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灌注自己的教育工作
2015-06-02关艳华
关艳华
我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32年了,我始终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爱工作、爱学生。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有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在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1.“入门”时讲“活”
学生喜欢生动、有趣味的教学方式,不喜欢呆板无味的传授书本上的知识。针对这种现状,我在上新课前趁机提出许多问题。如①人吃“米猪肉”后有什么症状?②乌贼怎样逃避敌害?③蜜蜂飞出很远发现蜜源,如何告诉同伴?④怎样区分螃蟹的雌雄⑤猫头鹰是不祥之鸟吗?等等。问题的提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爱学习了,抽象的知识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变得栩栩如生,大大增强了它的吸引力。
2.将“无味”的讲生动
动物学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但也有不少内容是抽象“无味”的。为增强其感染力,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有关动物胚层结构的问题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我采用了简单的比喻:腔肠动物是“二合板”两板间的水胶是中胶层,扁形动物是“三合板”,其中每板代表一个胚层,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利用,从而使之一目了然。
(下转第170页)
(上接第169页)
为了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我告诉学生:“如果你想知道昆虫纲的主要特征,请拨打电话号码311132”。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学生们在惊喜后非常轻松地记住了这些难记的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我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还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爱”灌注课堂
充分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知识点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素材,灵活渗透,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力图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