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泽坠子申遗成功后的生态调查

2015-06-03汪小煜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坠子剧种学徒

汪小煜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1

深泽坠子发源于河北省深泽县,是全国性的珍稀剧种之一。它唱腔独特,优美动听,既具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又具有燕赵音乐慷慨绚丽的特点。2008年6月,深泽坠子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涌入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深泽坠子的发展面临着观众少,传承者少等多种困境。据调查,目前只剩一家国有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因此,发掘整理、抢救和保护深泽坠子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仅就深泽坠子申遗后的发展状况做一简单描述,以唤起社会的关注。

2008年,深泽坠子成功申遗后,市委宣传部拨款20万元、国家拨款30万元使剧团更新了陈旧老破的设备。同时为每位团员缴纳了两险。由于为团员缴纳了两险,此后才又招到了一些新人。缴纳两险暂时解决了招人难的问题。也极大地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剧团搜集整理了《回龙传》、《海公案》等十几部传统剧目,并将其整理成书并出版。又组织团员排练,将这些戏曲拍摄制作成光盘,把这些珍贵的音像资料永久保存。后又陆续出版了3部坠子戏剧选,收录了剧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的部分戏剧(约22部)。使其成为了中国坠子戏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2008年到2011年这四年间,剧团排演了五部现代戏。这些成绩在各地方剧团中是比较突出的。2008年,反映杜社村支书的《故乡情》获得了石家庄市“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各县巡演,得到百姓好评。2010年推出反映计划生育的《女儿情》。此戏曾在河北大剧院参加省戏曲汇演,并获得领导高度赞扬,同时奖励现金十万元。2011年又推出反映拥军模范王灵芬的《人间真情》,反映社保的《好大一棵树》,反映新农合的《春暖人间》等。这些戏在各地演出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质朴的话语唱出人民的心声,唱进人民的心里。演出时场场爆满,是每年公演的保留曲目。

剧团每年演出约350场,基本是在各村镇庙会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有的村甚至每年举办庙会都要邀请剧团前去,并要求先签下一年的合同才结尾款。

虽然申遗成功后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但仍有诸多问题。最大的就是新生力量不足,即便有招新人员,剧团的团员数量仍然不多,并且平均年龄偏大。全团平均年龄为四十二、三岁,而且学徒难招。虽然从学徒培养可培养出最纯正的演员,但学徒期长达两年,按规矩,学徒无工资,只有外演时才有收入,所以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学戏。由于县级小剧团演员工资低,主要收入多是靠外演出所得,而且演出时间一般也只有春秋两季,其余半年都得自谋生路。正式演员还能去乡村接红白喜事的活儿,但学徒不行。所以对学徒而言,唱戏是耗时费力还不挣钱的活儿。现在所招新人,多是业余剧团的演员。

戏曲演员是个极为辛苦的行业,学徒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有大量台本要背诵,唱腔台步的学习演练都极为辛苦。正式演员虽有工资,但外演时也很苦。首先是食宿自理。条件好的村一般会给两间空房,演员得找麦秸来打地铺;条件差的村,只能搭大棚,白天演出,晚上睡在棚中,地面阴冷潮湿,夜风大、蚊虫多,艰苦的环境使许多人患有风湿、肩颈痛、腰腿痛等病。演出一般是一天两场或三场。演员在演出结束后,还得赶着做饭、吃饭、休息,再赶下一场。有时累的连妆也没时间卸。每场大约两个半小时,这对上年纪的演员是个极大的挑战。体力不济,嗓子变差,又是在室外演出,环境嘈杂,即便有音响,演员演唱仍很费力。

虽然演出不少,但邀演方所给酬劳并不多,减去成本,每人分到的钱十分有限。一等演员一场收入200元,二等演员150元,三等龙套80元。团员要是单身,只靠剧团收入,勉强糊口;要是夫妻都在团里,两人的工资还可养家。虽然有补助,但剧团必须要在年节时分,演出市场红火之时在县里免费公演,不但没有收入,还要倒贴许多。常常是每场下来,百姓看得尽兴,剧团亏损极大。

现在的演出市场上,各类戏曲歌舞演出的价格不断走高,这导致演出市场缩小。外演的机会,基本是靠团长与各村联系争取的。但即便来演,愿意看的人也不断减少,对唱腔台词妆容的陌生使人们听不懂、看不懂也不愿看那咿咿呀呀的古老戏曲。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深泽坠子,团里下一步准备再整理几部传统剧目,然后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新人上,力求招募到学徒。

总之,深泽坠子成功申遗,是它在新时期发展的关键。有了资金支持,和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的提高、使它的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的不断扩大。剧团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深泽坠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深泽坠子这一全国性珍稀地方性剧种的发展。它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措施也值得其他珍惜剧种学习。比如,将本剧种的经典剧目以书籍或光盘形式记录下来,保存下完整的文字与影音资料以供后人学习。

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突出而巨大的。许多非遗的失传,最根本的原因是保护资金的缺乏。政府对保护非遗的责任在于为非遗传承人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培养新的传承人,进而为原有的非遗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坠子剧种学徒
平山坠子戏
南宋霞帔坠子研究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魔术师的学徒
梳理·调查·建议
混泥土是怎样工作的?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