿童体轻,二是民间还有一种儿童可以更好地受到神灵保佑之说。谁家的孩子要是被选中,并且能参加高台演出,常常会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宠爱。在一段时间里,参加高台演出成了许多家长和儿童梦寐以求的事情,就连孩子们本身,也会时常流露出自己希望能参加高台表演心愿。

在整个社火的表演程序中,化妆是神圣而关键的一步,而脸谱更是高台社火最为生动的标志和丰富内容的体现。因此社火脸谱亦是这一古老行为在千百年传承中秘而不宣的玄妙所在,老的社火队都有各自历代相传的图谱,可惜大多数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了,留存自今的已属罕见之物。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面”发展而来的,基本依靠口眼相传,在巍山乡村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的俗语,这上装,指的就是高台社火表演之前的化妆。

说到脸谱,黄纯看着老伴笑了笑,说道:“我们都是戏迷,老伴和我一样,痴迷高台社火,化妆可是她的拿手技艺。”

巍山高台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黄纯的老伴还编学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为猛烈草莽绿,蓝为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此外,她还有画眼、眉、口的口诀:“画眼诀里又分顺眼、吊眼、环眼、三角眼、雌雄眼。画眉诀里有卧蚕眉、梳子眉、吊勾眉、瓦眉、疙瘩眉、兽角眉”。细致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纹饰、眼神、色块等程式化的要求。脸谱的谱式虽然有一些不能改动的规程,但也有许多随意性。黄纯的老伴有时就按照个人的经验和对角色的理解。结合巍山当地的文化特点去发挥创造,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以表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让老百姓看着好看、好笑,还好玩。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每个高台均有一主题。高台最早也是来源于祭祀,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相继走出,串街表演,群众都跟随围观,有时水泄不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后来,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立体性,又方便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高台。

选好主题之后,让他们穿上行头,化妆成戏剧中的人物,然后将他们抱到踏板上,双脚套进踏板上事先设置好的脚套内,再用布条把小孩的腰部绑紧在铁芯子上,做到万无一失,这样就可以让小演员安全地放心大胆地在高台上做出优美的舞台造型。铁芯子经过巧妙的处理,已经把它变化为戏剧场景中的道具组合部分,底座经过精心装饰也变成了舞台装置中的一部分。一架高台,就是一台场景,一台场景,就是一台戏。这些戏剧场景主要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穆桂英大战洪州》、《武松醉打蒋门神》、《船舟借伞》、《洞宾渡牡丹》,以及南诏故地的民间传说《老君点化细奴逻》等等。

高台一般有八人抬着,铁拐根据表演内容设计,自然巧妙,出人意料之外。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有的是荷花高空盛开,一个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转:有的是一个演员两臂伸开,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还有的是一个演员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上又站着另一个演员。高处的演员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下面抬的人稳步向前,密切配合,这些民间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扎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如。

高台的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面开道,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后面才是精彩的高台。表演的内容以传统戏曲为主,同时也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年年有高台,岁岁翻花样。从下面看表演者如同悬于空中一般,高超的艺人还能营造出表演者脚踏刀,剑,花等道具之上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观赏性。让人提心吊胆的同时还增添了美感。在高台的四周可以看到手持长叉者,他们一方面为表演者提供道具,另一方面为表演者提供平衡,还可以为表演者清除前进道路树枝等障碍。

受家庭熏陶,黄纯自小就喜爱京剧,后来又迷恋上了社火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多年来,凭借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从小对民间艺术经常细心观察,摸索出了一条制作高台社火的精湛技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巨大变化,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间艺术,黄纯在1980年创新的用小工程车改造社火,底座用松木制成边长1.5米的正方体架子,架子上固定木板而成,用布围住以剪纸彩绘装饰,正面书写主题名称。高台制作复杂。一般分上中下三层架子,在每层架子的分枝上安排不同人物表演,主架一般高4-5米,高的能达到8米。高台架子要体现“惊,险,奇,巧”的特点,在架子的基础和关键部位大多用纸或布等扎成“亭,台,楼,阁”和“虫,鸟,花,草”等,与表演者的服装相互依托,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装饰后部楼架子的痕迹,凌空表演,千姿百态,玄妙无比。其特点就是给人以惊险、玄妙、优美、健康之感,它能引人入胜,百看不厌。

制作时,高台底座木板的中央立一根或两根高3-4米,直径约为4厘米的芯子,芯子和木板间由螺丝固定(芯子由直径4厘米的钢管里面塞上钢筋制成)。芯子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立一根或两根,一种是弯折的结构。在芯子的中部顶部或弯折部分可根据故事内容相应的用缸、剑、椅子、假腿脚、衣服等道具制造悬念。芯子的顶部有一个叉子,叉子以下约1米的芯子上安装有一块可活动的小木板,仅可放下演员双脚,叉子刚好卡在演员的胸部。小木板可根据演员的身高上下调节,小木板与芯子之间用麻皮固定,演员的身子和脚用布条固定在叉子和木板之间。社火的底台可站3-4人,中台可站2人,顶端站1人,传统的社火芯子有5-6米高,由于横跨街道的电缆太低,芯子不得不改为3-4米。

黄纯多次主持民间高台社火,是迄今为止巍山熟悉高台社火不多的民间艺人之一。并且通晓民间高台社火的整个制作过程。他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社火。黄纯制作的社火参加过州庆、县庆,春节期间演出,在全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高台社火还配有乐队,以前由吹打乐伴奏,乐师前行开道,后来改为车辆,乐师们都坐到了高台上。与高台社火配套的还有踩高跷。这种高跷不同于一般的高跷,普通的高跷高度大约在三、四市尺左右,而伴社火的高跷高度有七市尺高,只有这样的高度才配得上社火的高度。

踩这种高跷的人,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这些踩高跷的男子也分别化妆成戏剧中的人物,如彭祖寿星、钟馗、包公等等,之所以有这些装扮,意在喻祈人寿年丰、四季平安。在这些高跷里,有两付最难踩的高跷,一付是寿星骑白鹤,一付是闷头凤。寿星骑白鹤的高跷,需要踩高跷的男子化妆成彭祖寿星,并且还要把用竹篾扎制裱画好的白鹤套在腰部,表示出寿星骑在白鹤上的样子。然后再来捆绑固定高跷:而踩闷头凤的则需要将一个用竹篾扎制裱画好的重量在二三十斤的凤凰顶在头上,罩住上半身,穿上表示凤凰双脚的裤子,踩着高跷在街上行走时,必须将凤凰用手好好稳住,显出气宇轩昂的样子,而且还不能露出人身,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地处巍山县城的南诏镇,每逢春节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当社火队伍走上街道,为人们送上真诚祝福同时,也给浓浓的年味增添了喜庆。往往高台社火表演开始,节日的各种仪式也就正式拉开了序幕。大家站在街道两旁,簇拥着几十乃至百人组成的高台社火队伍前行,表演者在锣鼓声中舞动。赢得了沿街群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据黄纯说,高台社火是一种没有语言的静态造型舞蹈艺术。纯属哑剧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长时间的类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观众只是从社火所扮人物所绘画的脸谱上读懂内容,这就要求脸谱设计有谱可依。巍山民间艺人根据对所扮角色的理解进行细致大胆的创作。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征方面刻画十分细致、具体、直观,不仅勾勒人物眉眼口鼻,还要勾出符合此人物身份、性格的特殊标志。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形成鲜明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绮丽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原始清晰之感。

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长期的一线工作,亲身经历高台社火的传承工作,使得黄纯越来越深深认识到对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加。巍山这种民间高台社火包容了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艺术类型。社火之精华,在其融戏剧、杂技、美术、音乐、民间手工技艺为一体,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火艺术形式。它以坚硬、柔韧的槐木为梁,制作成多层高台框架,框架各层层面设置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道具,展示不同的戏剧情节。悬台社火具有五六层梁架,高达12米左右,高悬、惊险、巧妙、奇绝,给人以视觉的极大冲击力。数十人人抬肩扛的多层悬台社火威武雄壮,显示了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协作团结的精神,充满着热烈深厚的民族情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历史文化的面貌,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有着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烈的观赏价值。

黄纯说:“高台社火,高台社火本身就是巍山文化的活字招牌。高台社火,根在民间,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质朴、自然,是其根本属性,更是其新生命力之所在;高台社火的未来在于走向群众,让更多的人感受高台社火,这也是我作为高台社火传承人永恒的追求,高台社火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巍山高台社火经过了‘文革的冲击、现代化的冲击,还有着那么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是以人为载体的。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把高台社火传承下去才是最主要的工作。没有老艺人、老工匠、老师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如果不对这门技艺进行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只能是句空话,巍山高台社火也必将走向消亡。”

对传承人的公布是荣誉,更是承诺和坚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它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代表着责任,意味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承诺和坚守。黄纯深感身上责任重大,毕竟是70岁的老人了,正是这样责任意识,使得巍山高台社火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有希望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

“我不希望巍山高台社火在我的身上消亡。”在结束采访时黄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道。

编辑手记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毫无疑问,这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笔者深入巍山古城,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纯老人,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巍山高台社火这一民俗活动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巍山高台社火
高台镇皂荚树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危如累卵
巍山喜迎60华诞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社火,耍起来
巍山小吃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